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蛔虫病的防治措施
2018-01-24
(辽宁省朝阳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朝阳 122600)
1 猪蛔虫病的病理变化
在发病初期,会出现轻度水肿,小肠黏膜可能出血,甚至浆液性渗出。中期,猪的肝脏上会出现小血点,肝组织部分混浊肿胀,脂肪变性,甚至发生肝脏局灶性坏死,有些情况下在肝组织中,出现暗红色,是幼虫移行后的虫道。当幼虫经过肺毛细血管到肺泡时,会造成肺组织小点出血,肺的表面大量出现出血点以及有暗红色的斑点,肺组织比较致密,会导致水肿出现,一旦当猪肺泡内充满水肿液,就会使得肺病变组织沉于水,这个时候,在肺组织中通常会出现大量的虫体。到了后期,肝表面会出现大小不等的白色斑纹,在小肠里也能看到数量不等的虫体。寄生虫的数量不多的情况下,肠道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寄生虫数量多的话,会出现有卡他性肠炎,甚至能发现溃疡病灶。肠、肠系膜和腹膜粘连,肠破裂的可见腹膜炎。偶尔可见虫体钻入胆道。当虫体进入胰管,便会出现胰管炎症。
2 猪蛔虫病的临床症状
一般来说,3~6个月的仔猪发病会比较严重。在感染早期的时候,仔猪会表现为蛔虫性肺炎,食欲减退、呼吸喘急、精神沉郁、发育不良、被毛粗乱、体温通常会升高到40℃上下。感染中期的时候,仔猪出现腹泻、呕吐、疝痛等症状,属于肠黏膜卡他性炎症。到了感染后期,虫体夺取仔猪营养、肠阻塞、胆管阻塞、机械性刺激、毒素吸收造成死亡。一般成年猪对于蛔虫病的抵抗力较强,可以承受一定数量虫体侵害,也没有明显的症状,但是成年猪会成为猪蛔虫病的传染源。
3 猪蛔虫病的预防措施
3.1 关心猪场的环境卫生
在养猪的过程中,很多朝阳县尤其是村里的养殖户大多存在一个错误观念,“养猪就是一个脏活”。这种错误观念对养殖影响很不利,必须消除这个固有观念。养殖户要时刻保障猪场环境干燥通风和清洁卫生,保障猪场阳光充足,地面要垫草要勤扫,避免猪场潮湿阴冷,降低虫卵污染,同时保持猪饲料和饮用水的清洁卫生。
3.2 消灭一切寄生虫,对猪场进行定期驱虫的工作
驱虫时应首选阿维菌素类药物。养殖户在养殖的过程中需要对猪场定期安排消毒和驱虫的工作,尤其是比较有规模的猪场,首先要对全猪舍的猪进行驱虫,然后每年对公猪进行两次驱虫,母猪在产前7~14d进行一次驱虫,仔猪转入新圈时进行一次驱虫工作,对于新引进回来的猪也需要进行驱虫,然后再安排和其他猪并群。产房和猪舍在进猪前需要进行彻底大清洗和消毒,断奶仔猪也需要一次驱虫,然后1~1.5个月后再驱一次虫;在农村散养的猪场,建议仔猪在3月龄和5月龄各驱虫一次。
3.3 做好猪粪处理,隔断病虫生长环境
猪蛔虫病一般会在猪体内寄生7到10个月,然后随粪便排出体外。也就是说猪粪是猪蛔虫病的主要传染源之一。朝阳县某些科学不太健全的村里,有许多养殖户把猪在猪圈中放养,饲料以及猪的粪便都在圈中,给猪蛔虫病的感染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一定要做好猪粪的处理,猪粪必须清理出去,出圈后,应该运到距养殖场较远的场地堆积发酵,也可以进行挖坑沤肥,杀灭虫卵,同时,猪圈里的垫草也应该进行相同处理。
3.4 做好紧急预防工作,有效预防寄生虫传播
对于猪场已经出现蛔虫病,需要马上采取分离饲养的措施。病猪和无病猪进行隔离,成猪和小猪进行分离,同时实施药物治疗以及药物预防。对于暴发过猪蛔虫病的养殖场,每年安排两次全群驱虫,并且在春末或者秋初的时候,要把猪舍周围的土地进行深挖,也可以铲一层表层的土壤,换上新土,切记要用生石灰进行消毒。
驱虫的药物有:威远金伊维0.2%,仔猪用量每1t料配比1kg,育肥猪用量每1t料配比2kg,种猪用量每1t料2.5~3kg;皮下注射出口型金伊维,0.3mg/kg,两次一疗程;爱普利注射液,35kg体重1ml,每周注射一次,两次一疗程。
3.5 做好妊娠母猪管理
这一点真的很有必要,需要引起养殖户的关注,但是很多养殖户还没注意到这点。在母猪怀孕中期,需要对母猪进行驱虫一次。临产前用热水以及肥皂彻底洗刷母猪,保障去除身上的蛔虫卵,洗净后放入提前彻底消毒好的产房内,饲养人员进产房必须换鞋,避免带入蛔虫卵。母猪产仔以后和小猪一直养在产房内直到仔猪断奶。
4 猪蛔虫病的治疗
猪蛔虫的药物种类有抗虫灵、阿维菌素、阿苯达唑、左旋咪唑、伊维菌素等,可以拌料食用或选用皮下注射。药物拌料切记按照说明书确定药物的剂量,禁止擅自加大药量;药物拌料要力求均匀,同时需加入一定量的维生素;驱虫药物要轮换使用,选择不同化学结构的药物。其次,皮下注射一定要到位。
5 结语
猪蛔虫对环境的抵抗力很强,它的繁殖能力也很强。而且根本不需要中间宿主,尤其是仔猪的伤害比较严重。根据组织器官发生病变程度以及临床症状,是否存在其他原发或继发的疾病,猪粪便中蛔虫的数量,以及参考流行病学资料进行综合判断,这样才能更加精确的确诊猪蛔虫病。精准确诊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猪蛔虫病的发生,并进行合理治疗,大大降低养殖户的经济损失。
[1]侯志芬.规模化猪场猪肠道寄生虫病的防治[J].当代畜牧,2013,(5):4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