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需要“对的音乐”
2018-01-24李全意
李全意
(内蒙古艺术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在我们身边,声音是无处不在的。每天清晨的鸟鸣声,上班路上的车水马龙声,工作时办公室同事敲击键盘声,还有下班回家车中广播里的音乐声等,各种各样不同的声音时时刻刻环绕着我们,伴随着我们的工作与生活,对我们的身心产生影响。大家都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不同振动频率下发出的声音也是不同的,“好”的声音会让我们心情愉悦,比如音乐,美妙的旋律和令人振奋的节奏让我们十分享受,我们称之为乐音。而“坏”的声音会让我们心烦意乱,比如邻居家的装修声,杂乱无章的大分贝声音充斥在耳中,令人心烦意乱,这样的声音,我们称之为噪音。乐音在我们生活中最多的应用便是音乐了,从古至今,音乐的形态可以说是千变万化,在我国,音乐的应用有着悠久的历史,大概从一百万年前远古劳动人民开始学会使用工具时,原始音乐便从他们劳动时的呼吼和节奏中产生萌芽,到后来军队作战前的战鼓和号角声,再到后来的船工号子,这样的音乐都是用来鼓舞士气,让人们在劳累的工作中或者在人们内心需要被肯定、被鼓励时得到动力,坚定意志。又譬如一些古代帝王,以加强对音乐文化的集中管理来巩固其统治地位。而在西方,音乐一直被视为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早期底层的劳动人民,他们习惯于用歌声来表达对社会上层人士的剥削和压迫所带来的愤懑,诉说内心的苦楚,像我们现在常听到的Rap和探戈等富有浓重节奏感,铿锵有力的音乐皆表达人们内心的反抗意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对而言,西方古典音乐多被用于王公贵族等上层社会人群,比如巴洛克时期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所作的小步舞曲,三拍子舞曲典雅的风格在宫廷中极受欢迎,许多年幼的公主初学羽管键琴便会拿它作为必备曲目演奏。
常言道,音乐无国界。从古代到当代,从东方到西方,唯有音乐是不论地域、种族、性别、年龄,人们都能接受的共同语言。它为人类带来了精神食粮,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无尽的色彩。不过,虽然人们都是通过音乐对内心活动产生的积极作用间接地对身体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是,由于不同人群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所经历的事情也不同,因此,他们需要的音乐类型也是不同的。音乐的种类繁多,不同的音乐对我们的身心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比如对于运动员来说,赛场上紧张激烈的氛围,需要每一位运动员精神高度集中,每一根神经都要绷紧,不能放松,这时候我们便需要一些节奏感强烈,节拍较为统一,类似进行曲样的音乐,以鼓舞运动员,调动起他们的心理积极性,让身体细胞更加活跃,来帮助运动员达到最好的身体状态来参加比赛。又如在办公室工作的文员,他们多进行的是脑力劳动,头脑必须保持极度冷静和清醒,以保证在工作中细致不出错。而长期处于一种环境下会造成我们的大脑疲劳,脑细胞活力下降,进而产生困倦、乏力的感觉,这时候便需要一些轻音乐来刺激工作人员的耳朵,为大脑注入新的声音,创造新的环境,提高大脑工作效率。轻音乐节奏舒缓,旋律优美,没有过多音强烈的重低音声效,整个曲目风格流畅如行云流水,为办公室营造了一种流动的动态环境,恰到好处地为工作人员带来轻松愉快的工作氛围,尤其是无歌词的轻音乐又不会另工作人员分心,反而会使之更好地将精力投入到工作中,提高效率,降低错误率。假如我们将以上两种场景的音乐调换,又会产生什么效果呢?赛场上,运动员奔跑如箭,却配以轻音乐这种节奏中庸、绵软婉转的音乐,这会使运动员本来紧绷的神经渐渐松懈,大脑会像收到命令一样开始向身体各部位发出信号,让充血的肌肉渐渐软下来。少了重低音节奏点的支持,运动员的运动节奏瞬间被打乱,又如何能昂起斗志向前拼搏呢?在办公室中,每一位工作者都在聚精会神地坐在电脑前工作,突然耳边响起激昂的进行曲,速度快还加了鼓点的音乐瞬间将安静的工作气氛点燃,再配上活力四射的歌手演唱,工作人员怕是连脚趾头都蠢蠢欲动想要冲破束缚舞动一曲而无心工作。
因此,音乐虽然是世界共通的语言,是每一个人慰藉心灵的良药,但只有适合我们自己的音乐才会对我们有积极的影响,在别人看来好的音乐,有可能对我们而言却是烦扰。这就需要我们懂得寻找、分辨,甚至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音乐,就像星座一样,音乐也有着特别的属性,我们在音乐的世界里也有特定的经纬度,只有与我们自身的特质相符的音乐,对我们来说才是“对的音乐”。
进入21世纪后,人们对音乐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对音乐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医学上,在治疗阿尔茨海默症、抑郁症、产前焦虑症、大脑精神创伤,甚至是癌症等等领域,都加入了相应的音乐疗法,多应用西方古典音乐。医生根据每位音乐家独特的创作和演奏风格针对不同疾病病患心理创伤特征进行“对症下药”。例如,美国伟斯康星大学的心理学家弗兰西斯·鲁斯彻和同事发现聆听奥地利音乐家莫扎特的音乐可以对人的空间感知能力和人的计算能力有积极作用。在对照试验后,发现听了莫扎特奏鸣曲的孩子与听之前相比,推理能力有了显著提高。经过研究发现,莫扎特的音乐节奏与人类大脑中的一些节奏的周期是相契合的。有实验将莫扎特音乐运用到阿尔茨海默症患者身上,发现患者大脑中细胞较之前更为活跃,社交能力有了明显提高,甚至有了更为神奇的疗效。而使用其他音乐,则没有变化。“莫扎特效应”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运用。虽然在医学中依然有质疑的声音在,但是,许多试验都已经证实,莫扎特的音乐在临床中的确有着超出其他音乐的神奇效果。然而,解开这一切的奥秘便是莫扎特的音乐重复频率与人类的脑电波重复频率一致。对于这些患者来说,莫扎特这种简单易懂,主旋律会以一定频率多次重复出现的创作形式,对患者大脑带来了积极的刺激,对他们而言,这就是“对的音乐”,就像一把钥匙一样,解开了深深缠住他们的锁链。莫扎特效应足以说明,正确地使用音乐对于人类来说,是有着深远意义的。那么,在其他领域中,音乐的使用还会有相同的效果吗?在农业中,出现一种新名词,叫作“音乐蔬菜”或者“音乐水果”。有研究表明,在植物大棚中,播放古典音乐会对植物的生长有促进作用,更靠近播放器的一方会生长得更为健硕,结出的果实含糖量也更高一些。在对动物的实验中,每天聆听两小时以上古典音乐的奶牛产奶量更大,母鸡产卵的质量也更好。古典音乐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推动了农业技术的发展,大大带动了经济。但是,如果培育员将古典音乐替换为重金属音乐或者摇滚音乐,植物听了之后便会在短时间内变得萎靡,甚至是枯萎死去;而动物们也会因为受到刺激而变得惴惴不安,因惊吓攻击同伴或是人类,产奶量和产卵量也大大减少,质量随之极度下降。由此可见,正确地使用音乐不仅是在人类环境中、在动植物中,与之生长速度频率相吻合的音乐,也会为它们带来更为良好的生长环境,提高产品质量,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十分正面的影响。
我们的生活需要音乐,更需要“对的音乐”,音乐是把双刃剑,我们要以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它,音乐本身没有对错之分,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如何去选择与我们匹配的音乐,实践出真知,艺术来源于生活,只要我们带着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多听,多尝试,享受音乐为我们带来的乐趣,并将音乐真正融入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的生活一定会更加美好,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