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玛可河林区发展绿色富民产业的思考

2018-01-24邓小林

中国林业经济 2018年2期
关键词:农牧民牧民林区

邓小林

(玛可河林业局,青海 班玛 814301)

1 玛可河林区自然资源概况

玛可河林区地处青海省南部,属大渡河流域的高山峡谷区,是大渡河源流区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海拔最高的一片原始林区,为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也是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8个核心区之一。林区面积10.18万hm2,林区平均海拔为3600m,森林以川西云杉和紫果云杉为优势树种组成寒温性针叶林,分布在海拔3200~4300m之间的森林生长极限地带,森林蓄积482万m3,森林覆盖率69.58%,林区生长着多样的植被类型和植物物种,据调查,林区共有森林植物67种297属886种,林区野生动物资源十分丰富,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有12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有32种,是青海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原生物基因库[1]。

2 玛可河林区社会经济基本情况

林区由省属事业单位玛可河林业局管理,林区所处的班玛县是国家贫困县,林区距西宁省城830km,路途遥远、交通落后,通讯不便,社会封闭,经济落后。林区有两个藏族乡,9个行政村,910户牧民,6000余群众,林区内有宗教活动点及寺院8处,全民信教。林区群众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小块农耕地,农牧民群众生活水平十分低,牧民放牧以原始的野外散放在林区,牧场与森林相互交错,“林中有牧,牧中有林”。受地理位置和交通限制,林区牧民开展多种经营基本处于空白,只有少数群众自发性开展货运、商业服务零售点和挖药材、采摘食用菌,牧民人均农牧业年收入不足2000元,多数家庭较为贫困,和全省其他地区相比,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多年来,林区社会经济发展受当地自然条件、思想观念和社会发育程度的影响,其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社会公共基础建设缓慢,单一的牧业经济发展模式和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与林区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林牧矛盾十分突显,特别是农牧民修房、取暖和生活燃料都依靠林木为原料,林区森林资源和生态建设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3 发展多种绿色经济

青海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加快从农牧民的单一种植、养殖、生态看护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转变,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保护与民生的关系,把生态环境保护、乡村建设和产业发展有机统一起来,走出一条农牧区生态得到保护,农牧业生产得到发展,农牧民收入不断增加的共羸发展之路。根据这一要求,玛可河林业局在加大林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不断推进林区产业发展,为牧民群众脱贫致富积极努力,从而实现林区社会经济和谐发展。

3.1 创新生态保护机制,完善购买服务模式,发展民生林业

一是加大增设生态管护员岗位,保障牧民群众长期稳定收入。1998年以后,玛可河林业局相继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保护与建设、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保护与建设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聘用了百余名当地牧民群众担任项目护林员,月工资1800元,这部分牧民家庭有了较为稳定的收入,实现了森林资源有效地保护和牧民收入稳定增收的双赢。按照省委提出推进“四个转变”战略任务,要求全省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实现从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的转变,从农牧民单一的种植、养殖、生态看护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的转变。依此为契机,三江源核心区应扩大生态管护岗位贫困人口覆盖面,科学设置生态管护员岗位,实现生态扶贫脱贫攻坚目标。

二是创新开展林业资源保护村级承包,实现资源管理集体受益。为了不断完善森林资源管理体系,促进森林资源向社会管理模式转变,玛可河林业局开展了林业资源保护村级承包试点工作,效果很好,牧民群众参与管护积极性很高,在条件成熟的村庄逐年扩大管护面积,完善管护模式,使更多的牧民群众得到实惠,享受国有林场改革的“红利”。

3.2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带动林区牧民致富奔小康

当今利用自然资源和人居环境景观的森林旅游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原生态的自然景观旅游已成为当今人们休闲和领略大自然的主要旅游地。玛可河林区茂密的原始森林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十分独特,还有亿万年地壳运动形成山脉隆起的地貌景观,更有奇特的藏式碉楼、五彩经幡以及藏传佛教寺院、佛塔构成林区神秘、蕴意丰富的人文景观,还有红军标语、红军桥、红军哨所、红军墓等的红色历史遗迹以及民族风情、乡土习俗,构成了独一无二的生态旅游资源综合体。在此旅游,可使人们了解当地的民俗民风构成的藏文化,促进人们增加高原生态保护意识,激发人们增强民族团结的愿望。政府部门要加大旅游景点开发,特别是加大对偏远落后林区的资金扶持和开发指导,鼓励引导牧民群众发展家庭宾馆、创办藏家乐,为游客提供交通、餐饮、住宿便利,从而带动更多的牧民群众发展相关产业,促进林区社会稳定与繁荣,实现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农牧民创收的目的。

3.3 加大藏茶的管护力度,促进藏茶产业升级

藏茶是由生长在林区的花叶海棠的嫩芽和叶加工制成,花叶海棠的叶和果实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糖类、矿物质元素和多种氨基酸,果实是制药的优质原料,叶和芽制作的藏茶是我国藏区传统的饮品。藏族群众自古就有用花叶海棠叶芽,用传统的手工方法简单加工制作藏茶的生活习惯。为发挥资源优势,发展藏茶产业,带动林区农牧民脱贫致富。按照青海省“南部藏茶”的林业产业发展部署,2014年起,林区共栽植藏茶53333hm2,仅林区牧民群众栽植劳务收入达200万元。今后一阶段,当地乡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要加大对栽植的藏茶基地管护力度,促进藏茶植物生长。对每年人工栽植的藏茶进行封育管理,拉设网围栏,减少牲畜践踏破坏;对栽植成活率在85%以下地块,次年进行补植补栽;对茶林地加强田间管理和人工锄草施肥,病虫害预防;对茶林地落实管护责任,责任落实到户,使每一块地都有人管;鼓励承包管护,实行谁的地块谁经营谁受益原则。同时要加强对外技术交流合作,鼓励和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和技术人才,组建龙头企业,管理经营藏茶产业基地,以乡镇为单元,培育茶农专业户,对茶农户投入资金和技术,逐步带动零散茶农提高种植积极性,最终实现基地大规模发展。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发展规模经营,实现市场牵着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基地连着农户的“公司+基地+农户”的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经营模式,使藏茶产业长足发展[2]。

3.4 发展林下产业,培育绿色经济增长点

①食用菌开发。玛可河林区的野生食用菌种类丰富,主要有羊肚菌、虎掌菌、罗汉菌、橙盖菇、黑木耳等10余种,以羊肚菌最为珍贵,价值高、口感好、保健功能高,野生资源极其有限。目前,林业局人工培育种植羊肚菌研究已取得初步成功,以其种植研究为依托,利用林区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优越的自然条件,开发食用菌资源的人工种植研究,进行规模种植,扩大开发研究领域,开拓绿色产业,促进林区牧民群众以科技为先导,发展特色绿色产业,增加收入。

②中藏药资源开发和培育。林区可利用的中藏药品种多,有唐古特大黄、暗紫贝母、唐古特红景天、黄芪、羌活等几十种。林区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条件,造就了众多植物资源和品质优良的藏药材,并成为无污染、药用功效显著的天然资源繁育场所,深受人们的关注和青睐。因此开展中藏药资源人工栽培,促进林下产业发展,提高牧民增收,是生态扶贫的有效途径。

③野生动物利用。林区栖息着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有雪豹、白唇鹿、林麝、北山羊等12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有棕熊、猕猴、水鹿、马鹿等32种。其中经济价值、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高的物种有林麝、马鹿、藏雪鸡、藏马鸡、血雉等10余种。林区的动物资源可通过人工饲养、繁育研究进行开发和利用,实现牧民增效和增收。

④花灌木人工栽培。林区的花灌木品种富集,每年春夏两季鲜花盛开时,五彩缤纷,十里飘香。如四川丁香、千里香杜鹃、金露梅、银露梅、报春花、山梅花、卫矛、兰花、百合等。发挥林区植物优势,建立人工栽培基地,对花灌木人工栽培研究,培育人们喜爱的植物花卉,从而点缀我们的生活环境,随着社会的发展,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推动林区产业的创新发展[3]。

3.5 进一步加强各类扶贫的扶持力度,增加农牧民群众收入

林区群众普遍缺乏技术和资金,发展后劲严重不足,文化素质普遍很低。绝大多数牧民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甚至是文盲,林区内懂经营、善管理带动群众致富的能人极少,靠山吃山思想严重。因此,在提高广大劳动者文化素质的同时,农牧、扶贫和民政等政府部门要通过政策引导,结合当地实际,加强林药种植、林禽养殖、森林旅游和餐饮服务业等实用技术技能培训,积极组织贫困村和贫困户参与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带动劳动力转移就业,同时按照国家有关扶贫政策,在资金上重点予以倾斜,本着“扶真贫、真扶贫”的原则,培养一批致富能手,以点带面,积极带领林区牧民群众增收脱贫。

[1]青海省玛可河林业局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报告[R].西安:国家林业局西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2014.

[2]邓小林.青海南部地区藏茶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林业经济,2017(1):56-57.

[3]郑杰.青海玛可河森林保育与发展研究[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农牧民牧民林区
吕梁山林区白皮松育苗技术
牧民歌唱冬奥会
黑龙江省林区与非林区居民碘营养水平及甲状腺超声表现
甘南牧民 赵云雁
商人买马
保护好森林资源 让林区青山常在
小陇山林区茵陈菜开发前景
新疆吉木乃:“三平台”助力农牧民增收致富
远教“三结合”服务“农牧民夜校”
内蒙古农牧民收入增长变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