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散文,散文时光
——丽江青年散文写作者杨再艳访谈
2018-01-24何顺学
何顺学
何顺学:你好!小杨。到现在《壹读》推出《新锐关注》栏目已有一年了,我们这个栏目除了发表每个新锐的代表作之外,还要跟新锐们进行访谈,以便让读者更进一步了解你们,你们有什么话也可通过这个平台跟读者讲讲。那么,现在我问你几个问题,请谈谈你的看法。
杨再艳:好的,何老师。那天您联系我,说要做一期访谈的时候,我以为我听错了。很感谢您们《壹读》杂志的各位老师,说实话,刚刚开始文学创作写一点东西的时候,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写的东西有一天可以被刊发哦,嘿嘿。
何顺学:其实文学创作有时也是需要努力和磨砺的。请您谈谈您是如何开始文学创作的?
杨再艳:说起我的文学创作,我首先想讲个小故事,可以算是我文学创作开始的一个导火索吧。记得2011年刚刚毕业参加工作,我和当时我们一起考上的三个同事一起去人社局报到,那时来接我们的领导说,乡政府后面点才去,先去乡里的一个村支援收新农合的工作组,那里人手不够。然后我们几个就连人带行李的直接被拉到了村委会。一到村委会,我们就开始工作了,对新来人员,我们的任务就是填表写字,到下午的时候我感觉手都要写断了,吃饭抬个饭碗都感觉手疼,这其实还不是最令我沮丧。后来天渐渐黑了,下起了小雨,电也停了,工作组的同事们就围着火塘喝酒聊天,我和另外一个女生不会喝酒,就回村委会给我们准备的房间了。一进房间发现窗子也没有,只是简单的用一块黑板大小的废弃宣传木板遮挡了一下,我俩互相安慰只是暂时的,然后就去淋着雨洗了脸回来准备睡觉,结果我俩因为床比较潮湿且又被跳蚤咬得睡不着,就开始聊天。这时,房门突然被一大伙人踢得破响,然后外面醉醺醺的一群人说喊出去喝酒,我们俩刚刚从学校出来哪里见过那种场面,直接被吓个半死,躲在被子里不敢出声,但我们又担心他们翻窗进来,踢门声一直持续了好久好久。等他们走了,我俩感觉很委屈无助,好不容易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了,咋就这种工作环境,跟刚刚毕业憧憬过的工作落差也太大了,我俩越聊越伤心,就在床上伤心的哭了起来。后来我同事睡着了,我却一直睡不着,我一个文学与新闻系新闻专业出来的大学生,怎么就成了一个呆子一样一天只是填表写字的人了,工作和所学真是天差地别啊。反正,当时也睡不着,我就把那天的遭遇写在了QQ空间里,后来得到了一些朋友的安慰及夸赞,找回了自信,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所以我觉得那也算是文学路上的一个开始吧。后来,在乡镇上班,下班后没有事情做就会翻翻报纸之类的。有次跟我姐夫说起乡镇上班有点乏味,他说你是学新闻的可以看看报纸写点东西,这样就不会无聊了。听了他的建议,我更加坚定要好好开始写点东西了。自那以后,看报纸时我会把写得精彩的文章剪裁下来贴在笔记本上,也会把我自己写的东西和报纸上那些发表的文章作对比,我写的东西哪里还可以改进。就这样我写东西慢慢找到了感觉,2012年起我也有勇气开始往《丽江日报·文化周刊》等报刊投稿了,再后来也陆续发表了些“豆腐块”大小的文章。其实我一直把自己定位成写作爱好者,只是阅读了一些报刊和书,就想表达,嘴又笨,就写成豆腐块似的文章记录生活中的的点点滴滴及一些感想。
何顺学:在您的创作道路上,是什么经历或者说是一个什么机缘让你喜欢上了散文?
杨再艳:其实上面的问题我只大概说了我文学创作之初的事情。我记得第一次刊发在《丽江日报·文化周刊》2012年1月2日第750期人文地理版面上的文章是一篇名叫《华坪花傈僳的阔时节》的文章。那篇文章有点类似于时政与文化的融合,体裁有点四不像。工作后才慢慢发现,更多的是时政简讯的东西比较实用,至今为止写得最多的也还是简讯。至于散文、诗歌之类的东西当时对我来说只敢拜读,不敢高攀。后来在工作之余夜深人静的时候也会因为无聊,然后随意写点感想。记得有一次,我周末去县城里逛完一年一度的交流会回来后,突发奇想,写了一篇《家乡的交流会》投了稿,令我没有想到的是,第二个星期文章就刊出来了。我很兴奋,我的感想类文章竟然能够像简讯一样被刊登在报纸上,随后我慢慢的喜欢上了感想类的散文,散文的种子开始萌芽成长,于是开始了我真正意义上的散文之路。我很幸运,一直以来虽然作品质量不高,却得到身边亲戚朋友领导同事的鼓励与支持,以及像《壹读》、《丽江日报·文化周刊》何老师你们这样的一群文学前辈的指导与厚爱,让我慢慢成长。
何顺学:谈谈您对文学路上个性与共性的认识?
杨再艳:何老师,其实这个问题有点不好回答,我还是拿我性格中的“小我”与当今社会形式下的千千万万个“大我”问题来说吧。首先,我个人的性格是比较乐观向上、爱憎分明和热爱自由的,但是在如今的社会形式下,很多场合并不适合我这样性格的人,说得直白一点就是太有棱角了,容易得罪人,有时也会被别人当作假想敌。尤其在行政这个领域工作,往往口才好、说话比较圆的人在这个圈子里混得要比我这样说话直白、不善于表达的人更好些。所以,个人觉得在如今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有的人其实没有什么真本事,也没有什么工作能力,却凭借一条三寸不烂之舌可以轻松地走“捷径”。也听别人对我说过,你们这些所谓的“文人”就是清高,像你们这样在社会上是混不走的,除非有一天,你们的这些棱角被社会磨平,否则你们这辈子也就这样了。说实话,我也不知道哪天,我的棱角真的会被社会磨平,但我希望这天来得越晚越好,最好不要有那么一天。同样的道理,我个人认为,文学路上的个性与共性问题,其实也就是在创作中如何保持自己的写作特点而不被现如今有些文学的固有习性给磨平。我认为在文学上保持个性并不是要以奇特致胜,而是应该在选材的时候,从琐碎的日常细节提炼出素材,写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起码也得是对自己有所触动的东西,这样才能给读者美的享受和心灵震撼。诺贝尔奖获得者莫言也曾说过,“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超越党派、超越阶级、超越政治、超越国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属于人的文学,是描写人的情感,描写人的命运的,它应该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并具有普世价值。”我个人认为,文学的个性表现在作品上,应该有自己的创作方式与习惯,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应该有对世俗现实的真实感悟和对社会黑暗丑恶表现出的正义感,但是在文学的共性上也应该具有优秀文学作品的共性,否则写出来的东西便不会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我向来很不参加有奖征文之类的活动,因为我个人的才力有限,同时“带着镣铐跳舞”的滋味确实不好受。我还是觉得随心随欲爱写什么就写什么的散文式体裁感觉最好,这样写作才没有什么压力,也得心应手,并且这样写出的文章平淡质朴,谁都可以读得懂,但不会感觉枯燥乏味。何老师,不好意思,我讲了这么多,不知道有没有回答了您的问题。
何顺学:基本上算是回答了吧。刚刚您谈到工作,那么请问您是如何处理工作和写作的关系?
杨再艳:一直以来在行政这个领域工作,上班时间基本上是无暇顾及阅读和写作这个事情的。哪怕偶尔有点时间我基本上也不会在上班时间写作,一个原因是个人认为坐在办公室写不出好文章,另外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在上班时间写作的话,思路会被工作中琐碎的事情打断。所以我的写作时间基本集中在下班以后,特别是喜欢在晚上写作,只要哪天写作的灵感来了我一般就熬夜写作,一鼓作气直到写完,然后第二天晚上再对细节的地方稍作修改,便算是完成一篇文章了。
何顺学:您觉得生活阅历和阅读经历对您写作有什么影响?
杨再艳:何老师,这个问题很好,我很喜欢您提的这个问题。首先,我先谈谈我的生活阅历对写作的影响吧。截至目前,我觉得可以把我的上半生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极“左” 的阶段,另一个是极“右”的阶段,即大学以前我是一个成天只会读书的书呆子,大学期间改变了我,使我成为了一个相对来说性格比较外向的女孩子。我从小出生在农村,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小时候家里人多地少,父母既要供我和弟弟读书,又要照顾高位截肢的奶奶,家里比较困难。我算是个比较早熟的孩子,看到父母这么辛苦,自己在心里发誓一定要好好读书不让父母操心,久而久之我也就成了个十足的书呆子,到高中时可以说到达了巅峰。高中阶段,学习压力也比较大,虽然班上的老师们很关心我,但我除了读书,几乎不跟班里的同学交流,记得有段时间我的高中同桌是个小男生,可笑的是一学期下来我内向到几乎没有和他说过一句话,班上的男同学和我说话也会脸红。也许是给自己的压力太大,高考前夕我病倒了,几乎天天和医院打交道,那年高考考得也不好,但考虑到家里条件,我决定不去复读。当时因为是个三本学校,亲戚朋友都说,你家条件那么困难,怎么可能把大学读出来,我当时心里就想,可能亲戚朋友是担心我会像他们借钱吧,我就不信我读不完大学。后来,经过各种筹措学费,也得到了一些好心人的帮助,我艰难的开始了我的大学生活。也是从那时起,我想起了我高中班主任杨老师曾经对我说过的话,人生路上要学会停下来看看路边的风景。上大学后,我开始做了改变,除了上课时间外,周末及节假日我都会勤工俭学以供我日常开支并为下学期的学费做准备。只要没有课我会做好几份兼职,长期下来,我也有了一些积蓄,因为有学生证可以半价,偶尔也会和宿舍的同学出去穷游,这让我的性格发生了180度的转变,我从一个书呆子变成了一个活波开朗的女孩。大学前后的转变、勤工俭学的经历及喜欢出游的爱好使我在后来的创作中有了写作的素材和感悟。
其次,说说我的阅读经历对写作的影响。我的阅读习惯是在上大学以后才有的,记得那时我白天上课和勤工俭学,晚上只要没有自习课,我都会去学校图书馆看看书。从小在农村长大,除了书本之外,当时觉得大学的图书馆里的书是我见过最多的了,而且不用花钱买,想读什么类型的都有。因为小时候听老师上课时讲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那时我特别崇拜书里的主人公,心想以后有机会一定要找来读读。所以上大学时我在图书馆借的第一本书就是那本。读完后我对国外的名著有了兴趣,从那时开始,我就经常给自己列个书单,对感兴趣的外国名著几乎读了个遍,实在找不到读的了,后来又开始读中国的名著,像《红楼梦》等。反正在大学四年期间,我对国内外的名著,特别是故事性的书很感兴趣,不过现在想想,好多书里面的情节都不记得了,有的书当时读了也不大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只是囫囵吞枣地看故事情节。大学期间的阅读,说实话到目前为止我也不知道对我的写作有没有影响。但参加工作以后,领了工资,尤其是喜欢上了写些短散文之后,倒是买了些《朝花夕拾》《平凡之路》之类的书来读。工作后有选择性的阅读使我的心灵保持了敏感,同时促使我不断思考,不断找到写作的技巧。
何顺学:您如何看待文学路上的坚守这个问题?
杨再艳:刚刚参加工作时,文学是青春的见证。从刚刚开始文学创作,到喜欢上散文,到开始发表文章,有文学相伴的那一段青葱年华,成长的泪与笑,青春的躁动,情感的幻变,记录了人生最珍贵的片段。工作几年后,却有段时间因为工作太忙,一有空休息一下的时候除了睡觉什么都不想干,也因为天天在办公室里,窗外的山草枯黄复葱茏,如我的青春渐渐逝去,几乎都不知道如何落笔,写什么。直到某一天,我们领导说,听说你喜欢写作,怎么工作忙就不写了吗?有空还是坚持写写吧,不要丢掉自己的兴趣爱好。搁置好长时间了,重新开始写作,对文学的敬畏,思想的片段及感悟,渐渐凝聚、形成、行走,有散文、有诗歌、有随笔。虽然文字仍然那么不成熟,阅历仍然那么不丰厚,但情感却那么炙热,我找到了文学路上的坚守,那里有阳光,有清风,有雨露,有鸟儿飞过天空的痕迹。我又重新走在了文学的路上,经常收到稿费单,我感觉很开心,开心并不是因为微薄的稿酬,而是我找到了工作和写作的平衡,学会了如何安放自己的工作和兴趣爱好,而不是顾此失彼的偏爱。
何顺学:请问您会在人生的道路上带着对散文的热爱走多远?
杨再艳:何老师,对散文的热爱有多深,这个其实有点不怎么好形容,至于走多远这个问题,我也不知道会走多远。我只知道我坚守快乐写作的心态。在似水流年里,不管以后命运跟我开怎样的玩笑,一颗热爱写作的心仍然会跳动,就像狄德罗说的,文学艺术就是在平凡中找到不平凡的东西,在不平凡中找到平凡的东西。市井世情,食色男女,哭笑爱恨,焕发尘世日子的光泽,演绎时光的柔软,以真实的感悟,以简朴的文字,以真挚的情感,写熟悉的散文,写身边的人物,写情感,写梦想,从真实入手,不为了发表而写作,不为了获奖而写作,不为了攀比而写作,是我坚持的写作态度。我认为,文学与写作,是坚守,是幸福。世事过眼云烟,只有内心的平静和兴趣的追求,才是最根本的喜悦。从开始文学创作至今六年来,散文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每天晚上哪怕不读书本我也一定要读一些网络散文才入睡;每天早晨我会把自己创建的“时光散文”公众号散文推送之后再起床洗漱安心去上班。我不知道会带着散文走多远,我只知道不管多难,我会一直坚持把“时光散文”公众号做下去,因为公众号里推送的文章有我自己写的,也有散文爱好者的投稿,我不想辜负自己对散文的热爱,也不想辜负散文爱好者们对“时光散文”的支持。也许在我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如果有机会我会出版一本自己的散文集,或者是一本散文、诗歌、游记、时评的合集吧,所以我会坚持在文学创作的人生路上走下去,直到我认为最满意的散文集或者合集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