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模式探索*
2018-01-24陈姝
陈 姝
(辽宁建筑职业学院,辽宁 辽阳 111000)
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多项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文件,文件中明确指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由此看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已经成为我国加快发展现代化职业教育的核心问题。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已经进入新阶段,产教融合正是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径。如何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需要进行思考和探索的重要问题。
一、产教融合的内涵
“产教融合”指职业学校根据所设的学科专业,积极同相关产业紧密结合,互相支持,共同发展,把学校办成集育人、科研、服务一体化的产业性经营实体,形成学校与企业同体的办学模式。“产教融合”要求一个合作,即学校与企业合作,四个对接,即专业设置与行业需求对接、教学过程与行业经营过程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二、产教融合的现实意义
产教融合使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社会形成“合作多赢”共同体,学校方面能够更好的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企业方面降低了对学生二次培训的人力成本,并促进其与学校的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推动企业技术进步;社会方面减少就业压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高等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校缺少相应制度
大部分学校没有冲破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的束缚,缺乏促进产教融合的管理体制,缺少对产教融合成效的评价与激励机制,实施中缺乏监督和评价机制,导致产教融合流于形式。
(二)企业未能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产教融合”的主体是企业与学校,而目前学校却成了“剃头挑子一头热”,企业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原因之一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脱节,原因之二是企业对产教融合认识不足。企业不愿意承担人才培养的成本,缺乏主动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
(三)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不够健全
目前高职院校的人事制度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的合理流动,一方面优秀的技能型人才进不来,另一方面需要实践经验的教师流不出。双师培训体制不健全,缺乏专业的培训机构。
四、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思路
(一)校企合作是产教融合的基础
实现产教融合一定要转换合作观念,改变合作方式,实现校企共赢。合作不仅是学校单纯借助企业的有型资源培养学生,同时也是企业利用学校的研究团队进行科研开发,学校的课堂搬到企业,企业的技术研发与人才培养搬到学校,既节约企业的成本,创造效益,又能加强企业声誉,为企业做大做强奠定坚实基础。
(二)健全完善产教融合工作机制
首先,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学校为主体、社会支持、协同发展的新格局;其次,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完善技能人才培养阶梯。再次,完善培养方式,加强后勤保障。学生走进企业的食宿、安全、薪资等事宜,企业搬进学校的科研、管理精英的奖金福利、考勤、绩效评价等一系列问题,需要企业与学校共同研究制定与之相关的制度方案,明确学校与企业的责任,保证学生与职工的权益,全面保障校企合作的效果。
(三)加强“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
推行校企专兼职模式,使教师与企业专家“互兼互聘、双向交流”,使教师走进企业参与企业的研发、生产、经营,企业专家走进课堂,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建设、专业课教学。建立“双师型”师资人才库,双方互助互利,取长补短,实现共赢。
(四)坚持“职业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并重的育人理念
现代人才培养既要考察其专业能力,更要考察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要求任职人员有基本的任职资格、良好的职业素质以及个人职业生涯管理能力。因此在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过程中,应将这三方面能力的培养作为基本育人理念。首先,不能忽视一般职业能力的培养。一般职业能力主要指一般的学习能力、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办公自动化软件的操作能力等。此外,在教学与实践活动中还应注重培养学员的人际交往能力、团队沟通与协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其次,突出专业能力的专业化水平。在招聘中,甲方更关注求职者的岗位胜任能力,面对供大于求的人才市场,职业教育应把专业能力中的操作能力培养摆在首位;再次,重视职业道德培养。学校的公共课程通常会设置“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职业指导与就业指导”以及道德法规专业课程,如“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等,但是课堂理论教学很难达到德育目的,学生也不重视此类课程的学习,或者说不知道工作与此理论学习有什么关系,因此要利用产教融合平台,使学生在工厂、车间、办公室中,以真实案例培养基本职业道德,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将基本职业道德融入个人行为规范中,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尹少云.在目前形势下,高等职业学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之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4(5):48-49.
[2]王志年.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路径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5(11):7-8.
[3]徐叶军.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院校发展,2016(3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