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齐鲁文化、推动山东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2018-01-24李仲信
李仲信
(山东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齐鲁文化是自先秦时期在今山东省境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地域文化,自古以来逐步形成了完整统一的思想文化体系。它呈现为宽厚包容的多元文化,集中体现了海纳百川和厚德载物的胸怀与精神,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并以自身的不断发展创新,推动了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于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其讲话中提到:“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协调发展的关系,做好创造性和创新性发展”。这一论述为当前我国如何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明确了方向,也成为当前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理论基础。
以齐鲁文化提升山东旅游的内涵,成为促进山东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新目标。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的紧密结合,是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重要手段,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文化提升旅游品质,旅游弘扬传统文化”,文化与旅游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才能真正达到习主席提出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和中华文化传播的作用。齐鲁大地地域辽阔、历史悠久,齐鲁文化博大精深,旅游资源丰富,使得山东文化旅游更具有可观赏性和可操作性;浓郁古朴的民风民俗、历史悠久的遗址遗存以及自成体系的齐鲁文化,使山东文化旅游产业具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全省各地区的古代寺庙、城址、街道的古迹遗存,记载着齐鲁历史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有助于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完美结合。这些内容丰富、独具特色的本土文化资源,都可以转化为提升山东文化旅游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旅游资源。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和人们休闲的主要生活方式。文化旅游作为山东省旅游产业的重要项目已经发展了多年,取得了一些成果和经验,已经成为山东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山东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状况
文化旅游作为一种现代旅游模式及载体,以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民风民俗、历史遗存、人文景观等为基础,以产业自身为经营主体,以城乡居民为文化旅游的主要群体,来满足人们观赏历史文化遗迹、享受自然田园风光的需求,寻回淳朴民俗、历史文化的美好愿景,进行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文化旅游对于城镇的各类人群都具有极大吸引力,它对于丰富城乡居民的生活、带动各地的经济发展、密切城乡产业关系、增加劳动力就业机会、激活当地的旅游消费市场、改善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等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说,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所带来的效益远不止于其直接创造的经济收益,随之产生的社会、文化、环境、生态等社会经济综合效应辐射范围更广、意义更深远。作为我省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文化旅游产业建设也是推动实现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
山东的文化旅游业建设开展得较早,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名胜古迹”“山川海滨”为主的文化旅游在省内不少地方广泛开展起来,各地各类不同规模的文化旅游活动也相继推出。近年来,山东省制定了一系列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的决策部署,在旅游产业竞争力、文化旅游发展、公共设施建设等方面多项数据位居全国首位。2015年,全省实现文化旅游接待3.3亿人次,收入1806.7亿元。截至2016年,山东省规模化开展文化旅游的村庄有310多个,乡村旅游经营业户6.4万家,吸纳安置就业31.5万人次,建成旅游强乡镇458个、特色村907个……67个村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中国乡村文化旅游模范村,位列全国第一。
在山东文化旅游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有不少问题暴露出来。例如,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和引导还不够,文化旅游的开发无统一规划、缺乏规范性;在行业和市场管理方面缺乏宏观指导,没有建立相应的规范和质量标准。还有,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对传统文化、民风民俗的保护重视不足,致使富有乡土气息的民俗文化和民风乡情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逐渐失去了原生态性和质朴的本色。另外,基础设施的陈旧落后、交通不便、服务接待等问题也都影响了山东文化旅游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以齐鲁文化为依托,统筹规划、提升文化旅游产业竞争力、推动文化旅游投资和消费持续增长、促进全域旅游发展和实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成为提升山东文化旅游产业竞争力和健康发展的创新之路。
二、山东的文化旅游资源
按照山东各地的地域文化特点,可将山东省分为鲁西北地区、鲁中地区、鲁中南地区、鲁西南地区、胶东半岛地区等。山东各地丰富的文化资源,形成了各地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这些地域特色又形成了历史悠久、灿烂夺目的齐鲁文化。山东各地的旅游文化资源大体可分为历史文化资源、山水文化资源、民俗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几部分。
(一)历史文化资源
历史文化资源包括历史遗址资源、历史文化名人资源、宗教文化资源、历史文物资源。山东省内有着大量的历史遗址资源,如济宁曲阜的“三孔”、鲁中地区的齐长城、淄博境内的齐文化遗址、贯穿山东的运河古迹、历史文化名人故居、散落在全省各地的寺庙道观、青岛的“八大关”等。
(二)山水文化资源
山东省内自然山水资源十分丰富,名山大川遍布全省各地。鲁中地区的泰山、胶东半岛的崂山、鲁东南地区的沂蒙山等名山文化,山东济南的泉城文化、胶东半岛的滨海文化、鲁西北的黄河文化、鲁西南微山湖的运河文化等闻名全国。
(三)民俗文化资源
山东省的民间民俗文化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全省各地有各类传统民间工艺、各种民间曲艺剧目、各地民间风俗习惯、不同地区的美食文化、婚丧嫁娶、节庆文化等。如传统工艺有潍坊的风筝年画、淄博的陶瓷琉璃等;民间曲艺剧目有山东吕剧、莱芜梆子、山东快书、鲁北秧歌等;民间习俗如山东各地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风俗、各地的节庆风俗、潍坊风筝节等。
(四)红色文化资源
在中国近代的革命战争时期,山东作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革命根据地为祖国民族解放事业、为共和国的诞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英雄的山东人民创造出了可歌可泣的红色革命文化。无数的革命先烈事迹、革命老区的历史遗址、世代传颂的红嫂故事等构成了山东独有的红色革命文化资源。作为革命老区,沂蒙山区是英雄辈出的地方,更有代代相传的“沂蒙精神”,同时也有许多革命文学等资源。
三、推动山东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原则
在山东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建设进程中,我们应对齐鲁文化进行多层次、多方位、多视角的研究,充分挖掘齐鲁文化灿烂的历史文化资源,深入研究和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协调发展的契合点,促进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旅游产业完美结合。以齐鲁文化为灵魂,旅游资源做平台,重视文化精神的塑造,彰显齐鲁文化的魅力。将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博大的精神转化为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产业资源,推进山东文化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
在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同时,我们应追求保护与开发的平衡,力求在推动当地经济建设发展的同时,延续与发展历史文脉,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应保护和建设好自然生态环境,强化当地文化景观与生态环境的共存共融,形成历史文化与旅游产业协调发展的文化生态圈;正确处理好历史文化遗产继承与整体风格建设的关系,处理好历史文化资源价值的利用与本地经济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城乡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深入挖掘传统历史文化的潜力,将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产业的品牌优势;将文化产业培育与文化旅游发展结合起来,全面提升与彰显齐鲁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运用经济组织调整行为构建文化旅游产业规模经营的创新模式,把规模经济非显著的文化旅游产业转化成具有显著规模经济的产业,并带动相关产业共同发展。
四、推动山东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措施
(一)强化规划引领、推进文化旅游发展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应注重统筹规划,加强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指导引领。文化旅游规划要重点搞好城乡区域旅游休憩带,规划建设丰富多样的大众化休闲设施。依托国家森林、生态湿地、名山大川、风景区、半岛沿海以及各类文化旅游资源,加强胶东沿海、山地丘陵、海滩湖泊、黄河流域等地带的开发建设。各地应因地制宜,集中打造“齐鲁文化、好客山东”优势品牌群,在全省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提升文化旅游产业竞争力。
(二)突出地域特色、传承历史文脉
文化旅游的发展要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加大对全省各地历史城区、名山大川、传统民居村落等物质文化遗产和生产生活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在文化遗产和传统建筑较集中、保存较好、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可以因地制宜建设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设施,如博物馆、民俗村等,保护好乡土民居、街区遗产、农业生产工艺、传统服饰、民间风俗、节庆习俗,并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资料。同时重视培养传统手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实现对文化遗产的整体性和真实性保护。
(三)创新发展模式、实行标准化管理
创新发展模式,推进融合发展,深化部门协作,整合有效资金,形成多业态、有规模的文化旅游区域。引导各地创建文化旅游休闲示范区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乡镇。引导资金优先向文化旅游倾斜,打造一批具有文化旅游特色的品牌。严格执行标准规范,充分调动全民积极性,鼓励专业机构、文化机构、全民参与文化旅游创业就业。大力发展基层旅游专业公司,推进整体开发规模化经营。形成景区+乡镇、公司+客源、协会+游客等联销经营模式。鼓励社会资本采取承包租赁、合资经营、委托管理经营等多种形式,积极参与发展文化旅游业。引导支持文化乡镇和旅游地区优先完善旅游交通等基础配套设施,改善文化旅游区域的环境卫生和食品安全状况。全面加强旅游区的环境综合治理,提升文化旅游区的垃圾和污水集中处理效率,加快完善集中供气供暖,加快旅游区的交通道路与城区主要交通干道的连接运营建设。
(四)加强旅游建设、做好扶贫工作
加强全省文化旅游投融资,实现规模化发展、提质增效。引进资金实力雄厚、开发经验丰富的战略投资方对文化资源集中地区实施整体旅游规划开发,引导有条件、有文化特色的地区通过租赁、合作、入股、加盟等经营合作方式实现集团公司化经营、规模化发展。同时要通过大力建设文化旅游产业做好扶贫工作。各级旅游部门要认真做好扶贫计划,在建设文化旅游产业的同时,落实山东省的《旅游精准扶贫实施方案》。一是开展贫困区旅游资源普查工作,明确旅游扶贫的对象,建立“山东省旅游扶贫数据库”。二是对扶贫对象分门别类,实施文化和专业技能培训、资金补助、税收优惠等政策,旅游区提出发展对策和方式,通过文化旅游产业带动周边群众集体脱贫致富。组织旅游企业、旅游规划部门开展对口帮扶工作。三是整合好资源,使农业水利、立体交通、广播电视、电子商务等各行业在文化旅游项目中得到资金支持,积极争取用于发展文化旅游,形成拳头效应,把资金投向优势文化旅游项目。
在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推进产业变革的同时,保护和传承历史文脉,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在提升山东文化旅游产业竞争力的过程中,应使齐鲁传统文化与自然生态环境紧密结合起来,实现 “人文景观优美、自然生态和谐、产业发展优异、人民生活优越”的不断深化。将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旅游产业的品牌优势;把文化产业的培育与文化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发展结合起来,制定出符合山东文化旅游产业长远发展的战略。在大力发展、深化改革的进程中,从齐鲁传统文化中挖掘思想内涵、汲取精神力量,全面提升山东文化旅游产业竞争力,将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