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阿克苏地区特色林果产业化发展的问题与思考

2018-01-24刚,梁

中国林业经济 2018年2期
关键词:林果业林果果品

彭 刚,梁 刚

(阿克苏地区林业局,新疆阿克苏,843000)

新疆得天独厚的光热资源优势造就无与伦比的果实品质[1],南疆特色林果产业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2],同时肩负着建设绿色生态屏障的重任[3]。但近年来,果品产量大幅增长,产地价格持续走低,销售压力日趋增大,农民增收的贡献率逐年下降,结构性供大于求的态势逐步加剧,绿色产业没有做大做强,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市场对林果业发展的引导和促进作用愈发重要,保持品质品牌优势、提升发展水平面临严峻挑战。

1 新疆阿克苏地区特色林果产业发展概况

1.1 自然条件

阿克苏地区位于天山南麓中段、塔里木盆地北缘,地处东经 78′02″~84′05″,北纬 39′31″~42′41″之间,东西长约510km,南北宽350km,总面积13.13万km2,山地占国土总面积的29.21%,平原占国土总面积的38.26%,沙漠占国土总面积的32.23%。阿克苏属典型大陆性暖温带干旱沙漠气候,海拔1217m左右,年均气温9.9℃~11.5℃,极端最低气温-27.4℃,年日照时数2750~3029h,年降水量100mm以内,年蒸发量1464.4~2899.5mm[4],≥10℃的年积温3800~4200℃,太阳辐射年均总量140千卡/cm2,无霜期169~249d[4]。全年盛行西风,最大风力11级,多出现在3~5月,年均大风日数17.5d,每年春季大风多伴有浮尘及寒潮天气。

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天山融雪灌溉、水热同季,干燥、少雨,昼夜温差大,远离污染地域,绿洲沃土盛产的苹果、核桃、红枣、香梨、杏、葡萄等结果早、产量高,果品营养丰富、口感极佳,特色鲜明,地域性强。

1.2 发展历程

解放初期阿克苏地区果树面积仅0.14万hm2,总产量3447t,基本处于自给自足状态,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深入,掀起了六次发展热潮。第一次是1959-1964年,引进大量果树品种,实行集体栽植、统一管理;第二次是1975-1978年,大量从内地引进优良果苗,统一规划定植,面积达到1万hm2,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第三次是1986-1999年,以柯柯牙三北防护林绿化工程为代表,打造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林果面积达到3.68万hm2、总产量4.65万t;第四次是2000-2004年,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地区规划区域布局,面积发展到9.28万hm2、总产量21.07万t;第五次是2005-2010年,阿克苏地区贯彻落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特色林果业发展的决定》,顺势调整产业结构,规模迅速扩张到30万hm2、产量140万t;第六次是2011年以来,由规模扩张向提升品质、产业化发展。

1.3 产业现状

在国家重点防护林、造林补贴、退耕还林、防沙治沙、自治区特色林果发展专项等重大项目引领支撑下,阿克苏地区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通过加强领导、创新机制、强化措施、加大投入、工程带动、典型引导和提升素质,构建农牧民人均1.2~1.6万元的收入框架,按照“稳定面积、调优结构、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战略部署,全力推动特色林果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截止目前,林果面积已达30万hm2,培育林果企业147家、合作社435家,果品加工保鲜能力136万t,2016年果品总产量214万t(预计2017年221.5万t),实现林果产值123.5亿元,林果业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45元,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26元的34.3%;林果生态功能显现,林果面积使国土森林覆盖率提高了2.2个百分点,贡献率达32.3%,逐步走出了一条符合阿克苏实际的特色林果业发展之路,成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农民增收、扩大就业渠道、改善绿洲生态环境的支柱产业。

2 林果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产业基础薄弱

2.1.1 规模扩张快

区域规划不到位,良种资源引进、培育、储备不足,繁育滞后,导致宏观引导不够,品种不对路、技术跟不上,主要树种只有核桃、红枣、苹果、香梨、杏、葡萄,一哄而上、盲目发展;80%晚熟富士苹果、98%制干红枣成熟期集中在11月初、70%制干核桃在9月上中旬,上市期集中。

2.1.2 技术普及慢

新疆将干鲜果品管理职能划归林业部门,林业系统的编制机构沿用上世纪80年代核定的数量;地县林业部门没有专门林果管理服务机构;从业人员素质低,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严重不足,依靠行政为主开展技术推广。

2.1.3 投入不到位

林果业政策性保险覆盖面小(仅阿克苏市试点)、保额低(1000元 /667)、险种单一(苹果、香梨、红枣成本型果期保险)。农业部标准化和配方施肥等项目资金支持林果业的渠道不通;加工转化类项目少。林果资产盘活不够、流动资金贷款难,没有政策性贷款;园区外的加工企业、合作社没有优惠政策。

2.2 质量管控落后

2.2.1 标准化程度低

林果基地生产以分散农户为主,沿袭传统种植方式,经营主体规模小,技术、投入不到位,偏施氮肥,管理粗放;有机肥需求量大、农家肥严重缺乏;灌溉配水制度不合理,简约化、水肥一体化、机械化等现代化技术应用少;核桃焦叶病、红枣裂果、黑斑病、桃小食心虫、苹果苦痘病、花叶、锈果病等呈上升趋势;生产园措施到位率低,红枣的低产低效园、苹果、核桃的密植果园高达50%[5],优质果品率低。

2.2.2 精细分级水平低

加工技术落后,核桃分级无法识别黑仁的坚果;灰枣制干等级枣率75%、骏枣40%。苹果果形不正,冰糖心苹果采收偏晚,地头分选时间长,预冷入库不及时,糖度高、热量高,碳化褐变快,不耐储藏,4月份以后黑心率较高,只能春节前销冰糖心苹果[6]。

2.2.3 残次果利用率低

加工企业多为小微型,有品牌、市场开拓和研发能力的龙头企业不足5%[7];枣加工以干制为主,胶囊、浓缩汁、饮料等深加工产品销量少,全地区深加工企业,如天海绿洲、思源果业、越新等已经破产,天娇红、新圣源等停产,全地区每年近万吨残次枣低价外销。核桃粉、核桃乳、核桃露、核桃蛋白肽开发不足,核桃油销量有限,原果销售分选的残次果主要被本地企业作食品加工原料低价收购。

2.3 果品营销不畅

2.3.1 经济下行

受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缓慢、贸易持续低迷、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等因素影响,全国苹果、核桃、红枣连年持续增产,国外高端水果和国内品质价格竞争的双重挤压,价格连年下滑,果业进入优化、转型、升级新常态。

2.3.2 外销能力弱

地区林果企业注册资金1000万元以上的33家,通过 ISO09000、HACCP、GAP、GMP 等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仅有28家,荣获中国驰名商标、新疆著名商标、新疆名牌产品、知名品牌仅30余个,为采购商代收购、代加工的果品高达70%以上。品牌直营、批发销售从业人员少,供需信息交流不足,内地中心城市建阿克苏果品直营店的企业不足15%,营销、价值等策划档次不高,抗风险能力低,准确把握市场能力不足。

2.3.3 产业融合不够

地区发展休闲农庄95个、生态观光园7个、采摘体验园9个,融合二、三产的潜力还没有充分挖掘和利用。物流配送方式落后,现代化的箱式货柜、立体自动化仓储设施比例极低;运距远,在途时间长,电子商务覆盖范围小;运输成本季节性浮动大,11月至次年1月果品运输高峰期,平板车30t/车的运费 1100~1300 元 /t,3、4 月份 500~700 元 /t。

2.3.4 农民增收难

产地价格连年走低,红枣收购价格由2010年20~30 元 /kg,回落到 2016 年的 5~12 元 /kg;核桃收购价格由2010年35~40元/kg,回落到2016年的18~25元/kg。2010-2016年林果业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 1305元、1816元、2459元、3158元、3701元、4177元、4345元,农民增收难度越来越大,林果业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问题突显。

3 几点建议

3.1 加大政策扶持

比照国家支持粮食、棉花产业发展政策,将林果业纳入加工、储藏、运输优惠政策和政策性贷款、保险,提高保障水平。完善农机加工补助目录,提升产业装备水平;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领科技成果聚集,培育产业集群;发展林权抵押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推进苹果、红枣期货研发、上市,探索成立红枣产业发展基金、核桃产业发展基金,建设融资平台,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3.2 特色规模适度

林果是特色鲜明的产业,要适度控制规模;重视适合当地的前瞻性砧穗组合优势品种、新模式、新技术研发和储备,增强持续发展的后劲;完善区划,形成适宜区发展优势品种、省力化模式,次宜区控制、不适区坚决逐步退出的格局;明确果园流转政策,发展家庭农场,推进集约化经营;推广果粮饲间作、果经饲套种、果园养禽、养畜供肥的农林牧协调的立体发展模式,城郊采摘、观光、休闲、生态旅游及小宗鲜食果品设施栽培多元化发展;加大密植园和低产低效园改造,优势品种规模适度,提升绿色果品供给能力。

3.3 商品化生产

平衡水肥,探索果树萌芽水、花后水、助果水、越冬水配水制度,推广积造农家肥和种植绿肥,确保化肥、农药零增长降低成本。加大“三品一标”的引导,推广现代化种植模式,提高机械化程度,完善果品质量监测体系,强化质量安全监管。适期开展培训,引导农民严格适时、分批、分期采收,尤其是红富士苹果10月25日至11月5日采收,商品化前置与市场接轨,细化果品分级标准,推广智能分选设备,按客户要求定制分选、分级,有效提升品质和储藏质量。

3.4 优化供应链

引导企业、合作社加大对贮藏设施的投资及运营维护,降低损耗,提高冷链储运能力,完成从“果园”到“商品”对接。充分利用残次果发展精深加工,形成全产业链,增强果品就近、就地转化能力,提高附加值。开展营销品牌策划和电子商务培训,支持县乡建设果品批发市场,形成灵活多变的果品营销模式,理顺产、供、销关系;优化配置铁路、公路、民航运输网络资源,积极发展第三方现代化物流配送体系,推进流通服务升级。

3.5 拓展区域市场

开展摄影展、果品评比、包装设计赛等活动,搭建交流、宣传平台,加强信息服务;在中心城市机场、车站、地铁口等人流量大的区域加大公共品牌宣传;鼓励企业参加高端展会,举办主题论坛、专场推介、媒体见面会、展示洽谈等活动,积极由中心城市向周边城市拓展,提高外销平台建设质量和影响,促进农企合作和产销对接,发展物流配送、连锁经营、农超对接、电子商务,提升用户品牌,提高规模效益、市场反应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1]吴翠云,常宏伟,林敏娟,等.新疆枣产业发展现状及其问题探讨[J].北方果树,2016(6):41-43.

[2]李亚利.新疆特色林果产品市场开拓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J].新疆林业科技,2017(2):57-58.

[3]赵政阳.中国果树科学与实践-苹果[M].西安: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4]鞠利,张兵.阿克苏红枣生产应用新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5]张兵,宋卫等.阿克苏核桃优质丰产栽培技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3.

[6]宋卫,刘淑玉.新疆苹果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新疆林业科技,2016(1):45-46.

[7]英胜,马惠兰.新疆特色林果产品开拓华南市场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林果业林果果品
专家传授“美颜术” 果品销售不再愁
林果业病虫害综合防治对策
惟妙惟肖——中国古代器物之粉彩像生瓷果品盘
平山县主要林果有害生物的发生及防治
夏令果品入古诗
浅谈林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几个问题
流翔高钙功能性果品 深受浦江桃农欢迎
气候变化下林果业重大害虫灾变规律探讨
阿克苏林果虫害专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请和一只胖子相恩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