峥嵘岁月 家国情怀
——论影片《建军大业》的历史与人文关怀
2018-01-24宋永林
宋永林
(河北大学历史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一、 重回历史现场 忆往昔峥嵘岁月
尊重客观事实、还历史以原貌,是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创作的重要原则。影片《建军大业》十分注重历史叙事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从情节设置到拍摄取景,再到演员选定,处处贯穿着以史、实为本的创作规范。
《建军大业》作为革命历史题材的战争巨制,对历史的尊重和还原程度均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和称赞,“感觉回到了当时的历史场景”、“穿越到1927年”这样的感受俯拾皆是,这种真实的感触得益于影片情节设置与拍摄的合理。在影响中国命运关键转折的1927年,围绕着革命与反革命的历史记忆庞杂多样,影片《建军大业》难以在133分钟内将所有的细枝末节展现出来。因此影片将重要节点与历史事件发展脉络相结合,并以“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南昌起义、三河坝战役和井冈山会师为主轴,讲述了人民军队创建的光辉历程与英勇斗争。“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大肆杀戮的残暴与壮烈、南昌起义前夕的惊心动魄和斗争的激烈、三河坝战役中共产党人的视死如归与坚强气魄,以及朱毛井冈山会师的欣喜和对中国革命前途的憧憬,都在影片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作为战争类影片,烽火硝烟、战火连绵是对历史的一种还原,更是故事宏大背景的最直观描述,而爆破场面无疑成了最博人眼球的片段。导演刘伟强以精彩的动作戏和爆破场面著称,凭借自身丰富的经验,刘伟强运用摄影机、摇臂、航拍器等现代技术手段,多角度、全方位地呈现激烈的战斗场景。在三河坝战役的拍摄中,导演刘伟强创下单镜头200炸点的记录,最大程度还原了历史现场。创作团队巧妙地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化作100多分钟的电影,情节紧凑、不拖沓,为观众提供了最真实的观影体验。
影片《建军大业》在拍摄过程中,辗转于北京、上海、南昌、武汉等多个城市,跋涉数千里实地取景,再现了上海杜公馆、南昌牛行火车站、广东大浦县三河坝、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等几十余个场景,使人叹为观止。
演员角色的精准选定与倾情演绎,也是电影创作成功的关键因素。作为“建国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建军大业》与《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相比,演员阵容更加偏向年轻化。以年轻演员撑起影片的主要戏份,这样做是符合历史事实的。南昌起义前后的革命先贤都是斗志昂扬的热血青年,南昌起义时,周恩来29岁,粟裕19岁,林彪19岁,邓小平20岁,何长工27岁,那时这些先辈们青春焕发,正值当年。在《建军大业》中,演员的选择“谨慎而严格”。导演组精选了众多与当时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年龄相仿的青年演员,力求贴近历史。在演员的选定上,影片不仅注重形似,更加重视表演的神似,“这种神似的方法让人物更加立体,展示给观众更多的精神和思想方面”[1]。贺龙的扮演者王景春神形兼备,甚至蓄须后不用化妆就能演贺龙,在影片中将贺龙元帅的坚定、无畏的革命气魄演绎得淋漓尽致,塑造了一个真实的革命者形象,使人叹服。
正如《建军大业》所展现的一样,文艺作品在回溯历史事件时,必须恪守实事求是的基本创作规范,尊重客观历史,努力按照历史的本来面貌如实地反映历史事件。毋庸置疑的是,“艺术的生命在于真实。不真实,作品就不会有生命力,也无法感动人”[2]。
二、秉持人文主义 探人物心灵之幽
所谓“人文主义”概念,即是“强调以人为‘主体’和中心,要求尊重人的本质,人的利益,人的需要,人的多种创造和发展的可能性”[3](P698)。简而言之,就是“以人为本”。文学、电影等艺术形式中所说的“人文主义”或“人文关怀”指的是对人性、人格、人的内心世界、人的尊严与需求等方面的关注和省思。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丰富的人事及心理活动是一部电影的灵魂所在,而浓厚的“人文关怀”则是当代电影创作的思想立论基点。影片《建军大业》在渲染宏大的战争场面的同时,一直贯穿着深刻的人文思想和人文主义关怀,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1927年4月12日凌晨,国民党右派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被捕杀。次日,上海群众示威游行,抗议反动派的暴行,但遭到军队的射击,死伤者无数。这便是影片开头冲突场景的由来。1927年国内局势风云变幻,国人的心境随着形势的变化而起伏不定,尤其是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这是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何去何从,内心辗转反侧、倍感煎熬。影片以“深描”的方式刻画历史人物在特定时刻的心理变化,重视个体生命的独特性,塑造拥有家国情怀、“以天下为己任”的英雄人物形象。影片《建军大业》摒弃了以往历史题材电影“脸谱化”“符号化”的创作模式,注重历史的本来面貌,“不虚美”“不掩恶”,努力实现人物形象的生活化、真实化。影片全方位立体式展现了南昌战役、三河坝战役的激烈斗争,尤其在三河坝战役的场景中,描述了几百将士为掩护大部队撤离而坚守阵地、视死如归的壮烈悲歌。“八七会议”后,毛泽东返回湖南时先到板仓看望杨开慧,不久毛泽东离开去指挥秋收起义。影片中对这段历史情节进行了细腻的演绎,离别时的心酸痛楚、毛泽东与杨开慧的笃定的爱情,都在优秀演员的塑造中得到了完美的诠释,使剧中人物更加“生活化”“接地气”,对其性格进行了充分的展示。这样看来,影片通过展现红色历史人物台前幕后的真实状态,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获得了观众的心理认同。面对近代中国的命途多舛,无数热血的有志中国青年挺身而出,为救亡图存而奔走呼号。《建军大业》也着重描绘了青年人在革命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他们那种报效祖国的热血情怀依然激荡着当代青年炽热的内心。《建军大业》为我们讲述了革命先贤为创建人民军队的艰辛探索与奋斗的历史,同时十分注意人的情感的刻画与渲染,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感受到喜悦、悲伤、愤恨、感动等多种情感,从而使得这种红色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与当下观众内心的情感产生共鸣。
《建军大业》突破了红色电影中英雄人物脸谱化的固定框架,从全新的角度对人的情感和内心予以真实的透视,折射出大时代下个体生命的多彩面相。“思想力量、人文精神是电影永远的灵魂”[4]。艺术来源于现实生活,《建军大业》在整体上回归电影艺术本身,影片秉持人文关怀,以人为本,采取真实化、生活化的人物塑造方式,努力走进历史人物心灵深处,这种独特的创作方式不仅契合了观众的心理和感情需求,而且有利于人们认识到一个个鲜活的、全面的红色历史人物的人生轨迹。
三、蓄力再出发 让革命之光永耀
建军九十周年献礼影片《建军大业》作为一部讲述人民军队创建历程的主旋律红色电影,承载着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其中影片呈现出的强烈的民族和国家责任感、大无畏的奉献精神唤起了无数观众对爱国主义情怀的再思考,激励着当代国人建设国家、服务社会的豪迈热情。
38岁的时候,有人给李萍介绍了一个离异男人。条件挺好,工作稳定,有孩子,不用她再生养。李萍想了想还是拒绝了。
首先,《建军大业》传递了强烈的民族和国家责任感。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要义,同时也是红色革命历史题材电影最为重要的氛围和基调。《建军大业》从多个维度映现了无数革命先贤以国家和民族为己任的强烈的使命感,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爱国主义的深刻内涵。在1927年中国共产党命运的关键抉择中,中国革命的命运便与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为代表的伟人志士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影片以个人或集体的故事诠释着最为朴素、直观的爱国情怀。影片中朱亚文扮演的周恩来让观众深刻地感受到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尚情操和爱国精神。“四·一二政变”发生后,面对严峻的斗争形势,作为上海工人武装力量的主要领导人的周恩来灵活面对各方的威胁和挑战,坚守革命初心,回到南昌重整力量,发动起义,终成大事。影片中,在周恩来争取贺龙加入南昌起义的情节中有这样一句台词:“我们共产党人是要为天下人打抱不平,是为了改变万万人的命运。”这短短的二十几个字说出了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和家国情怀,是最为质朴的真情流露。除了周恩来外,毛泽东等一大批中国新青年知识分子自觉承担起了民族复兴独立的历史责任,并坚持奋斗。刘烨扮演的毛泽东立足中国国情,创造性地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指引工农革命的星星之火,势呈燎原。《建军大业》中一幕幕真挚的家国情怀让观众受到爱国主义的精神洗礼,使观众的精神得到新的升华。
再者,《建军大业》中宣扬了大无畏的奉献精神。“人生价值的实现在于奉献”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老一辈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胜利局面,值得我们珍惜。从烽火中锤炼出来的人民军队,离不开一个个、一辈辈忠诚的革命者的无私奉献乃至生命的付出。影片《建军大业》注重营造热血的革命氛围,适时适处地宣扬舍己为人、个体服务集体的无私奉献精神,塑造了坚毅的革命英雄形象。影片中以多点爆破的宏大场面再现南昌起义时刻的同时,又准确把握战火中历史亲历者的心灵脉络。南昌战役中,起义军久攻德胜门不克,被迫撤退,值此紧要关头,影片中由欧豪扮演的叶挺主动请缨出战,率军驰援,与敌血战,由刘昊然扮演的粟裕也冲锋陷阵,一时间杀声震天,最终攻克藩台衙门,占领德胜门。叶挺、粟裕等在此战中所表现的英雄气魄和热血斗志让我们肃然起敬。起义军占领南昌城后不久便南下,途中在三河坝遭遇优势敌军的攻击,起义军奋力抵抗。在三河坝孤军奋战的起义军,那些牺牲的先烈们用生命换来的宝贵时间,为主力部队赢得了生存的机会。在撤离三河坝阵地前,决定留下两百人断后掩护,虽然明知留下的人生还机率十分渺茫,但由白宇扮演的十一军二十五师七十三团三营营长蔡晴川、由叶筱玮扮演的政治指导员陈毅等人都自愿申请留守。时代呼唤着英雄,而这些为中国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先烈们就是我们的英雄!那些被战火洗礼过的灵魂,将同人民的命运融在一起。
《建军大业》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将观众拉回那个悲壮与胜利共存的伟大时代,感受在困境与挫折中革命先贤的坚韧不拔的意志力,他们“是革命战争年代的国家英雄,也是当下主流文化所需要的胜利者、强者”[5]。影片将宏大历史与革命者的英雄主义、爱国主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激发了观众内心真挚的爱国主义情怀。这种心理上的认同和共鸣,将服务于当今国家和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蓄力再出发,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建军大业》作为我国红色革命历史题材的主旋律电影,通过大场面的营造客观地还原了历史真实样貌,同时又对大变局下个体的形象和心理活动进行了细腻的刻画,宣扬了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理念,让观众走进最真实的历史现场,激发了观众的爱国主义热忱,起到了立体教科书的功用。今后的主旋律电影应继续秉持历史与人文关怀,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努力为观众奉献出一道道视觉盛宴,让丰富多彩的故事情节与观众的心灵交织在一起,只有这样,影像化的历史才既能宣扬主流价值观,又能在观众的内心镌刻下永恒的爱国主义情怀。
参考文献:
[1]王畅晨.《建党伟业》:电影叙事的历史真实[J].电影文学,2012,(22).
[2]成志伟.不要回避历史真相——谈电影创作中的一个问题[J].电影艺术,1980,(8).
[3]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
[4]宋红岩.当下国产电影思想深度与人文关怀的缺失[J].电影文学,2011,(17).
[5]张慧瑜.国产电影创作与新的“当代史”书写[J].当代电影,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