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创新与传承中发展黄梅戏文化

2018-01-24

黄梅戏艺术 2018年2期
关键词:黄梅戏唱腔体制

○ 赵 岚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古老的黄梅戏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改革。从舞台布景到唱、念、做、打都在不断地引入新元素,不断地创新。比如引入西方蒙太奇表现手法,引入西洋乐器,将抽象化的舞台形象化,将传统戏曲的个人讲故事模式转变为典型环境塑造典型人物等等。这些改变,每一项都凝聚着黄梅戏工作者的努力。如安徽电视台《相约花戏楼》节目的成功举办,在于它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取向、欣赏兴趣、参与意识、表现欲望,为振兴安徽地方戏曲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充分说明广大人民群众是需要戏曲的。可以说,《相约花戏楼》是把传统的戏曲艺术和先进的现代传媒有机结合,从而满足了更多民众对中华戏曲文化需求的一次成功创新。办得有新意、有创意、更有深意,不断地优化、深化、精化,防止其老化、陈化、退化,频现新亮点、闪光点、兴奋点。今天,中华戏剧文化的发展就很需要社会各界大力提倡,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传承、弘扬、引导、参与的氛围。

一、剧本创作要出新

既要注重黄梅戏文化的传承,又要不拘泥于固有的传统。要结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和欣赏习惯进行剧本创作。剧本是一剧之魂,一个好的剧本是一出好戏的基础和灵魂。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河洛文化历史背景上,用创新的艺术手法,以黄梅戏等为平台,以历史悠久、喜闻乐见的黄梅戏元素为主调,将安徽文化上古风情与现代意识融为一体,展现出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二、唱腔和音乐设计要创新

把韵味醇厚的黄梅戏唱腔和炽烈火爆的现代音乐剧元素有机结合,也是为了在创新中更好地传承黄梅戏文化,更适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和欣赏需求。为广大观众奉献一出好听好看、感人至深、回味悠长的文化大餐。随着时代的变迁、观众审美水平的提高和欣赏品味的变化,黄梅戏的音乐也是在不断的创新中与时俱进的。自上世纪50年代后,黄梅戏乐队中逐渐增添了琵琶、竹笛、笙等。直到近年来又增加了大提琴、小提琴、中提琴及西洋铜管、木管乐器等,组成中西混合乐队。传统黄梅戏的唱腔设计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与时俱进。走进城市化进程,走向国际市场,在唱腔和音乐设计方面也要有大胆的创新和突破,就要吸纳、融合当代戏剧创作和音乐创作中先进的元素和方式、方法。

三、在舞美和舞台设计等方面要创新

运用声、光、电、特技、魔幻等现代高科技手段,集戏剧、歌舞、交响、杂技、魔术等表演形式之大成,灯光和布景设计具备国际领先水平,走进剧场便有身临其境之感,为之强烈震撼。这一切都是要使原始美与现代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更能感染人、吸引人、打动人,更能满足国内外观众高层次的审美需求和欣赏需求。黄梅戏的舞美和舞台设计是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简陋到繁杂、从单纯到完美一次次创新发展过来的。

四、创作体制要创新

黄梅戏文化要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资金和体制是个大问题。在创意策划、原创和投资上,打破了原来由政府投资的旧有模式和体制,可以在更大的范围组织强大的创作班底和演出阵容,不受旧有体制的局限,确保创作质量和排演质量。结合剧作家、导演、音乐作曲和舞美设计都由一流的艺术家担任。将传统艺术与高科技手段相结合,更具先进理念和时代感。剧目的排演要以黄梅戏名团为基本班底,并邀请相关名家加盟。这样的创作和排演体制也是一种创新的体制,可以做到强强联合,共创精品。

黄梅戏是我国传统戏剧百花丛中一朵绚丽的奇葩。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深深根植于其产生的乡土,成为安徽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之一。其影响也已经超越了地域的限制,扩大到全国甚至整个华人世界。黄梅戏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它最本质地传达了中华文化的精神血脉,是数百年来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文化娱乐形式。黄梅戏以其剧团多,演员多,观众多,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成为全国戏曲大家族中的重要成员,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拥有相当可观的受众群。同时,黄梅戏也形成了一种文化传播扩散的潜流,有着巨大的文化传播扩散发展的惯性,黄梅戏文化必将在全球化语境和多元文化的国际市场中焕发生机、蓬勃发展。

猜你喜欢

黄梅戏唱腔体制
黄梅戏《中国梦》
试论乌俄案对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
黄梅戏《祝福》
“任派”唱腔——忆任哲中
经典唱腔 适才做了一个甜滋滋的梦
优秀唱腔《徽匠神韵》
大型黄梅戏《寸草心》
小戏唱腔之“体” 略说
建立“大健康”体制是当务之急
为“三医联动”提供体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