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诊断听力学”理论课高效课堂的建构*

2018-01-24苏俊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18年2期
关键词:力学听力应用型

苏俊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带来的产业分工对人才提出了分类层次,根据人才在科学技能创新与运用中的作用,可将高校培养的人才分为三种类型,发现知识的研究性人才、运用知识的应用型人才和完成具体操作的技能型人才[1]。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性人才类型。这类人才有三方面的特征,一是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其次是能够将专业的一般原理转化为职业能力和素质,最后是能够运用专业理论和职业技能初步推动行业的革新与发展。也就是说,除了对专业原理的掌握和运用,该类人才还应具备一定的行业创新能力,能够初步推动本行业的革新与发展。因此,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当前高等教育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浙江中医药大学听力与言语康复专业本科教育探索已经进行了16年,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完善的本科课程设置体系,专业课程包括听觉生理学、诊断听力学、诊断听力学实践、耳鼻咽喉科学、临床听力学、临床听力学实践、助听器学、助听器学实践、人工听觉植入技术、前庭功能评估与康复、小儿听力学、言语障碍治疗技术、语言学、病理语言学等;其中诊断听力学和诊断听力学实践、临床听力学和临床听力学实践、助听器学和助听器学实践,都是理论课程和附属于理论课程的独立实验课程相配合的课程;这三门课程都是理论讲授安排在理论课程中,而与之对应的实践操作技术训练则统一在实践课程中进行,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是本专业的核心特色课程。

浙江中医药大学设立的“诊断听力学”这门课程授课对象为大学二年级上学期的学生。此阶段学生的特点是仅学习过系统解剖学和听觉生理学两门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程从未接触过,因此诊断听力学和诊断听力学实践这两门课程是其入门专业课,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临床常用的各项听力学检查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学会对结果进行判读与分析,并结合病史和专科检查初步判断其临床诊断意义,同时还会讲授一些关于听力学研究的前沿进展,为学生今后从事听力康复、教学和科研工作奠定扎实的听力学基础。诊断听力学和诊断听力学实践两门课程是在对听力与言语康复学专业教育的探索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具有中国教育特色的,囊括听力学基本检查技术的应用型课程,经过多年实践,已经证明能很好地实现培养听力与言语康复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是具有特色的听力与言语康复学专业课程[2]。

本文主要针对“诊断听力学”理论课的课程改革,介绍浙江中医药大学听力与言语康复学专业“诊断听力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课高效课堂的建构,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根据社会需求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时俱进地修订教学目标;第二,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特点,结合临床需要,科学合理地研制课程内部框架;第三,坚持“为学而教”的教学理念,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建构高效课堂;第四,构建以知识应用和过程考核为主的“形成性评价”考核评估体系。

1 根据社会需求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时俱进修订教学目标

课程的教学目标决定了学生需要学习哪些知识,能获得和提升哪些能力,是课程的“灵魂”所在。应用型本科人才要求在知识结构方面应以行业与职业需求为本位,形成复合性、动态性和先进性的知识结构;在能力结构方面,应该具备较强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综合素质方面,应该有非常好的职业素养[3]。因此,根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并结合社会具体需求及学生所处的学习阶段,将“诊断听力学”课程教学目标具体化为可操作性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

1.1与临床应用紧密结合的、内容新颖广泛、基础与临床兼顾的知识目标

由于每年学习“诊断听力学”的听力与言语康复学专业学生处于大学二年级上学期的学习阶段,他们在大学一年级阶段仅学习了人体解剖学、听觉生理学等几门最基础的课程,尚未学习听力学基本知识。因此“诊断听力学”课程的知识目标必须有基础、有重点、循序渐进,并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特点,而不能跳跃式地讲授或直接进行临床病例讨论,这样才能保证有好的教学效果。授课时应根据学生知识构建特点和临床应用需要,结合听力学最新进展,将知识目标分为基础知识篇、临床检查技术篇和综合提升篇;基础知识篇主要讲授与听力检查技术有关的声学知识,临床检查技术篇则涵盖了目前临床常用的听力学检测技术,同时介绍最新技术,让学生不仅具备基本的职业技能知识,也为其创新和终身学习打下基础;综合提升篇则被安排在课程最后,当学生学习了基础知识和各种听力学检测临床技术后,通过对临床案例的初步分析和讨论,训练其临床思维,提升其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设计完整的、覆盖面广的、既有基础知识又兼顾临床应用和最新技术、符合学生学习特点和能力特点的循序渐进的知识目标,使听力与言语康复学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明显得到夯实,为成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打下基础。

1.2紧扣应用型人才能力要求制定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能力目标 “诊断听力学”的能力目标是紧扣应用型人才的能力要求,并基于学生处于大学二年级上学期这一特点进行制订的,其具体能力目标为通过学习各种临床听力学检查技术,不仅能熟练掌握听力学各种临床检查技术的原理和操作,而且能掌握各项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并能初步分析检查结果,根据病史、临床表现进行初步听力学诊断。通过该阶段学习,学生应初步具备临床思维模式,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交流能力、一定的创新创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1.3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修养的素质目标 听力与言语康复学专业旨在培养适应我国健康事业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是应具备一定的行业创新能力,并能够初步推动本行业的革新与发展的人才。这就要求在培养人才的专业能力的同时也需要注重培养人才的职业道德和对专业的热爱。听力与言语康复学专业“诊断听力学”课程的素质目标为培养学生客观严谨的学习态度、创新意识、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培养学生对听力障碍人士的耐心、细心和关心,对听力障碍人士家人的体谅之心,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和甘于奉献的职业精神。

2 根据学生的学习和能力特点,结合临床需要,科学合理地研制课程内部框架

课程内部框架、结构的好坏,决定了培育对象是否能成才。因此,课程内部框架是决定能否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的关键。课程内部框架包括总课时数、课程内容的组织和构成及每项内容需要的课时数和教学目标。精心研制的“诊断听力学”的课程内部框架包括如下几个方面:①适量增加总课时数。听力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科学,每年都有新的技术面世,同时为了增加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内容新增加了基础知识篇和综合能力提升篇章,原有的课时数明显不足,因此,将总课时数由原有的68学时4学分增加到85学时5学分,充足的课时数保证了新知识能够及时添加,也保证了学生讨论分析和提升能力的时间。②由浅入深,先基础再提升的顺序进行课程内容的组织和构成。课程内容的组织和构成也需要依照学生学习能力和特点进行设计,基础知识篇包括物理声学、心理声学和电声学,为学习各种听力学检查技术必备知识,故安排在课程最前面,共6课时。临床检查技术篇是诊断听力学课程的核心和重点内容,安排在基础知识篇之后,共54课时,包括测听环境和设备要求、纯音测听、声导抗[226 Hz、1 000 Hz、多频和宽频鼓室导抗图,声反射阈(同侧和对侧)、声反射衰减、咽鼓管功能]、耳声发射(自发性耳声发射、诊断型和筛查型瞬态声诱发耳声发射和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听性脑干反应(click声、短纯音和chirp声)、耳蜗微音电位测试(听性脑干反应条件下)、听性稳态反应、耳蜗电图、40 Hz相关电位、声诱发短潜伏期负反应(acoustically evoked shot latency negative response,ANSR)测试、言语测听(声场校准、言语识别率、言语识别阈、言语识别曲线)、小儿行为测听(行为观察法、视觉强化测听和游戏测听)和其他主观测试[双耳交替响度平衡试验(alter binaural loudness balance test ABLB)、短增量敏感指数试验(short increment sensitivity index,SISI)等]。综合提升篇包括新生儿听力筛查、各种检查结果分析、成人听力诊断与评估、小儿听力诊断与评估,共25课时,安排在最后,用于训练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③优化每项内容需要的课时数和教学目标。对于每个课程内容,难易程度不一样,临床使用情况也不一样,这也就决定了每个内容的课时数和教学目标的个性化设置;如:听觉诱发电位,其内容多、难度大、且临床应用越来越多,因此课时数安排多,且新的进展也讲述多;又如ABLB,SISI等,目前临床使用已经不多,故采用学生自学为主,老师讲授为辅的方法,课时数适当减少。

3 坚持“为学而教”的教学理念,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构建高效课堂

在高效课堂中教师既是学习共同体中的首席与引领者,同时也是学习共同体活动的设计者与调控者[4]。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是教师,教师应根据课程的特点和特色,灵活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营造民主、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教学水平及教学效果。教学方法需要灵活多变,在“诊断听力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每项课程内容的学习目标和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基础知识篇和临床检查技术篇,大多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因为这部分内容纯理论知识多,即使是传统讲授方式,在课堂中也应穿插启发式教学和案例教学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综合提升篇中则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以问题为导向(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法、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法、合作探究式教学、自主学习等,让学生尽可能主动参与学习,感受学习的乐趣,在这个时期,学生已经具备很好的理论基础,通过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其置身于模拟的临床环境下,通过讨论、分析、纠错和团队合作,训练临床思维、分析方法和诊断方法,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构建以知识应用和过程考核为主的“形成性评价”考核评估体系

考核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是“教”与“学”的导向,是用来评价和改进教学、检验教师教学效果、引导学生进行主动与创造性学习的重要手段[5]。考核方式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具有鲜明的导向性,考核方式的改革可直接带来教学方法改革,更能促进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改变。因此考核评估体系是“免疫系统”,能保护整个教学体系,并促进其向更加健康、有活力的方向前进。

课程改革前“诊断听力学”仅有一次期末考试,改革后改为以知识应用和过程考核为主的“形成性评价”考核评估体系,包括:⑴考核方式多样化和实用化。考核方式有①小组集体作业(PPT汇报,老师评价),占总分的5%;②专题课学生自评、互评和老师评价得分(学生自评占20%,学生互评占20%,老师评价占60%),占总分的5%;③撰写综述,占总分的5%;④期中考试,占总分15%;⑤期末考试,占总分70%。考核侧重点的改变可促进学生向注重知识转化、注重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转变,达到引导学生从死记硬背学知识到灵活多样地应用知识的转变。⑵考试内容和考试题型突出知识的转化应用。①明确期中和期末考试内容中应用知识比例不低于50%,考试内容不能简单地局限在知识概念范畴,应考核如何运用知识,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转变为解决问题的技能。②考核题型中概念解释、填空、判断、简答等题型仅占40%,而能区分学生动手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新题型,如:主观型、综合型、分析型、操作型等题型,则占60%。考核方式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在这种考核评估体系中,培养出来的学生能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且更注重知识应用及能力养成,能将抽象的理论转变为实实在在的本领,不仅会动脑思考而且能动手实践。

通过与时俱进地修改教学目标、科学合理地研制课程内部框架、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构建高效课堂以及构建以知识应用和过程考核为主的“形成性评价”考核评估体系四个方面的教学改革,并经过反复教学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修正,进行反思、总结、改进和完善,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诊断听力学”理论课高效课堂已经建立,但还需不断总结自身经验,并学习国内外的先进教学经验,进一步探索听力与言语康复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法。

1 许阿娟.基于行业标准的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新西部(下旬·理论).2017,(4):119.

2 苏俊,应航. 基于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的实验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以听力学专业“诊断听力学实践”课程为例. [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7,25:304.

3 吴中江,黄成亮. 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66-70.

4 王鉴,王明娣.高效课堂的建构及其策略.[J].教育研究,2015(3):112-118.

5 梁秀梅,于晓梅.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考核评价体系建设.[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7(1):1-3.

猜你喜欢

力学听力应用型
力学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弟子规·余力学文(十)
弟子规·余力学文(四)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Units 1—2 听力练习
Units 3—4 听力练习
Units 5—6 听力练习
Units 7—8 听力练习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