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的音色类型及表现对象关系探究
2018-01-24赵佩珺
赵佩珺
(山西大同大学音乐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一、影响小提琴音色的常见因素
(一)制作工艺
小提琴是乐器中最富有“情感”特征的媒介之一,也是演绎音乐作品多种不同内涵的重要器物。小提琴的音色变化是进行作品内涵揭示、音乐音响呈现最为重要、复杂的手段之一。
在小提琴制作工艺中,选材、材质是最为基础的因素。当对一把小题琴的音色进行界定时,首先需要考虑的是起重要作用的基本材质。许多小提琴制作家、制作大师拥有丰富的选择材质的感性经验,这些材质的选择与组织为小提琴演奏者的表现提供了最多样性的音色表达可能。其次是制作工艺水平决定了小提琴本身的音色变化能力。小提琴的制作工艺理论与技术体系都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历不断思考、变化的结果。一把尚好的小提琴不仅具有精良工艺塑造的多样性音色表现可能,还可以在很多层面上符合良好的音色表达原则,从而为其他弦乐器的制作提供具体的制作范本。
小提琴制作工艺具体可以分解为制作时各部件的组合角度,对优质木料的选择与初步加工、小提琴面板的制作、小提琴背板弧度的设计以及琴轴、琴颈的制作、小提琴面板的厚薄分布、音孔、低音梁的具体制作等。这些都涉及到小提琴的共鸣原理是否科学,产生的音色是否优美、多样。此外,还有小提琴的油漆涂刷水平与油漆的制作质量等诸方面都会影响到小提琴的整体音色表达水平。
(二)震动频率
小提琴的制作工艺是必要的物质基础,由其他各类人为因素引发的结果,是另一种最为重要的音色生发元素。小提琴的弓弦系统振动机理是非常复杂的,好的小提琴音色变化都需要满足这些机理要求。因此,通过人为的演奏技法的调整与科学化训练,是可以推动传统小提琴的弓弦黏滑摩擦振动,从而促进震动频率和谐。当然,小提琴演奏中的技法变化要在很大程度上符合各类概念的音程、和弦振动理论,尤其是需要在演奏技术探索方面能够体现出现代音乐理论的具体运用,否则小提琴的音色变化还是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所有小提琴演奏技法对传统理论以及现代音乐理论的具体呈现,都需要小提琴的弦振动能够满足科学形态的要求,尤其是震动频率的要求。这样,小提琴才可能在音色挖掘方面成为基于能量状态变换的单摆摩擦振动范式,才可能满足很多现代作品或实验作品的演奏音色需要。这种震动频率的考量,是很好的发掘振动系统的能量状态变化潜力的方式之一,也可以对小提琴演奏中的振动周期进行考量,从而在探索不限制小提琴的传统演奏音色的可能性的前提下,还能够较好地体现出小提琴对于当代实验性质作品所需要的音色潜力。小提琴的琴弦振动规律,不仅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人为的演奏技巧探索是一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行为探索,还呈现出任何演奏技艺的改良与发展都离不开小提琴的震动频率的原则。
二、小提琴的音色类型与表现对象的关系
(一)小提琴的音色类型
小提琴的音色从传统的视角而言,可以分为“冷色”,包括悲伤、伤感、忧郁、凄凉、痛苦的情绪特点,一般通过小提琴的慢弓、长弓或中弓来体现,力度上一般包含很轻、轻柔、重力度等变化可能;小提琴的“暖色”,则可以包括“暖”“烈”音色在内的各类变化,具体包括轻快、明朗、激进、阳刚等情绪特点;还有一种较为现代的音色特点——“中间色”,这种音响色彩并不是介于“冷色”与“暖色”之间的音色,更多的指代少见的各类具有噪音性质、非常规演奏的音色类型,这些音色主要是为了表现出歇斯底里、过度痛苦、非常规的呻吟、疯狂式的癫狂、神经质的情绪变化等。所有这些音色类型都在演奏者的人性化元素的融入下成为能够诠释各类不同风格特征的音乐作品的最好媒介。
不同的小提琴音色类型与乐器的设计、演奏技巧、演奏者的情绪特征等具有密切关系。比如在心平气和时所进行的拨弦和拉弦两种不同机制的演奏,就会产生因为弦的振动状态参数的相对稳定而产生稳定的情绪感应特征。如果在演奏者心理状态急剧变化时所进行的超强度的演奏,则会对弦上各点的振动位移和周期、相位变化、弦振动的瞬态和包络状态等具有很深刻的影响,就会产生从“暖色”到“中间色”的音色变化,小提琴的弓弦之间摩擦振动的状况和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乐器性能与人为技巧因素的“融合”;另一方面,小提琴的按弦技巧与指法等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小提琴的音色变化。因此,这些都是影响小提琴音色发挥的重要元素,也是发掘现代音乐作品表达所需要的“中间”音色过程中所要遵从的重要原则。
(二)小提琴的音色类型与表现对象的关系
小提琴的音色类型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之前基本以相对传统的“暖色”“冷色”为主,即使是在欧洲、美洲探索印象主义音乐、表现主义音乐以及实验色彩的电子音乐时期,也基本都是以传统的调性体系为基础的。小提琴所进行的演奏音色探索,也建立在这些调式调性的逻辑基础之上。但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了在摆脱调性音乐束缚的基础上朝着更深入的领域探索的成果——体现声音振动原理的微分音频谱音乐。这种音乐可以视为电子音乐深入发展的结晶,也可以视为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数十年来,随着作曲理念与演奏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微分音频谱音乐作品开始出现的越来越多,精品也开始更多地在世界音乐舞台上不断崭露头角。
随着诸如微分音频谱音乐的地位不断上升,小提琴的音色探索也进入一个更为陌生、深远的领域层面。如何在更大程度上发掘传统小提琴制作工艺的潜力,将其逐渐转变为适应现代电子音乐主流的乐器,不仅揭示出后续的探索目标,还成为探索更能够正确、完整出理解与演绎这些新时代、新思维音乐作品音色的目标。当前的小提琴演奏家、教育者们应对小提琴中的微分音频谱音乐所带来的“音色”变化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
影响小提琴微分音频谱音乐的音色生成因素有很多种,其中,制作工艺对音色的影响是基本的,小提琴的材质、工艺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小提琴的整体表现力,决定了小提琴进行色彩变化的可能性。小提琴的制作工艺水准在影响音色变化的基础上,进而影响到对听众的联想、想像以及情感等要素的特征变化,因此需要大力探索这种独特体系的音色生成物理条件。
但是,针对作品也需要进行人为的演奏技巧探索,从而满足现代作品对于音色的不同需求。比如美国当代著名作曲家约翰·科里利亚诺(John Corigliano)根据电影中的配乐作品《红色小提琴》进行改编的音乐会作品《为小提琴和乐队的恰空》中,就很巧妙地探索新的音色生成可能性。他创造性地把“恰空”这一古老体裁与现代创作技术进行了有机结合,使小提琴在调性音乐中表达出浓郁的浪漫主义音色与情感特征。
三、结语
小提琴在穿越时空、传统题材、现代技术领域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进行音色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探索,还可以进行多个层面的有机融和与统一。小提琴的音色生成不仅与作曲技术、作曲传统、演奏模式等具有密切关系,还与作曲家、演奏家的情感表达、内涵揭示模式具有密切关系,因此,需要在小提琴音色探索中对二者进行有机贯穿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