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语教学中的双向文化导入研究*

2018-01-24

山西青年 2018年19期
关键词:敬语日语跨文化

程 聪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8)

一、引言

语言和文化息息相关。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都与其民族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当我们在学习一门语言的时候,同时也是一个学习文化的过程。中日两国虽然是一衣带水的近邻,但是不管是从语言上来说,还是从风俗习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宗教信仰等方面来说,都具有差异性。如果在日语教学中,单单教授学生语言知识,而不同时给予文化输入,则往往会导致与日本人之间的交流障碍、文化冲突、摩擦等,非常不利于交际行为的顺利展开。因此,有必要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下对日语教学进行反思和研究。

跨文化交际是指恰当运用语言文化知识与异文化成员有效而得体交际实践的能力[1]。其中如何恰当运用,如何有效而得体是语言学习者的难题。在日语教学活动中,目的语文化即日本文化的导入需和本族文化即中国文化的导入双向并行。本文将通过目前高校日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现状、双向文化导入模式的应用以及意义三个方面来探讨双向文化教育的可行性,解决日语的教与学的问题。

二、高校日语教学的现状探析

我国教育部在今年1月发布我国高等教育领域首个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在教育部发布之前,我们没有一个统一的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导致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许多问题,高校日语教育更是如此。我国目前的高校日语教学大部分还只停留在“重语言训练,轻文化传授”[2]的阶段。教师将学生拥有“听、说、读、写、译”能力作为最终目标,采取的方法比较陈旧,诸如背书、抄写等。一方面,这种老方法确实对一些学生有效,他们被逼的不得不完成任务从而将日语能力提高;另一方面,一旦不采取严厉的措施,学生会渐渐松懈,从而对学日语失去兴趣。还有一些学生陷入难题,比如明明字面上“翻译”准确了,但是却是中式日语。简而言之,传统的教学方式已渐渐不再适合于学生,也不符合新的“国标”。尤其是文化导入这一块,一直以来是教学空白之处,要么仅仅对一个文化概念进行一个宽泛的讲解,要么随意讲一则日本的趣闻趣事,如此而来,文化导入不必说,在讲授日本文化的同时导入中国元素简直少之甚少。而若不让学生了解文化的差异性,将无法拥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和日本人的交流中也会频频受阻。日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研究显示:“日语专业大学生与英语专业学生相比根据社会语境调整自己语言行为的能力及组织完整语篇的能力还稍有欠缺,在跨文化态度上还不够积极,以及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批判性意识还不够强”[3]。这是我们教学中长期不重视文化导入的结果。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一直是教育界的话题,是个不断探索的新领域,在新的“国标”发布之后,相信会有更多教育人士关注此领域。

三、双向文化导入模式的应用

日语的语言上具有暧昧性、委婉性、融合性等特点,而这背后则隐藏着一定的文化背景。日本文化经过上千年的沉淀,已成功完成转型,探索出了日本文化发展的独自道路,但是中国文化就如同影子一样,在日本人的生活里随处可见。由此可见,单单在课堂中导入日本文化的一角并不能使学生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而要双管齐下,将传统文化也有机融合于课堂之中,否则会发生交际障碍。

(一)口语教学

词汇和语法是学习一门语言的基础,而能真正说出口进行交际行为的口语教学则是重中之重。口语教学中,需要注意场合、所属、身份这三要素给说话人和听话人带来的影响,也就是说,其思想文化根源是学生需要拥有的知识储备。

日本人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坚持“相手本位”的原则,即以对方为主,尽量不说出伤害对方的话,能在最委婉的语言下保持互相的“和”的关系。且看例子。

例1:吉田:近くに新しいデパートがあるんだって、一緒にどう。

山下:ごめん、ちょっと…

从上述例句中,吉田邀请山下去逛逛新的百货商店,但是山下有事于是就用“ちょっと”来委婉拒绝。这种暧昧表达方式既能表达出自己的拒绝之意,也能照顾到对方的面子,可谓一举两得。因此,我们在和日本人交流的时候,要注意把握日语表达暧昧性,点到为止,也是一种礼仪。有一些同学不理解这种暧昧性,可能会继续追问缘由,这样就破坏了双方的和谐,导致双方都很难堪。

这种以暧昧的语言方式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也体现了中国儒家思想“和”,儒家思想里非常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比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倡导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来实现社会的和谐。而日本的文字产生的时期比较晚,日本文字的产生是历史地并且直接地接受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启发,以儒学为中心的中国伦理型文化对于日本的语言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对古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接纳、涵收、融合的过程中,儒学从交流到逐步渗入了日本文化的机体,成为日本文化的重要基因[4]。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中国的传统儒学思想也有益于日本文化的理解。

另一方面,口语教学中的敬语一直以来都是日语学习的难点,一般的教学模式是围绕着敬语词汇和语法进行,而往往被忽视的是敬语中其实也蕴含着中国的儒教思想,如若将中日文化相结合进行敬语教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敬语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内外上下”之分,未分清说话人、听话人的关系、所属、身份容易在与日本人的社交中发生摩擦。且看下面的例句。

例2:前田:あのう、横山社長はおいででしょうか。

受付:いらっしゃいませ。すみませんが、どちら様でしょうか。

前田:前田です。

受付:前田様ですね。お約束でしょうか。

前田:はい、3時に。

受付:承知致しました。少々お待ちください。只今確認いたしますので。

受付:秘書課ですか。受付ですが、社長はいらっしゃいますか。前田様がみえていますが。

秘書課:社長はいらっしゃいますが、お約束の方ですね。それでは、3階までおいでくださるように言ってください。

受付:はい、わかりました。お待たせいたしました。横山が3階の部屋でお待ちしておりますので、エレベータで3階までおいでください。[5]

从上述对话我们可以看出,前田和接待人员的角色转变直接影响到语言的变化。对接待人员来说,前田是客人,是群体之外的人,所以用的是尊敬语“様”“みえていますが”“おいで”和自谦语“お待たせいたしました”,即使社长是比自己地位高的人,但是为了表示对客人的尊敬,言及社长也是用“お待ちしております”这种自谦语态。由此可见,在日本社会,“内外”要先于“上下”关系,对上级自然是用尊敬语,但如果一致对外的情况下,即使对方职位不如你,也需要用尊敬语,涉及上司则用自谦语。这种“内外上下”之分最早也来源于中国,孔子认为“夫妇别,男女亲,君臣信。三者正,则庶物从之”,以儒家所主张的“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的伦理观,构成日本社会上下级及前辈、晚辈之类等级观念的存在,形成了至今依然存在的男女有别、长幼有序、上下有度的敬语的使用,从而维护了日本社会的正常秩序[6]。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适时导入中国因素,辅助学生理解日语敬语中的“内外上下”的观念,减少今后在人际交往中的误会与不快。

(二)日本历史文化课程教学

目前高校里开设专门的日本历史文化课程还不多,除了基础课程(听说读写译)之外商务日语开设的数目最多,这也是顺应国家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趋势。然而,国际化人才有一项标准是:“具有对不同文化的理解能力,对作为本国人的身份认同感”,这一标准往往被忽视。由此导致教学中缺乏相关指导,学生无法拥有对异文化的理解和包容力,更不用说身份认同感了。

比如说,我们开设的《日本概况》这门课程,有一节是关于日本的茶道。其实现如今网络发达的时代,学生对日本茶道是有一定的了解,用大篇幅去介绍茶道的概念是没有必要的。首先,我们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在简要介绍概念的同时,对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板块重点讲解,比如许多学生对茶道中转茶碗这一礼仪很感兴趣,这也是和日本人交往中有可能遇到的情节,我们可以向其多加解释,有条件可以带茶碗演示给学生看,请学生模仿,可以增加课堂乐趣。还有一个是学生们普遍感兴趣的抹茶,抹茶最早来源于中国隋朝,在日本经由遣唐使传入,现已发扬光大,成为日本的标志。因此,课堂中,在介绍日本抹茶的同时,也应加入中国元素。在导入日本文化的同时,结合中日文化的异同进行讲解,更容易引发学生的文化冲击感和身份认同感。

四、意义及展望

在日语教学中,语言教育是基础,但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一体,文化教育不该分割于语言教育之外,而应将两者有机融合,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导入中日文化的因素,可使学生在两种文化的对比之下具有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进而产生文化主体意识,有对作为本国人的身份认同感。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协作。

首先,在目前越来越重视跨文化交际的大环境下,教材需进行一定的修改,比如新编日语的重排本,更新了课程内容,增加了插图,更推出了配套App,适应了时代发展;华东师大出版的日本语听力第三版在每节课程后都附有文化小知识。其次,课程建设上需要学校大力支持,多开设日本历史文化、中日跨文化交际的相关课程。最后,教师自身应多参加研修培训活动,加强跨文化意识,阅读跨文化交际学和中日文化的相关书籍,提升师资水平,不断反思和学习,将中日文化融入课堂之中,实行双向文化导入模式,不断完善日语教育。

猜你喜欢

敬语日语跨文化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韩国语中的敬语表达方式总结
关于日语敬语中“敬意敬语论”和“关系认识敬语论”相对立的研究
敬语所描绘的人际关系图
——“内”和“外”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日语敬语习得常见误用分析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日常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