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隐喻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2018-01-24韩欣桃

山西青年 2018年19期
关键词:范畴隐喻事物

韩欣桃

(山西药科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0)

一、认知隐喻学

认知隐喻理论相对于传统隐喻学的研究而言,开创了隐喻研究的新的天地。认知隐喻的本质是两个事物中间存在些许相似性,两个事物分属于不同的认知域,将人们熟悉的并好理解的源领域映射到人们不熟悉的并难理解的目标领域。例如“Life is a journey”,在这一概念隐喻中,journey是源领域,life是目标域,源领域journey的特征通过映射将抽象难理解的目标域life解释清楚。比如,我们在生活中为了更好地理解理解,我们经常会将熟悉的金钱的概念映射到抽象的时间上,由此,就有了我们时常提到的“不要浪费时间,不要花费时间,要节省时间”等。为什么会这样呢?那是因为我们普遍认为“时间就是金钱”此项隐喻的存在。此例中由源领域到目标域是系统的映射,它是基于人类经验的概念映射。因此运用认知隐喻理论可以将已有词汇的原始意义映射扩展新的词汇意义,使语言变得丰富多彩。

二、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及出现的问题

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些许问题有待解决主要表现在:

(一)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教师在词汇教学中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往往只是单纯的教师进行教读,学生在底下跟读,教师解释单词意思或者让学生造句,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词汇的意义和用法。伴随着这种枯燥的教学法,学生的注意力往往会被其他事物所吸引,不能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课堂中,教学效果往往事倍功半。

(二)词汇教学的深浅度把握不好

教师在进行词汇教学时经常会扩展一些课外知识,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理解水平,加大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从而使学生对英语产生了恐惧或者厌倦;教师拓展的方面不够均匀,使得学生只会理解表面意思,不理解深层含义,忽略了文化背景,在日常交流中所运用的单词也不够地道,造成词汇理解的质量发展出现不平衡。

(三)词汇教学脱离语境

在课堂中经常会出现教师让学生注意文章中的某个单词,单独的进行重点解析,这种只是表面的注重单词的理解,却忽略了这个词在文章中的作用。Berko-Gleason在1982年描述了新趋势:不同于以往的观点,他认为语言习得的发生是交互,而不是暴露;学生不是从观察其他人的对话或者听收音机来学习语言,而是在说的语境中进行习得。

三、认知隐喻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王寅教授曾指出,随着认知隐喻理论的不断影响扩大,已有很多学者开始研究认知隐喻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并将隐喻能力、交际能力及语言能力分列为三大能力。隐喻理论为英语学科教学开辟了新视角,提出了新的思路。

(一)培养学生的隐喻意识

学生大多数早已经习惯传统的机械式记忆来学习词汇,所以基于这种学情,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隐喻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自身经验举生动形象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词汇的目标域意义,通常“up”表示积极的,高兴的,美好的事物,用“down”表示消极不好的事物,教师可以举在期末考试中,某些同学没有考好的例子,就用“sad and down(悲伤失落)”表示他糟糕的心情,用“cheer up(加油)”表示老师或者同学们对他的鼓励。

(二)运用范畴化进行词汇教学

范畴化(Categorization)是基于经验的异同对经验进行分类的过程,它能够使人们将过去和现在的经验结合起来。范畴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上位范畴,基本范畴和下属范畴。基本词汇是最基础的词汇,在基础词汇的基础上产生新词,利用隐喻理论来扩大词汇量,不仅让学生了解了词汇的基本含义,也让学生了解到词汇的隐喻含义。相对于高级范畴和低级范畴而言,基本范畴更为人所熟知。例如:“猫”是一个基本范畴的词汇,它的上位范畴就是比较广泛的词汇“动物”或者“哺乳动物”,它的下位范畴则可以是更为具体的“波斯猫”“加菲猫”“中华田园猫”等。相对于上位范畴和下位范畴而言,基本范畴更好理解,但是这种基本范畴词汇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的教学,此时就需要运用认知隐喻来扩展词汇量,通过映射把不同域的词汇相互联系起来,更能深入的了解。研究中表明:语篇的理解程度受词汇量的多少制约,掌握的词汇越多,意味着对语篇理解的越好,认知隐喻在教学中的作用就越大。

(三)隐喻促进文化的教学

语言和文化联系密切,在学好语言的同时也要了解不同的文化,由于各国家或者民族的历史不同,地理位置不同,所发展的文化也会有很大的差异,隐喻也体现出各民族不同的文化特征,例如:在中国“龙(Dragon)”是高贵,皇权的象征,寓意美好的事物,如“龙凤呈祥”,而在外国“龙”则是丑陋与邪恶的化身。隐喻理论的推广促进了文化的教学,掌握隐喻方法,理解更深层的文化内容。

四、结语

认知隐喻理论属于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范畴,通过这种认知方式,使世界由复杂变为简单,通过映射使原本生硬难理解的事物变得生动形象,将这种方法运用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隐喻意识,弥补传统机械式教学法的不足,促进教学活动的进行。

猜你喜欢

范畴隐喻事物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美好的事物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另一种事物(组诗)
回路范畴的扩张及其应用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