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内”*

2018-01-24

汉字汉语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段玉裁构形古文字

谭 生 力

提 要 学界一般认为入像锐端之形;内从宀、入,会入室内之意。从相关古文字资料来看,内从宀、入具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结合入、内同源及相关情况,内从宀、入似有难解之处。本文认为内字所从宀形部件表示锐端之形“入”的“所入之处”,并非从宀。

古籍中入、内二字较为常见,两者经常互训。《说文解字》:“入,内也。象从上俱下也。凡入之属皆从入。”又“内,入也。从冂,自外而入也”。入是日纽缉部字,内是泥纽物部字,两者音近可通。典籍中入、内二字的训释,及两者之间的同源关系,学界的认识已经十分明确,但是关于入、内二字的构形问题尚存一定的争议,仍有继续讨论的必要。

1.入字构形及相关问题

汉字中入、内二字关系密切,因此在讨论内字构形之前,我们需要首先对入字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入,小篆写作,许慎认为入“象从上俱下”。许慎这种解释存在一定的模糊性,让人难以理解。段玉裁(1998:224)认为:“入,内也。自外而中也。象从上俱下也。上下者,外中之象。人汁切。七部。凡入之属皆从入。”从段注来看,段玉裁认为“上下者,外中之象”,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们仍然难以对入字构形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学界以往对入字构形不甚明了,关于许慎“从上俱下”的解释也是众说纷纭,例如阴阳气入地说,从字作二垂,木根入地形等。清代学者于鬯认为入字篆文“象芒刃形”,后来林义光认为“从上俱下无入义,像锐端之形,形锐乃可入物也”①于鬯、林义光相关解释,可参看于省吾主编(1996:1903)。。结合相关古文字材料,我们认为林义光说法可从。

入字出现时间较早,甲骨文中入字写作:

从上述字形来看,入字像锐端之形的说法应该可信。甲骨资料中,下字有时省作,遂导致它与入字形同而易混。有时候,六字也可写作,导致它与入字形近。

从甲骨文字到现代汉字,入字形体变化不大。西周时期写作:

春秋、战国时期各系文字也基本传承殷商、西周时期写法。

从上述字形来看,六国文字中入字往往添加饰笔,秦系文字中入字则不添加饰笔,后世文字中入字写法传承自秦文字。从相关出土资料来看,楚系文字中入字少见,似乎仅见于曾侯乙简中。楚系文字中{入}这个词往往用内字表示,字形与矢旁相同。秦系文字入、内二字职能区分较为明显。

从上述入字相关形体来看,入像锐端之形没有多大问题。同时,考虑到入、内同源关系,并结合分化字枘等相关情况②枘可释为榫头,榫即器物两部分利用凹凸相接的凸出部分,详见下文内字部分。,我们认为林义光的观点是可信的。

2.内字构形及相关问题

从相关文字资料来看,甲骨文字中有入无内,内是后起字。彭邦炯(2002)认为:“商朝人不用‘内’字只用‘入’字。西周人始创‘内’字,同时也用‘入’字。”内字在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字资料中较为常见,例如:

关于内字构形方面的解释,段玉裁(1998:224):“内,入也。今人谓所入之处为内,乃以其引伸之义为本义也。互易之,故分别读奴荅切,又多假纳为之矣。《周礼》注云:‘职内,主入也。内府,主良货贿藏在内者。’然则职内之内是本义,内府之内是引伸之义。从入。小徐曰 :‘音坰。’按当音觅。许、异篆。者,覆也。覆在外。各本无入字。今依《韵会》补。奴对切。十五部。自外而入也。释会意之恉。”

但是,从相关古文字资料来看,段玉裁认为内字从冖也存在问题。金文中冖字写作(西周早期·大盂鼎·《集成》2837),和内字所从部件存在差异。关于内字构形,林义光(2012:317)认为“古作,象屋形,入其中,为内像。”黄德宽(2007:3255)也认为:“从宀从入,会入室内之意,入亦声。”从相关古文字材料来看,内字所从的确和宀字无异。因此,林义光、黄德宽等认为内字从宀从入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考虑到入、内二字为同源关系,入字本义为形锐之物,同时结合汉字中出、各二字的构字情况来看,如果认为内字从宀从入则有费解之处。汉字中出、各二字出现时间较早,甲骨资料中就已经出现,可以写作(《合》5061)、(《合》21021),分别表示“从坎穴走出”和“朝坎穴走来”。从出、各二字构形来看,由脚趾和坎穴组成会意,组成一组反义词表示出和来之意。因此,如果说内字是形锐之物和宀组成会意,似有难解之处。鉴于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对内字构形进行重新思考。

我们知道,文字在演变过程中存在大量的同形、形近现象。这些同形或形近现象本来渊源有自,只是在文字演变过程中变得同形或形近。战国文字中一部分写成“字”的形体是“免”字,这部分“字”上部所从并非是房子的宀,而是两条人腿,如(《郭》六德28)。秦简文字中害可以写作(《关》207),从文字源流来看,其所从宀形部件和房屋也没有任何联系,因此内字所从宀形部件或许另有其他来源。

出土文献中,内字经常用作入,例如楚系文字中内字往往读为入。传世文献中,内字也可以经常读为入。《说文》:“插,刺肉也。从手从臿。”段玉裁(1998:599)认为“刺肉也”应改为“刺内也”,认为“内者,入也。刺内者,刺入也”。同时,传世文献中内字也可以用来表示尖锐之物。

例如,《周礼·考工记·冶氏》:“戈广二寸,内倍之,胡三之,援四之。” 孙诒让(2013:3145)疏引程瑶田云:“内衡贯于柲之凿而出之,故谓之内。”又《周礼·考工记·轮人》:“三材既具,巧者和之。”郑玄注 :“调其凿内而合之。”孙诒让(2013:3142)疏:“《说文》无枘字,古凿枘字止作内。内谓辐菑蚤之入毂牙者,凿谓毂牙受菑蚤之空。”

从上述文献资料来看,凿、内对应出现。内字表示尖锐之物这种用法,后来分化出枘字,类似分化现象可参照勿、刎,刎即勿字后起加旁字。《说文》有内无枘。枘字见于《楚辞》:“不量凿而正枘兮,固前修以菹醢。”枘可释为榫头,榫即器物两部分利用凹凸相接的凸出部分。内字同时具有尖锐之物和所穿之处的意思,又可比照凿字。段玉裁(1998:706)认为“穿木之器曰凿”,《荀子·哀公》“五凿为正”,杨倞注凿为“竅也”。

鉴于入字本义表示尖锐之物,并结合出土、传世文献中内字相关用法,我们认为,内的构形是在表示尖锐之物“入”的基础上添加一个宀形部件表示“所入之处”的符号所产生的分化字。古文字中,这种宀形部件往往可以表示空阔之处,有时候可以指较大些的空阔之处,例如古文字罙字可以写作(《英》1179正),丞可以写作(《合》2279正)。有时则指较小的空间,例如泉可以写作(《合补》10642甲)。在同源分化字中,这种通过添加意符分化的现象较为常见,例如取—娶、昏—婚等。这种现象就是语言中常见的受、授同词现象,受字既可以表示{受},又可以表示{授},后来添加手形分化出授。从动作施加者角度来看,入表示尖锐之物;从受动者角度来看,内表示所入的对象。

从相关文献资料来看,内字通过添加意符从入字分化出来以后,在很长一段历史中仍然和入字混用。这种混用现象,也是同源分化字常见的现象。郝士宏(2008:55)认为:“但有时候,加注意符分化出的字没有尽职,仍还与原字混用,几乎是处在异体的地位,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的内部调整以后才作为分化字的身份退出了原字舞台。”

3.余论

内字构形是在入的基础上添加意符“所入之处”形成的,并非从宀、入。从相关金文资料来看,西周时期内字从宀、入,可能是受到出字影响。西周金文中,出、内(入)经常连用,例如师望鼎中的“出内(入)王命”。上文已经提及出字是由坎穴和脚趾组成的,因此内字所从部件可能受到出字所从坎穴的影响,演变成宀。文字在行文中受到临近字的形体影响,而添加或修改自身的某一构件以趋同于临近字,这种现象在传世文献中并不少见,出土文献中也是常见,例如上博简《竞公疟》简10“ 贫(苦)约()疾”,陈剑(2008)认为其中的“约”字受下文“疾”字类化影响而变作“()”,但是“约”“()”一定有一个字属衍文。

引用书目

《古玺汇编》,罗福颐主编,文物出版社1994年(简称《玺汇》)。《关沮秦汉墓简牍》,湖北省荆州市周梁玉桥遗址博物馆编,中华书局2001年(简称《关》)。《郭店楚墓竹简》,荆门市博物馆编,文物出版社2005年(简称《郭》)。《侯马盟书》,张颔、陶正刚、张守中著,三晋出版社2016年(简称《侯马》)。《甲骨文合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中华书局1978-1982年(简称《合》)。《甲骨文合集补编》,彭邦炯、谢济、马季凡编著,语文出版社1999年(简称《合补》)。《龙岗秦简》,中国文物研究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中华书局2001年(简称《龙简》)。《商周青铜器铭文选》,马承源主编,文物出版社1988年(简称《铭文选》)。《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马承源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简称《上博二》)。《睡虎地秦墓竹简》,睡虎地秦墓竹简编写小组编,文物出版社1989年(简称《睡》)。《小屯南地甲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中华书局1980-1983年(简称《屯》)。《殷周金文集成》(修订增补本),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中华书局2007年(简称《集成》)。《英国藏甲骨集》,李学勤、齐文心、艾兰编著,中华书局1992年(简称《英》)。《曾侯乙墓》,湖北省博物馆编,文物出版社1989年(简称《曾》)。《中国历代货币大系·先秦货币》,汪庆正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简称《货系》)。

猜你喜欢

段玉裁构形古文字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校订《古今韵会举要》探略
释古文字中的“杪”及相关字
双星跟飞立体成像的构形保持控制
古文字“刀”“匕”混同——兼説舊釋“從宜從刀”之字
評述清代段玉裁古音學研究
古文字“丙”與古器物“房”
从古文字的角度看李阳冰对《说文》的说解
文人知县段玉裁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一曰”训诂内容研究
InSAR卫星编队构形多约束优化设计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