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美学升级的路径分析
2018-01-24赵卫防
赵卫防
近年来,中国电影一直处于跨越式发展的态势。新世纪以来的短短十几年间,中国电影的市场规模扩大了50倍。2017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为559.11亿元,同比增长13.45%;城市院线观影人次16.2亿,同比增长18.08%;年产影片近千部。然而,这样的快速发展也蕴含着问题与危机,而且不时爆发。如在2012年,国产电影的票房就不敌进口影片的票房;2016年,票房增长遭遇瓶颈,增幅仅为3%;2017年的总票房涨幅虽然升至13%,但比起2015年之前平均30%的年增幅还是下降了很多。当然,票房的增幅代表不了整个行业的发展状况,但这个数据反映出了问题。这其中固然有产业的问题,而美学的问题其实更为重要。比如,2012年国产电影票房下降,不少学者认为是由于当年“中美电影新政”的签署、进口电影数量增加导致的,其实这方面的影响很小,因为2013年“新政”依旧,但国产片票房却并未再显颓势。当年国产影片票房下降的主要问题其实是美学问题,主要是国产电影中古装武侠片出现了严重的美学同质化,大量的该类影片叙事孱弱、意义缺失,最终导致了市场滞销,使得其市场占有率低于进口影片。2012年之后,中国电影开始了反同质化的美学努力,而且取得了成效,国产电影的票房便再度超过进口影片。可见,产业发展问题的根源是美学问题,而且最终需要靠美学的努力去解决。
当下国产电影出现的新问题,固然也有产业发展方面的原因,如“资本+IP”模式对产业发展的桎梏等,但主要还是为美学问题的困扰所致。在2016年中国电影的票房增幅大幅度下降之后,有关政府部门将2017年定为“质量提升年”,主管部门和业界、学界都开始将重点放在提升国产电影美学质量的层面,致使2017年国产电影没有继续显现增幅疲软的局面。因此,2017年中国电影的美学升级努力是有效的,对今后国产电影的健康发展具有启示意义,值得业界、学界认真总结、研究。但从2017年的具体增幅来看,这种美学升级还远未到位,需要各界的继续努力。2017年中国电影的美学升级,大致上呈现两条路径,其一为新主流大片的崛起,其二为艺术电影方阵的形成。
一、路径之一:主旋律电影的艺术晋升
主旋律电影是中国特有的电影种类,其书写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英雄主义等主流价值观,展现中国精神和家国情怀,颂扬正能量。虽然其时常陷入“主题教化、人物概念、故事刻板”的漩涡,但这类电影在中国内地依然有着较为广泛的受众。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媒体的出现,此类电影也在与时俱进地不断获得艺术生命力,在中国电影的美学升级中首当其冲。近年来,《十月围城》(2010)、《智取威虎山》(2015)、《铁道飞虎》(2015)、《湄公河行动》(2016)等一批优秀的主旋律电影相继面世观众,显现出了主旋律电影进行美学升级的努力,取得了较为有效的成果。2017年,中国影坛更是涌现出了一批此类影片,如《战狼2》《建军大业》《空天猎》《血战湘江》《中国推销员》《荡寇风云》《龙之战》《红海行动》等。这批影片有的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佳的成就,有的市场效应不好但收获了较好的口碑和认可度,为之后的主旋律电影拍摄提供了启示。总体而言,2017年度中国主旋律电影的美学升级,不似前几年那样零散甚至偶然,而是系统组织且全方位、有诉求,形成了中国电影美学升级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主旋律电影的美学提升,成为当下国产电影美学升级的首要路径。这种提升有多个方面的呈现。
其一,表现为主流意识形态和类型美学的对接。如《战狼2》主题呈现了中国军人为保护中国侨民和非洲平民的献身精神,突出了中国军人的血性和韧性。为了凸显这种主流意识,影片凸显类型意识。其主体类型为动作类型,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大量的新型武器装备、先进的战术战法、真枪实弹的战斗场面和惊心动魄的生死搏斗。影片在对动作、枪战类型元素进行营造时,努力避开常规的元素,求变求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影片开始不久后的水下打斗,以及后面的坦克大战等,都是以往动作类型的突破。表现民族英雄戚继光剿灭倭寇的《荡寇风云》中也有多处精彩的武打戏份,如戚继光与俞大猷在锦衣卫大牢里比武、戚继光招募义乌兵以及戚继光与熊泽的决战等等。这几段动作场面可看性强,武打风格讲究视觉的炫酷而非动作的真实,更易于被广大观众所接受。影片也真实再现了戚家军抗倭寇时的多种精妙阵法以及狼筅、戚家军刀、虎蹲炮、三眼铳等多种古代兵器,体现出冷兵器时代战争的铁血与残酷。表现红军长征壮举的《血战湘江》,以数以吨计的炸药营造战争场面,力图还原真实残酷、惨烈无比的湘江之战,丰富了国产电影中的战争类型元素。正是这样的惨烈营造,表现出了英勇的红军创造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讴歌了震撼世界的长征壮举。还有如《建军大业》中的三河坝阻击战,《空天猎》中的空战以及《龙之战》中的爆炸、肉搏、水战、火攻等战争类型元素营造也颇具新意,这些类型元素,提升了影片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更助推了其主流意识形态的有限传播。
主旋律电影美学提升的第二方面,表现为其主流价值观实现了多元化表达。过去的中国主旋律电影,虽然是国产电影中的主体影片,但也屡屡因主题宣教色彩过强、故事情节模式化、人物概念化而被诟病。特别是在主题方面,对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的表达过于单一和直白。其实,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的内涵也是多元的,奉献、牺牲、讴歌等仅仅是其表层;对其过分单一的读解,容易造成接受的障碍和受众的拒绝,甚至有时候会产生误读。正是由于这方面的问题,致使此类影片因艺术质量平庸、观赏性较差慢慢远离观众,甚至一度造成了主旋律电影和商业主流电影的严重对峙。当下的主旋律电影,努力拓展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的多元化表达,使得影片的“主流”表达多元化的同时更加深刻,更加接近观众的观赏诉求,使得影片本身的思辨价值和受众接受度都得以提升,艺术水准也有了较大的飞跃。其中,从概念化的宣教走向鲜活性的个体关注,是这种多元化的最显著的体现。如《战狼2》表现的是我国军人对在非中国侨民的救援行动,他们不但救助中国人,还救助非洲人。这样的主体便突破了以往的“英勇、奉献”之类的常规“主流”,而是体现出了对个体生命的尊重、传递了“以人为本”的深刻主流价值观,甚至上升到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建军大业》则显现出了浓烈的“青春中国”情怀,表现一群朝气勃发的年轻人创立了军队,赋予了中国一种年轻的、活力的、崛起的朝气,很吻合当今年轻观众的心声——在他们的心目中,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政党和军队绝对不是暮色沉沉,而是和他们一样充满朝气,充满希望,逐渐在走向强大。还有像《空天猎》这样的影片,其中对保卫国家和主权的表达不再是宏大的概念,而是化作对具体人物的保护、对个体生命的捍卫。《明月几时有》表现的也是“抗战”这一大时代潮流中的个体小人物,正是这些小人物,坚信着“明月”的破云,守望着“胜利再见”。这些主旋律电影都是通过对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的多元化书写,提升了其思辨价值和观赏价值,使得影片的主题不再被认为是一种外在的说教,而是一种主体的由衷认同。
主旋律电影美学提升的第三方面,是其人物的丰富性表现。以往的主旋律电影里,人物和大众的想象是有脱节的,概念化、模式化太重,近乎完美的“高大全”形象较多。这些形象对于从小在互联网环境中长大的主流观众而言是不可接受的,立体鲜活的人物才更为他们所喜爱。而美学升级之后的主旋律电影中,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现了在中国历史和当下社会生活中产生了较大影响的历史人物、领袖人物和现实人物的不同人生。这些影片中的人物,摒弃了平面化的塑造,被赋予了具体、生动、可感的立体性格,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比起以往有了较强的创新意识。如《战狼2》中的冷峰绝非“伟光正”,他一开始就因为殴打拆迁人员被捕入狱;《建军大业》中,中共军队的缔造者毛泽东、周恩来等人,也都有冲动甚至鲁莽的表现。特别是《血战湘江》中对毛泽东的塑造,没有像其他同题材作品那样刻意表现毛泽东的个人锋芒、同错误路线进行尖锐的斗争以及满腹牢骚等,而更多表现毛泽东的忍辱负重、为革命大局委曲求全。他面对坚持错误路线的代表人物更多的是忍让、理解甚至是尊重,自己努力从各方面减少这种错误给革命带来的损失。这样就准确地塑造出了处于革命低潮时期的毛泽东形象,也凸显了毛泽东日后能够成为革命领袖的必然性。这些主旋律影片以立体丰富的人物形象,体现出了代表主流意识形态的人物的新价值,也显现出了艺术鲜活性,实现了美学升级。
综上,这样的“主流价值观的多元化表现+人物的丰富性+类型的引入”的主旋律电影,已经升级为新主流大片。这类影片既吻合主旋律所代表的官方意识形态,又能获得以都市青年为主体的电影观众的认可。《战狼2》在2017年度能够获得高票房,便是这种认可的具体体现。新主流大片的出现不仅改变了1980年代以来以主旋律为代表的主流/官方意识形态叙述危机,弥合了“主旋律电影”和“商业片”之间的内在分裂,而且意味着新世纪以来主流价值观/官方叙述在新的历史背景下重新获得观众认同,“主流意识形态”重新获得文化领导权的地位。这正是当下中国电影实现美学升级的重要路径。
二、路径之二:艺术电影方阵的形成及影响
当下中国电影进行美学升级的另一条重要路径,便是形成了文艺片和艺术电影的方阵。2017年之前,中国影坛也曾出现过《烈日灼心》(2015)、《百鸟朝凤》(2016)、《路边野餐》(2016)、《长江图》(2016)等文艺片和艺术片。至2017年,文艺片特别是艺术片全面爆发,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方阵。其中剧情片有《乘风破浪》《一念无名》《村戏》《八月》《皮绳上的魂》《大雪冬至》《不成问题的问题》《相爱相亲》《嘉年华》《暴雪将至》《引爆者》《芳华》等;纪录片有《我的诗篇》《二十二》《冈仁波齐》《生门》《重返·狼群》《地球神奇的一天》等。这种现象,体现出了中国电影艺术质量的提升,也体现了中国电影观众欣赏水平的提升,更加预示着中国电影多元化时代的到来。
文艺片和艺术电影方阵对国产电影艺术质量的提升,一方面表现为市场对这些影片本身价值认可的事实,改变了中国电影人的观念。之前,在电影业界和学界总有这样的一种观念:电影的美学升级主要是一种重工业大片的类型美学的升级,出品更多的具有类型创新的高概念大片才是美学升级;而文艺片和艺术片与美学升级关系不大,因为这类影片特别是艺术电影进不了影院。之前确实存在较多的艺术电影反响比较好但是票房不佳的现象。但从2017年的艺术实践来看,有些艺术电影取得了较好的票房,如《冈仁波齐》《二十二》等。这种现象表明,当下艺术电影是能够获得观众和市场的,以后会有更多的艺术电影进入市场,获得比较高的票房,能够被市场认可。这亦为今后国产电影艺术质量的提升提供了启示:艺术电影能够助推中国电影工业和美学进行升级。
文艺片和艺术电影方阵提升中国电影美学升级的第二个方面,表现为这些影片本身的艺术价值。这些影片都从各个方面进行了电影美学的新探索。如《八月》营造出了较为纯粹的个人的感受。这种营造对中国电影而言特别具有开拓价值,中国电影总是强调讲述宏大的集体记忆,个体的觉醒和思索常常被怀疑有否价值。而《八月》表达的正是一种个体的人性感受,一种瞬间即逝甚至只属于个人的情感上的共鸣,而在确定了这种感觉之后再去搜寻那些记忆的碎片时,便升华为普世性的情怀。《一念无名》展现的是在香港这座高压城市里的平凡家庭的个体伤痛。摄影机始终以俯视角度全景拍摄父亲和阿东所处的狭小而拥塞的板间房,人物似生活在缸底,一直挣扎但无法摆脱,凸显了拥挤和压抑的感觉以及人物生存的阴霾环境,隐喻了现代港人的焦虑。影片《村戏》则以色彩区分时空,现实时空中每一帧画面都像会讲故事的黑白照片;大量广角仰视镜头配以放大的拟音,让观众进入了主人公的臆想世界。这些都使得影片突破了常规,演绎出了一场人生百味的年代大戏。《大雪冬至》使用了章回体的方式,焦点从探讨两代人的关系转向挖掘老人的内心世界,在看似平淡的生活中反映出社会现实。影片倾诉了空巢老人的孤独,也表达出了北漂一族的孤独。《冈仁波齐》依然回到个体的灵魂中去,影片主创朴实无华的诠释真善之美,这种美并不单单依靠西藏壮丽的景色,而更多是对朝圣者们细腻捕捉而产生的一种心灵的壮美。影片以简单的影像营造出了神奇。《二十二》则为首部在院线公映的“慰安妇”题材纪录片,影片并非要展示老人们那段无法忘却的历史,而是突出仇恨、恐惧、虚无都没有击垮她们,她们始终在用心活出生活的华彩。铭记和生活,这也是日常的我们所要遵循的生活态度。总之,这类影片大都由个人或个体的独特感受来表述终极、普世命题;或者从视听语言层面力图创新,勇于探索新的表现形式,提升了中国电影的艺术品格。
第三方面,文艺片特别是艺术电影能够在中国影坛营造氛围,促发创意,亦能为主流商业类型电影注入人文气息和艺术支撑,以此提升整体国产电影的艺术品质。在类型美学主导中国银幕的语境中,主流的商业类型电影更需要人文脉流的浸润。当下有很多类型片,能够获得思辨价值和文艺气质,而没有一味地陷入纯粹的商业化,便是受到这种浸润的影响。如《绣春刀2·修罗战场》虽为武侠类型片,但影片却探讨了较为深刻的人文命题,表现大时代里的小人物的无奈与悲哀、挣扎与愤懑,他们如蝼蚁一般被时代的巨轮碾压着前行,同时人性则在激荡、飞扬。此外,该片还强调了信仰的力量,这在同类影片中显示出了深刻性。影片中的北斋们为了他们心目中所谓的信仰,明知道有可能被利用、被欺骗,依然如飞蛾扑火,这种信仰的力量在黑暗时代,带来了亮色的希望。再如《明月几时有》,其主体类型为战争和惊险,但主创却在电影里呈现出一种根植在香港人内心的侠义精神;而且战争只是背景,硝烟与战火也只是零星的镜头,影片的笔墨主要放在方姑加入东江纵队以后和母亲之间的亲情。影片对这种普通人物情感的表现隐忍克制、静水深流,体现出了较强的文艺气质。这些类型片中的思辨价值的获取和文艺气质的产生,源于其中人文品格的支撑,而这种人文品格来自于艺术电影所营造出的氛围。《乘风破浪》《暴雪将至》《引爆者》《芳华》等影片,也在艺术电影所营造的人文氛围中,游走于类型电影和艺术电影之间,取得了较好的艺术价值和票房。其中《引爆者》和《暴雪将至》两部影片都不约而同地观照了底层人、边缘人的生存境遇,充满了深切的人文关怀。而《芳华》则在中国电影几经美学与产业沧桑的巨变中,依然以精准的电影语言进行不失自我的独特书写,表达出了对特殊年代的炽烈情怀,展现了凝聚着一代人欢笑与泪水的芳华岁月。这些艺术成就,都体现出了艺术电影方阵的形成对整体中国电影艺术质量提升的贡献。
三、结 语
中国电影的升级,最终还应依托美学层面的升级而非纯工业层面的升级。再完美的技术、再熟练的工匠,如果不能统领在美学层面的表达之下,也将失去创作灵魂。因此,中国电影当下最需要的是美学升级。当然,国产电影的美学升级还有其他的多种路径,这需要中国电影人的不懈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