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森林游憩发展探讨
2018-01-24易逸瑜张庆费陈月华
易逸瑜 张庆费 安 齐,3 陈月华
1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风景园林学院 长沙 410004
2 上海辰山植物园 上海 201602
3 北华大学林学院 吉林省吉林市 13201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备受城市环境退化、社会竞争压力和不健康生活方式的困扰。如何缓解生活、工作与学习压力,享受更美好的生活,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已经成为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目标。城市公共游憩空间不仅能改善人类的健康状况,还有利于社会融合,促进社会公正和幸福,对城市社会的健康和幸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1]。
城市森林作为城市有生命的基础设施,不仅发挥健全城市生态的功能,休憩游憩功能也益加重要,承载着创造优质生态产品和城市美好生活的重要载体。城市森林游憩已经成为人们亲近自然,呼吸新鲜空气,纾解压力,愉悦身心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推动城市休闲产品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的结构性转变,拓宽城市居民的户外游憩空间,丰富城市精神文化生活,增加公众福利,提高民生获得感[2]。
1 城市森林游憩特征
游憩 (Recreation)是指以放松、愉悦身心健康为目的的游览与休息行为[3],其包含的范围广泛,人们在闲暇时间内为恢复体力和精力而进行的一切活动均可称之为游憩,游憩空间类型众多,与工作、居住和交通等空间紧密联系。
城市森林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开放空间和绿色空间,自然环境资源的禀赋突出,具有良好的生态和景观价值,成为人们感知自然、休憩游玩的好去处,也是发展都市游憩活动的最佳场所。因此,按照游憩的基本内涵,城市森林游憩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内,在城市森林环境进行能获得愉悦感受、放松心情和身心健康的游憩活动[4]。
可见,城市森林游憩是在森林环境中进行的,以自然野趣为特色,以欣赏自然景物为基础,感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森林生态系统,具有非义务性和自主性,满足人们回归自然和修身养性的需求。因而,森林游憩应更强调对自然景观的保护以及游人与自然的和谐,充分发挥城市森林的多功能特性。游憩者在享受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同时,也能受到生动的自然生态教育,启迪思维。
2 城市森林游憩需求
休闲游憩作为市民生活的重要部分,必然也受限于生活的多个方面,即人们出游方式和出游时间。所以,近距离的城市森林必然是城市居民游憩的首选。通过对城市居民游憩需求特征调查发现,随着休闲时代的到来,城市森林游憩需求旺盛,人们希望通过亲近和接触自然,满足生理、心理、保健和精神方面等需求。
随着休闲游憩选择的多样化,游憩者的活动范围空前扩大,休闲消费也开始从功能性消费向情感性消费过渡。传统的观光游览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市民的需求,而对郊区参与性强、自然野趣明显的绿色空间评价较高。城市森林主要以发挥生态效应为主,侧重森林资源培育和生态保护,即使是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也多偏重于森林保护和观光游览。因此,从游憩的角度,将城市森林培育与市民游憩需求相结合,需要对城市森林进行合理游憩规划,更加强调人的需求,构建不同层次的人文景观,完善游憩设施和游憩功能。
当然,不同年龄、性别、收入、受教育程度的游憩者对城市森林旅游地提供的活动需求各不相同。如根据武汉市马鞍山森林公园的调查[5],22岁以下的青少年喜欢烧烤、游泳、划船等较刺激、活动量较大的运动型项目;23到35岁青年旅游者的偏好呈多样性,如垂钓、骑马等,对游泳等户外运动和攀岩等极限运动也有参与意愿;36到45岁中年游客具有明显偏好,对于剧烈运动不感兴趣,而喜好垂钓、摄影等游憩项目;而46岁以上的中老年游憩者比较喜欢观赏、垂钓等运动量小的休闲活动。因此,针对不同的游客心理需求,通过地形地势、植物配置、建筑小品设置、游径等,划分和引导游憩者需求的不同功能区,尽量营造个性化和独特性的森林空间。
3 城市森林游憩地分类
由于城市森林的区位、类型和结构具有多样性,游憩的功能和价值往往存在差异,游憩资源利用和开发也不尽相同。因此,综合城市森林的起源、区位、管护、结构及功能,将城市森林游憩地划分为3类。
3.1 城市自然森林
以城市周边保护良好的山地森林或自然保护地为主,森林面积大,自然度高,相对于城市公园,具有比较突出的乡土性和野趣性,以发挥生态功能为主,多分布在城市远郊地区,在观光旅游和户外活动为主的游憩基础上,可开展森林体验、远足及自然教育等游憩活动。
3.2 城郊森林公园
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通过改造城市近郊的人工林或苗圃,建成面积较大、森林景观良好、配备一定游憩设施的森林公园,按照公园形式管理,生态功能和游憩功能并存,往往是城市居民周末及节假日休憩游玩的公共场所。但多数森林公园景观质量不高,游憩资源比较薄弱,虽能满足城市居民生态游憩需求,但市民利用率往往不高。
3.3 城市人工林地
以生态功能为主的生态公益林以及以生产功能为主的苗圃或果林,主要包括污染隔离林、环城绿带、沿海防护林、水源涵养林、通道防护林、农田防护林、生态片林以及果树经济林等,生态结构比较单一,但培育目标明确,功能性突出,也往往具有特色植物景观。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居民居住空间的郊区化过程加快,人们对公共游憩空间的需求发生变化,迫切需要对城市人工林地进行优化改造,选择现有林地进行调整改造,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增加森林游憩功能,为城镇居民提供森林游憩活动空间。
4 城市森林游憩发展原则
近年来,我国游憩需求增长迅速,也带动了森林游憩的快速发展。森林游憩活动具有门槛较低、就业面广、产业延伸效益好等特点,但在城市森林游憩发展方面,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4.1 生态优先原则
生态功能是城市森林的首要功能。在发展森林游憩上,应将生态系统完整性维护和生物多样性保育置于优先地位,不仅要保护自然森林景观和生态系统,也要保护人与自然、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状态,推动社区参与,避免对原有生态系统的影响和破坏;将发展森林游憩与林地 (湿地)保护、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珍稀濒危动植物保护等紧密结合,促进森林游憩活动与森林可持续培育的良性循环,实现森林功能与需求的统一。
4.2 分类经营原则
全面深入分析城市森林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和农业资源等多类型游憩资源特点,科学界定森林游憩概念与特点,合理划分森林保护空间与森林游憩空间,实施分类经营;分析游憩需求和游憩资源及设施,了解适宜游憩森林资源条件,理清森林游憩发展的资源基础,结合游憩者的需求特点,选择适宜游憩开发的森林资源和游憩结构。
4.3 多样性原则
对森林游憩地进行特色分区,依据各区域资源特色与条件,错位发展,凸显特色,减少同质化竞争。城市森林游憩应具有独特鲜明的生态文化主题特色,根据游憩功能建设不同类型的城市森林公园,充分利用当地地形、地物,以绿色为基调色彩,深入挖掘历史和当地民风民俗,将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有机结合;突出游憩体验和感受,强调参与性和体感性。
4.4 智能化原则
游憩需求影响游憩供给,以城市居民和外来游客的需求为导向,不仅要分析需求总量,而且还应分析需求的类型,提供符合游憩需求结构的多样化游憩产品。突出系统集成性,从独立的森林公园游憩系统转变为城市森林的整体游憩系统,建立互联网智能化管理模式,构建智慧森林,为游人提供便捷而高效的服务。
5 城市森林游憩发展要素
我国城市森林游憩起步较晚,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也缺乏有效的标准规范,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讨和完善。根据城市森林游憩的影响要素,分析不同要素的特点和实施途径。
5.1 分区布局
划分功能分区是协调森林保护与游憩利用的有效手段。明确游憩景区的主题,充分考虑森林风景资源的特征分布和空间结构、游览线路设计和游憩活动项目的组织、森林公园的经营管理和分期建设要求、游憩安全管理等要素。功能分区划定后,进行空间景观结构分析、景观控制点分析和确定景区开发时序。对于规模较小的城郊型森林公园,可以直接划分功能分区。
5.2 游憩容量
游憩环境容量是对旅游开发潜力的评估,确定开发及其规模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确保景区安全有序,实现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应根据游憩空间的实际情况,开展环境容量分析,做好应急预案。
5.3 植被结构
植被优化规划的前提是保护现有植被,在此基础上,合理选择优良观赏植物,培育地带性特色植物景观;同时,结合森林康养,选择能挥发有益于身心健康物质的物种,将植物的景观功能、康养功能与生态功能有机结合。
5.4 游憩设施
森林游憩设施主要包括基础配套设施、综合交通服务设施、公益性休憩服务设施、经营类项目配套设施、临时性服务设施等,这些设施直接关系游憩体验效果。通过调查分析游憩者行为偏好[6],丰富多样化的游憩设施,开发有吸引力的游憩项目,更好地吸引和留住游憩者。同时,建立绿道系统,方便市民从市区骑行至林地,形成节假日骑行休憩林地的绿色健康生活方式。
5.5 特色主题
城市森林游憩建设应注重品牌建设,进行旅游节庆活动的开发和品牌培育,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活动和产品,挖掘文化内涵,丰富文化底蕴,打造标志性、支撑性的游憩主导产品,提高森林游憩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如政府公益类游憩林地项目可以以森林体验和自然科普为主题;私人经验类游憩林地可以以森林慢生活为主题,如林地木屋、林地氧吧等。经济果林项目可通过乡土或乡村食物加工、制作等参与式活动的各环节,串联采摘、生产和销售等活动。
6 展望
城市森林游憩具有旺盛的发展前景,但森林游憩涉及面广,面临的问题也复杂多样。目前对森林游憩认识不足,森林游憩资源缺乏系统开发,产业融合度薄弱,游憩项目同质化明显,特色体验不足,制约了城市森林游憩的稳定健康发展。
因此,城市森林游憩发展不应单纯体现于观光旅游,应更突出自然森林体验与良好休闲游玩于一体的游憩效果,注重森林生态系统特有的自然野趣特点,开发满足现代都市人需求、具有林水野趣、参与性强、体验感丰富的项目,突出森林康养特点,提高游憩质量。当然,发展城市森林游憩是一项前期投入大、涉及面广的民生工程,需要制定相关的配套扶持政策,建立完备的森林游憩综合管理协调机制,逐步形成舒适便捷的森林游憩体系。
[1]NYAUPANE G P,GRAEFE A R,BURNS R C.Understanding equity in the recreation user fee context[J].Leisure Sciences,2007,29(5):425-442
[2]PETERS K.Being together in urban parks:connecting public space,leisure,and diversity[J].Leisure Science,2010,32(5):418-433.
[3]姜洪庆,刘帅,熊安昕,等.休闲时代下岭南城市游憩空间设计策略[J].规划师,2015,31(8):32-37.
[4]吴泽民,吴澜.城市森林与城市森林游憩[J].中国城市林业,2006,4(6):34-36.
[5]肖亮,张立明,王剑.城市森林游憩者行为偏好研究:以武汉市马鞍山森林公园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7(4):443-447.
[6]曾瑶,齐童.北京市郊野公园游憩设施及游憩者行为偏好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3(1):6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