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皮影戏源流及传承保护探析
2018-01-24段龙山保山市图书馆
■段龙山(保山市图书馆)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
■腾冲皮影戏的源流
腾冲皮影戏于明朝初年由江南、湖广、四川一带屯垦戍边的移民传入腾冲。腾冲县固东镇刘家寨,位于腾冲北部,刘家寨皮影为云南乃至整个西南至今唯一鲜活在民间的皮影戏。刘家寨皮影靠子主要有两种功能,一种用于演戏,称皮影戏、皮人戏、灯影子;另一种用于陈设欣赏、收藏等。
腾冲皮影最具影响的当数刘家寨的皮影世家——刘永周,他的皮影靠子以黄牛皮作为制作材料。制作程序一般为:硝皮、铲皮、打磨、雕刻、连接、上色。作为垫子的蜡板原料为山茶花瓣灰(将山茶花瓣晒干后烧成灰烬)、蜂蜡屎(取完蜂蜜后剩余的残渣)、苦竹灰(苦竹遭虫蛀之后残留的灰烬)和坝子油(香油),将这4种原料调和熬制后置于一只木盒中即可。其特点是软硬适度,不伤刀,刀痕可复原,刀尖也不会把蜡带走。这是一代代艺人反复实践、辛勤探索的结晶所折射出的民间艺人的智慧。
皮影靠子造型独特、古朴、夸张,线条细密,形象幽默,韵味深长,折射出原始文化的神秘色彩。经过多年的积累,刘家寨的皮影靠子,已有头靠800余个,身靠200余个。表演时可视需要,将不同的头靠和身靠组合在一起,变成一个新靠子。一个身靠可以和无数个头靠组合,组配出若干个新形象,以满足不同剧目的表演需要,加上帅帐、桌椅、殿堂、朝房、车马、轿船、兵器、坐骑、寺观、庙宇、动物、花草等,凡天、地、水三界之所有,无不应有尽有。这些靠子雕刻精美、形象逼真、百人百脸、百物百样,构思匠心独运,造型夸张风趣,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和收藏价值。
腾冲以皮影戏为业,较早的有固东镇甸苴乡的张老阔和李老白戏班。据张老阔墓志载:“张公国玉,生于1804年,幼习技……才堪子世,享阳八十余寿。”张老阔的技艺生涯若开始于20岁时(清道光四年),那么,腾冲皮影戏有据可查的历史已有140余年了。张、李戏班在腾冲曾名噪一时,并活动了数十年时间,演遍了全县各乡村寨,传播了皮影戏制作和表演技艺。
据记载,(1875年清光绪初年),固东镇顺利村刘家寨的刘登岸、僧纲师刘金斗与乡民刘金祥、老董保等人拜张、李为师,学习皮影技艺,创建了刘家寨皮影戏班。后经刘金斗、刘尚荣、刘定中祖孙三代人的相继经营,唱腔上大量吸收地方音乐,在音乐上另创一格,形成了以刘家寨为主体的皮影戏西腔体。(1890年光绪末年),腾冲洞山、绮罗黄家巷的黄顺中等人到刘家寨投师学艺,回村后建立了黄家巷戏班。后经黄明中、黄连山两代人的努力,结合本地语言声腔,吸收洞经音乐曲调,逐渐形成了区别于西腔的腾冲皮影戏东腔体。
辛亥革命后,由于帝制结束,共和兴起,大众文化得到提倡,腾冲皮影戏这段时间也有了新的发展。戏班不断增多,剧目不断丰富。艺人刘尚生把楚汉相争的故事改编成一份《西汉侨单》共51个剧目内容提要。1930年,固东镇顺利乡刘家寨皮影戏班应盈江土司邀请,前往演出一月之久,深受边疆境内外各族人民的欢迎。
腾冲皮影剧目丰富,在漫漫艺途中积累了丰富多彩的保留剧目,如传统连台本历史剧《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封神榜》《西游记》等等,及其它传说演义剧三百多种。至今经常上演的有《杨家将》《孙悟空大闹天宫》《宝莲灯》《岳云为国》《长坂坡子龙保阿斗》《孙庞斗智》等。其唱腔激越高昂,委婉细腻,分为“走马腔”“男腔”“女腔”“喊云腔”“悲板”等腔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对文艺工作高度重视,使皮影艺术活动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局面。皮影戏以腾冲固东镇刘家寨的刘定中戏班为代表,足迹几乎遍及滇西的大多村寨,其表演的皮影戏,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61年10月,全国民间戏剧会演在昆明举行,腾冲刘家寨皮影戏班在此次民族戏剧会演中,受到了各级领导及同行们的好评,并获得了特别荣誉奖。80年代,腾冲绮罗皮影班创作演出的《边寨小哨兵》,腾冲中和民振皮影班演出的《牛虎斗》等新编皮影戏,反映了现实生活及普及科学知识,引起了观众极大的兴趣,也对当地皮影戏改革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腾冲皮影戏的艺术特色
皮影戏是皮影艺人操作靠子,利用灯光的照射,把皮影的影子形式反映在银幕(又叫影窗或窗框)上。皮影是图案式的平面皮雕,平时是优美的工艺品,只有在进行表演时才成为剧中的角色而存在,同时才体现出“雕皮做影,以影做戏”的特征。皮影艺人大多家传,一家人就是一个戏班。平时以务农为主不脱离农业生产,农闲时成民俗节日,或红白喜事应邀,则肩挑车载影箱道具到各村镇临时搭台撑开屏幕“傀儡牵木做戏,影戏彩纸斑斓,敷陈故事,祈福辟禳”。1996年6月,在第四届滇西民族艺术节举行期间,邀请了腾冲县固东镇刘家寨皮影戏班的第四代、第五代传人,即刘永周、刘定岳、刘上润、刘定三等10多位中青年民间艺人到保山演出。艺人在器乐伴奏下自唱自演,以熟练精彩的技艺操纵影人表演,演得活灵活现,生趣盅然。“隔帐陈述千古事,灯下挥舞鼓乐声。奏的悲欢离合调,演的历代奸与恶。三尺生绢做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一口叙还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一张牛皮居然喜怒哀乐,半边人脸收尽忠奸贤恶”。这正是融文学、戏剧、音乐、美术和技巧为一体的皮影艺术的真实写照。
刘家寨皮影戏班仅一只戏箱就有几百个靠子(即影人造型),主要的两三个掌扦艺人(当地人称耍把子)就可以随心所欲地表演从古至今的几百个故事。因为一个靠子可配换5~10个头型,一大箱皮影生旦净末丑,百多个身子可配几百个乃至上千个头型,加上桌椅车马坐骑、帅帐轿船、金殿朝房、僧道寺观以及天、地、水三界应有尽有。而影人头型是戏曲脸谱的雏形,雕刻精美,装饰味浓,构图诡奇,造型异常、夸张、风趣、蕴含丰富、百人百脸、变化无穷,有独立的欣赏价值和审美价值。
■对皮影戏的保护措施
(一)近年来通过在北京、上海、珠海等地充分利用“文化遗产日”和民族传统节日,举办“民族民间工艺产品展评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艺展示、展演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讲座”“非遗进校园活动”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和展演活动宣传腾冲皮影戏;依托“桥头堡文化网”建设“保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充分利用中央电视台、文化报等新闻媒体,全方位、多渠道广泛宣传展示多姿多彩的腾冲皮影戏文化。同时,注重对皮影传承人的管理,鼓励传承人的动态保护通过建立传习所、传承馆举办各种活动,由传承人传、帮、带年轻人学习技艺,教授徒弟。签订传承人管理责任书,定期对传承人进行考核,积极向市财政争取传承人补助资金。
(二)摸清了保山市皮影情况的家底,建立了非遗数据资料库,健全了皮影传承人档案,编撰了《保山市非遗保护名录》《腾冲皮影》等文化丛书,发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皮影传承人,增强了从业人员的自豪感,锻炼了一批业务骨干。在尊重本体的基础上进行了合理利用,制作了大师级、限量版、私人定制版皮影,同时,为迎合市场需求制作了普及版、电脑制版皮影。开发皮影画,准备着手开发皮影灯罩、皮影名片、皮影自画像、皮影杯等。通过一系列的努力最终达到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
■结 论
至今600多年历史的腾冲皮影戏,注重突出其唱腔的地方特色,大量吸收腾冲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歌调。在对白中,还揉进了一些地方俗语、俚语,使其显得更加妙趣横生。经过加工提炼,形成了高亢、悠扬、热烈的艺术风格。腾冲皮影戏对研究汉文化特别是传统艺术从中原向西南边疆乃至向东南亚的传播提供极其重要的实证,对中国古代戏剧及社会人文发展演变也具有极重要的参考价值。腾冲皮影2011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按照我国“一带一路”战略部署,腾冲作为茶马古道通往南亚、东南亚的一个主要驿站,我们没有理由不保护、传承好我们的皮影,相信小小的腾冲皮影戏将会舞出更加精彩的明天。
参考资料:
[1]保山戏曲志.
[2]保山曲艺志.
[3]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访谈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