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与久石让音乐对比分析
2018-01-24代昕
代 昕
(河南大学,河南 开封 475000)
前言
提到巴赫,可能更多的人想到的是他的作品难,复杂,复调,多声部音乐。而提到久石让,大家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他唯美的旋律与宫崎骏的动画情节。这两个人中间相差着几百年的历史,音乐风格与写作手法也有很大的不同。本文主要以二人的音乐作品为媒介,通过对音乐作品的剖析来探寻二人音乐创作的异同。
一、巴赫音乐作品特点
巴赫的作品多种多样,他自幼学习音乐,天赋异禀,再加上他对于学习的热情,无论是小提琴、大提琴这样的旋律性乐器,还是管风琴、钢琴这样的复调性乐器,都有许多的作品流传至今。本文主要以巴洛克时期巴赫创作的一部宏伟巨著《哥德堡变奏曲》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
Aria是巴赫在1725年为其妻子Anna.Magdalena.Bach所写的《音乐簿》中的一首萨拉班德咏叹调,舒缓的三拍,不经意地强调第二拍的韵律,其中伴随很多的装饰音,装饰性特点和旋律本身融为一体,风格较为华丽。而《哥德堡变奏曲》这首作品,则把主旋律更多的放在了左手的低音区中,将这32个音符进行了30次变奏,与高音部分相呼应。音乐从Aria开始,旋律轻快明朗,如同讲述一个故事之前的开场白,也像是慢慢撕开了宏伟巨著的第一页。随后是围绕着主题展开的30个变奏。每三个变奏为一组,每组最后一曲为卡农曲(从一度至九度卡农曲),如V1-V2-V3(V3是一度卡农曲)、V4-V5-V6(V6是二度卡农曲)、V7-V8-V9(V9是三度卡农曲)。30个变奏每一首与前后都有着情绪、节拍、织体的变化,但总体还是欢快明朗的基调。当你静静聆听这30首变奏时,会发现到了Var.25时音乐突然变得缓慢、悲伤,每一个音符仿佛都在诉说着自己的故事,强烈的停滞感让音乐的前进变得缓慢而艰难,整部作品把情绪仿佛带进了无底的深渊。当你沉浸在Var.25悲伤的情绪时,Var.26突然出现,如同深渊中的一丝光亮,带来了温暖与希望,一连串的音符仿佛一阵旋风带来了巨大的喜悦,与Var.25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深深地打动了我。
据说200年前,Var.25也曾进入了贝多芬的内心,并直接影响了《迪亚贝利变奏曲》中Var.31的创造。我想这就是巴赫音乐的魅力,他的作品仿佛一个人的一生,音乐围绕着一个主题不断变换但始终如一,就像是每个人不断探求生命中的可能性。而Var.25就像是人生中的挫折与难关,但只要坚持,总会迎来人生中的Var.26。我想这可能与巴赫的经历有关,他的一生历尽沧桑,从贫苦到辉煌,这不正是Var.25与Var.26的最好诠释么?Var.30与两首德国民歌结合在一起,在这30个变奏结束后,咏叹调在结尾再现,仿佛一切可以从头再来,永无休止。就好像是象征着四季的交替,人生的轮回,总在交替往复中不断前进。
巴赫的音乐是平淡而感人的,多声部之间的对话复杂而又和谐。主题可能变化多端,但万变不离其宗。他将统一性寓于多样性之中,在多声部之中不断寻求着和谐,即便是再多的声部,再复杂的旋律,依然会有一个明确的主题不断交替出现,仿佛每个人都能拥有自己的话语权,表达着属于自己的语言。
二、久石让音乐作品特点
久石让是当代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他的曲风多变,具有显著的个人风格,其作品既有古典音乐的影子,又有现代音乐的色彩,究其原因,形成这种音乐特色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他独特的和声织体。当你拿到久石让的乐谱时,你会发现他的谱面干净整洁,并不复杂。不同于巴赫复杂的旋律,复杂的声部,密集的和声织体,而是松散简约的和声结构,这样的和声构成了整个音乐的基本风格。
首先,久石让的动漫音乐中有大量的传统和声,排列多以密集排列为主,重复音也多遵循传统和声的原则,因此具有传统和声的稳定性、保守性。此外,在传统和弦的织体方面,他以古典式的写法为主,如运用大量的四分音符柱式和弦、八分音符分解和弦、半分解和弦、单纯的和弦音构成的琶音等,和声的低音进行也以和弦构成音为主,从而旋律与和弦的结合的音响具有古典气息的美感。同时,在他的作品中也有许多传统和声的连接方式。
以久石让的钢琴专辑《ENCORE》中的第八首为例。乐曲的前八小节分为两个乐句,是整首作品的主题,随后乐曲的进行都以变奏的形式反复重复该主题,这一点和巴赫的作品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在前三小节中,严格遵循了T-S-D的功能性连接。这样的和声进行稳定、鲜明,同时又遵循了调式的倾向性,具有明显的传统和声色彩。但同时久石让的音乐又不拘束于传统和声的原则,在他的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二度,增减音程等不协和音程,在电影配乐中烘托了紧张色彩。他又吸收了现代音乐的和弦法则,使用了丰富多变的高叠和弦,包括七和弦、九和弦等。同时,他使用和弦的方式也和传统的处理方式有所不同,用转位的高叠和弦来处理和弦,并且加入了和弦外音,与传统方式中使用高叠和弦时用调内和弦有所不同。和声连接方面久石让也打破了传统和声中的功能进行法则,不再单调用T-S-D的进行。这种和声进行在保证和声力度的同时使得音乐变得刻板了起来。久石让除了运用部分传统和声进行以外,还使用了大量的副和弦的高叠和弦,这种和弦安排大大弱化了和声的功能意义。而且久石让也没有遵循传统和声对于不和谐音程要解决的做法,反而是尽量保持了和弦的这种不协和音响,使得音乐听起来蒙上了一层神秘感,很好地配合了动画的主题和画面。例如《千与千寻》中的配乐《one summer‘s day》中在乐句的开头就运用了具有二度音程的和弦,并且是连续使用进行的,低音声部也连续运用了la、mi,sol、re以及fa、do的平行五度进行,这在传统和声中是被禁止的,因为会有“空洞感”,但在这里却塑造了很好的朦胧感,把人代入到了动漫的情景当中。在23小节中又运用了增三和弦,运用调式外音,使得情绪一瞬间发生了转折。
最后,久石让因为受美国黑人音乐家的影响,其作品也融入了爵士音乐的因素,常见的手法就是爵士乐节奏的运用和爵士乐音阶的使用。爵士乐中常常把八分音符演奏成三连音,在久石让的作品中也有这种演奏方法,形成摇摆的风格。虽然这种风格并不占很大的比例,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巴赫与久石让音乐特点对比
巴赫的音乐是复调音乐,是多声部的音乐,因此人们常说他的音乐是复杂的;而久石让的音乐则是单旋律的作品,是极简主义的代表。但在我看来,二人既有不同之处,也有相同之处。巴赫的音乐虽然复杂,但始终围绕着主旋律进行,声部虽然繁多,和声织体密集,但有一个主旋律贯穿始终,形式虽千变万化,但主题始终如一,他让各个声部之间对话,追寻和谐之美,这与当代的音乐不谋而合,从这一点来看,他的音乐也可以说是单纯的、纯粹的。
久石让的音乐没有巴赫那么复杂的形式,谱面干净整洁,是极简主义的表现,从形式上来看是简洁的。但其和声织体、音乐思想、和弦的进行却是融会贯通世界各地的音乐,打破常规,从不协和中寻找协和的进行,从而带给人们不一样的审美体验。从这一点来看,我认为他的音乐其实又是复杂而不简单的,二人只是选用的表现方式不同,但追其根本,体现的音乐思想有许多相同之处。
四、小结
总而言之,这两人都是不同时代的佼佼者,都是音乐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两人的音乐作品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一个时代音乐的缩影。音乐是一种无国界的语言,无论是巴赫的多声部音乐还是久石让的极简主义音乐都能唤起我们心灵深处的情感共鸣,撩动我们的心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