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怒江傈僳族“摆时”音乐的现状调查与研究

2018-01-24孙天姿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

民族音乐 2018年6期
关键词:傈僳族怒江民歌

■孙天姿(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

■“摆时”的存在形式与研究现状

“摆时”是傈僳族民间歌曲中较为著名歌种之一,也有人称其做“摆时摆”或者“摆时”“摆哦”。“摆时”作为傈僳族的一种传统民间音乐形式,它有多种存在形式。关于它的研究也多如牛羊。在怒江“摆时”分为三类:泸水“摆时”拉古“摆时”政策“摆时”。第一种为原生态“摆时”,而后两者为次生态“摆时”,在本文主要讲的是原生态—泸水“摆时”。

(一)存在形式

“摆时”流行于碧江,沪水境内,又被称为“刮木热”,即赛歌,傈僳族语译为“自由地说唱”。它是傈僳族民歌三大调之一,以民歌的形式存在于傈僳族当中,也是怒江地区傈僳族最为喜闻乐见的民歌之一。早期“摆时”较多地出现在傈僳族的“刮木热”(意为赛歌会)当中,因而其在傈僳族民俗生活中具有广泛的民众基础。

一方面,从“摆时”所处的文化生态环境来看,怒江傈僳族有着雄奇壮观的景色、丰富多彩的人文资源、复杂的地理环境以及多样性的气候条件。所处的特殊环境背景也造就了他们独特的民族文化,从而产生一种在怒江地区的傈僳族所特有的一种歌唱方式——“摆时”。“摆时”是傈僳族天籁之音,是“摆时”“优叶”“木刮”三大调之一,是傈僳族的一种独特的多声部民歌。

另一方面,从“摆时”的音乐特点而言,“摆时”是傈僳民族自古以来最为喜爱的民间歌种之一,因而其在民间具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社会背景,同时也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音乐品种之一。“摆时”一般可以在傈僳族的传统节日、民间聚会、甚至劳动之余集体演唱,届时人们将在米酒的助兴下,边饮边唱。“摆时”的内容丰富,它充分反映了怒江大峡谷“摆时”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习俗等方面,通过傈僳族独特的环境等因素成就了傈僳族的“摆时”音乐。

(二)研究现状

截至目前,通过中国知网(CNKI)搜索傈僳族“摆时”音乐,研究包含面丰富,形式多样,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其一,针对“摆时”的音乐特点。

“摆时”的曲调奔放热情,富于表露内心激情,无固定歌词。“摆时”可以叙事,如《呆俄》,此类往往以一问一答的形式进行,此时“摆时”成了说教的、理论的或辩解的媒体。一些学者把具有理论式、辩解式的“摆时”,指为”打官司”调,认为傈僳族有打官司时演唱“摆时”的习俗,或者误导为“摆时”可用于打官司。在演唱过程中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喉颤音的频繁使用。这种方法的使用,不仅是衡量一个歌手功力的标准,同时是否掌握此种演唱技巧也在无形中形成了傈僳族人民认同的象征。在笔者的调查中得知,关于“喉颤音”是一种唱法,本身不用乐器伴奏,通过颤音起伏增加音乐起伏的感觉,通常年龄大的演唱者因为高音演唱过程中比较困难,所以会通过颤音慢慢唱下去,从而把音调改变。

其二,针对“摆时”的传承与保护。

随着社会的发展,傈僳族民歌的传承方式和传承特点也发生了变化,“摆时”音乐的传承问题刻不容缓。对于“摆时”的保护有两方面的努力至关重要:一是政府对傈僳族民歌的高度重视。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政府和文化部门重点开展了有关傈僳族民歌的整理保护工作,并且扶持民间艺术团等等。二是提高对民歌保护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对民歌歌手进行保护,从而使这些歌手想方设法更新自己的节目,大胆地进行即兴创作,努力提升自己的技艺。在笔者看来,不管“摆时”也好,还是其他的音乐形式,自身的发展都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我们也要从自身出发,去寻找自身的优势所在,才可以明白什么样的发展最适合自己。

其三,针对“摆时”活动的研究。

有人说:“不见其人,先闻其声”是“摆时”在怒江大峡谷的听觉特点。在傈僳族原生文化、基督教文化和流行文化的交叉影响下,傈僳族的民歌赖以生存的民俗环境发生了变化。“摆时”是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怒江州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一。1964年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在北京举行,傈僳族青年歌手依波、刮生米等人演唱的“摆时”获得了特别演唱奖,歌手也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的亲切接见。从以上来看,“摆时”有着可观的发展前景,只要我们继续坚持去保护它、去传承它,就可以使它更好地向前发展。

■“摆时”音乐的传承现状

没有什么事情是一帆风顺的,“摆时”也是如此。各类音乐的发展都会经历一个由兴到衰的发展过程,找到音乐本身的问题所在,从而使其更好地发展。

(一)传承人

在我调查傈僳族“摆时”的时候,找到了泸水县的老艺人和贵志老先生,他是“摆时”音乐的传承人,是省级的民间艺人,也是“摆时”合唱团创始人,今年已经72岁高龄。他成立了怒江州泸水县傈僳族的“民歌合唱团”,这个合唱团成立已经有50多年了。这个团成员大约有40~50人左右,其中最大年龄高达70多岁,最小只有10岁。他们经常去到北京、昆明等地进行演出,努力培养更多的“摆时”演唱者。另外一个艺人是木卫春,演唱“摆时”音乐有两年的时间了,是怒江傈僳非物质文化民间艺术团成员之一,同时也是怒江的导游,因为在旅游过程中也需要给游客演唱“摆时”音。同样的,他自己也喜欢演唱“摆时”音乐,所以加入“摆时”农民艺术团,想通过自己的职业把“摆时”音乐传递下去,让更多的人听到。

(二)传承形式

在我访问的过程中得知,傈僳族的“摆时”是在以口语传承的民歌中流传至今最为盛行、最为广泛的一种。每年春节期间,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带着过节的食物,从四面八方相聚在温泉澡塘洗澡浴身。聚会期间歌手们在泉边三五成群自由组队,邀约对歌。由来已久形成了傈僳族传统的自发的春浴对歌习俗。

从男女对歌形式咏唱“摆时”的传承、发展来看,更能说明傈僳族的对歌习俗与民俗之间的密切关系。“摆时”来自民间,活动在民间,通过几代人在长期传播的过程中不断发展、丰富,直到现在已经成为了傈僳族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一种主要方式。人们赶街、集会少不了“摆时”,就连怒江州府六库街头每到星期六、星期天还能见到三五成群结伴对唱的场面。“澡塘赛歌会”长久以来长歌不衰,规模越来越大、参加者越来越多,这与傈僳族长期以来形成的“春浴”习俗分不开。

(三)存在问题

在笔者询问老艺人有关“摆时”音乐存在的问题时,他向我提到,他们的合唱团跟随政府,政府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就会去进行演出,包括旅游团来的时候也可以看到他们的演出。演出很多,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存在以下问题:在之前也有提到政府有派人专门去搜集“摆时”的相关资料,虽有所投入,但是考核机制缺乏,以至于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从事“摆时”演唱者都以基层农民为主,收入比较低,甚至没有打工人收入高,学“摆时”的人不多,虽然会唱的人很多,但是要唱的精,能够唱传统的“摆时”的人越来越少,许多年轻人在当地也已经不会演唱“摆时”。关于民族文化改造,一般原生态的“摆时”演唱者越来越少。对于文化发展有三个阶段,一是原生态,以泸水谈情说爱的“摆时”为主;二是次生态,是商家改造,解放后出现的“政策摆时”;三是再生态,现在有很多音乐从“摆时”中进行改编、融入现代人的口味,没有尊重传统而进行改编,会将我们优秀的传统艺术给否定。但其中也有优秀的再生态,如“澡堂赛歌”。目前来说,傈僳族整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优叶”“木刮”,与旅游市场的结合不是很好,导致传承的进度不是太好。怒江经济发展不像之前闭塞,对外沟通现在也很通畅,通过媒体我们也可以欣赏到“摆时”,但是也正因为这样,所以流传的深度慢慢变窄。因为过去“摆时”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或男女在火堆旁进行烤火,大家互相沟通,以这种方式来打磨时间,但是现在这种方式已经不存在。老艺人最后跟我说的一句话值得我们每个人思考,他说:“摆时的生存条件、传播条件在改变,但是我们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道路越走越狭窄。”

因此,面对存在的这些问题就需要我们好好去思考,提出合理的方法加以完善,使得“摆时”音乐更好地走下去。

■结 语

民族民间艺术是人类在社会发展中社会活动和社会实践的结果,是人们智慧的结晶。“摆时”这一奇葩艺术形式,通过历史的变迁、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的需求,已不像过去那样的辉煌,但是“摆时”本身的艺术特点是其他音乐形式所不能及的,它通过音乐来传递感情,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体现傈僳族人们的团结与融洽。

“摆时”自身有着其魅力,通过变迁逐渐发展成一种独特的艺术形态,虽然目前来看“摆时”的保护现状不容乐观,但是只要我们引起重视,假以时日一定会成为大众心中的佼佼者。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承认各民族过去和现在创造的各种文化的价值是平等的,每一种文化都具有独创的性质和充分的价值。在对比各民族文化时,原则上拒绝民族中心主义和欧洲中心主义(梅尔维尔·赫斯科维茨提出)。因此我们在保护的同时,也要注意尊重文化,尊重民族本身。也希望通过本文的现状研究,可以对“摆时”音乐有更进一步地探索。

猜你喜欢

傈僳族怒江民歌
云南省傈僳族儿童乳牙龋的唾液微生物研究
一图看懂怒江特大桥
怒江卡雀哇节
怒江 神秘绝美的“东方大峡谷”
樱花浪漫迎阔时,刀山火海任尔闯 怒江傈僳族阔时节
民间方言的弦外之音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穿花衣 唱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