图书馆如何结合大数据思维开展信息服务创新
2018-01-24孙鑫
孙 鑫
(唐山市图书馆,河北 唐山 063000)
大数据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较大的改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当前各行各业发展过程中对于大数据具有较强的依赖性。特别是当前手机终端的普及,也产生了数据的大爆炸,促使了数据的资产化发展。图书馆在信息服务方面具有自身的优势,在当前大数据环境下,通过利用大数据思维来对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进行指导,全面提高图书馆信息收集和处理的水平,有利于更好的推动图书馆的健康、有序发展。
一、大数据思维在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中应用的意义
(一)有助于提升图书馆的管理水平
在图书馆日常运营工作中引入大数据思维,可以有效的推动图书馆知识管理平台的智能化和数据化发展,并构建一个智能分析的服务平台,全面提高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水平和信息服务工作的效率,确保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在图书馆信息管理工作中,可以运用大数据思维来对各种数据进行了解和分析,并对这些数据进行整合和汇总,找出最佳的管理方式,合理对图书馆人员进行任务配置,进一步对图书馆的空间布局进行优化,实现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更好的满足客户的需求,全面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水平。
(二)有助于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水平
基于大数据思维理念下,图书馆在信息服务工作中需要遵循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构建用户服务中心,从而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通过构建图书馆信息服务体系,加快推动其智能化、数据化和信息化模式的发展,确保在图书馆发展过程中信息服务水平的提升。而且在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中,需要将大数据资源的分析、判断和评估作为工作的重点,以此来实现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流动性、关联性和共享性,确保图书馆信息服务目标的实现。
二、图书馆结合大数据思维开展信息服务创新的途径
(一)加强数据资源的搜集与存储功能的展现
在当前大数据环境下,图书馆为了能够更好的履行自身的职能,发挥出自身的重要性,则需要在日常工作中全面丰富文献和提升信息管理水平,以便于更好的满足市场需求,为全民提供高品质的阅读。这就需要图书馆需要通过运用大数据思维来开展数据资源的搜集和存储工作,并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对图书馆内的信息进行分析,全面提高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整体水平。另外,还要进一步优化馆内资源配置,实现馆内资源的充分利用,确保数据功能整体价值的提升。
(二)馆内信息资源咨询服务形式多元化发展
图书馆需要进一步细致化扩展信息服务方式,推动服务形式的多元化发展,全面满足用户阅读需求。针对用户的阅读信息,创建完善的数据库,对重要信息进行系统的储存。并加强数据信息的专业维护,保证馆内的信息资源在管理环节的安全性。利用计算机技术,对信息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增加馆内信息的实际价值,提升服务质量。
(三)馆内用户信息的剖析深度加强
图书馆通过与大数据技术有效结合,加快推动信息资源的整合力度,从而为馆内信息资源的共享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通过运用网络平台来促进图书馆信息的交流和分离,进一步对馆内基础信息进行完善。同时图书馆还要通过构建网上交流平台,用户可以在平台上对阅读服务体验进行系统评价,同时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意见。图书馆还要对阅读人群的基本信息进行完善,更好的对用户的阅读需求进行掌握,以此为依据来对图书馆信息管理形式进行调整,全面提高图书馆服务的质量,提高用户对图书馆阅读服务的满意度,为图书馆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丰富图书馆个性服务的内涵,开展主动服务
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创新发展需要以大数据技术作为动力引擎。利用数据库技术来对图书馆读者用户的行业数据进行分析,以此来预测用户的需求,从而合理安排借阅书目,并主动提供索引指南,全面提高图书馆信息服务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同时图书馆还可以通过搭建微信公众号平台向用户定期进行信息推送,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信息,与用户保持即时的互动和交流。同时还可以利用图书馆网站来发布图书馆公告及动态,提供数字资源的下载和查阅服务。图书馆针对于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了解读者的不同信息需求,并制定具有个性化信息服务策略,进一步对业务环节进行优化,从而为用户提供不同的信息服务。另外,图书馆也可以通过开展一些咨询参考及热门学科跟踪等服务,以此来获取到潜在的需求,为读者提供更为精准的推送信息服务。
三、结束语
当前大数据技术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不断渗透,其为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便捷性。图书馆作为知识传播的机构,在开展全民阅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图书馆来讲,为了进一步保障全民高品质的阅读,则需要加快建设馆内信息管理平台,充分的运用大数据来提升馆内信息服务的质量,为用户提供高效、优质及更具便捷性的信息服务,更好的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进一步促进图书馆的健康、持续发展。
[1]王春刚.大数据对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启示[J].中国新通信,2016(23):56.
[2]史微微.试论大数据思维对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启示[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03):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