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 “导航城市景观理论”的城市更新策略研究∗
——以德国德绍市为例
2018-03-05金云峰项淑萍方凌波
金云峰 项淑萍 方凌波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 上海 200092
随着城市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空间资源日趋紧张,公共利益难以保障等众多问题与矛盾的激化,城市更新日益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的关键问题,通过更新以达到集约利用存量土地,提升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激发城市活力的目的。在该背景下,作为存量的闲置、废弃、低效利用的土地可作为创造绿色开放空间的资源,成为城市新景观。
城市景观因其处于复杂的环境中,因此在规划和设计上存在着特殊的挑战,例如需要面对不可预知的规划过程、项目的长期性以及多方面的利益群体。如何在复杂的城市景观规划与设计过程中作好定位并制定实施方案是设计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1 “导航城市景观”理论
在高风险的新技术时代,“可逆性原则”可以作为一种策略运用于复杂的长期景观项目实践[1]。在该原则下,项目的实施由一系列的具有探索性和临时性的阶段性步骤组成,通过不断吸取经验、调整来一步步推动实践,在此过程中,被证明为不合适的设计方法或技术则可以推倒重来。这种试验性的设计策略帮助设计者去尝试以及寻找多种可能性。
在当前的许多长期项目特别是大规模项目中,开放式的发展策略成为开发与干预的基础。在该过程中,以单项的阶段性措施或实验来观察、证明、评估其开发成效。大型的景观设计项目通常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为空间活动,这一层面往往是对所有空间的整体思考,发现问题以及提出想法。第二为个体的阶段性进展,以具体实践推动项目的进行。第三层面为策略性沟通,位于前两者之间,从场地的实施理念角度重新叙述空间的故事[2]。而开放式发展策略的本质正是从阶段性进展到长期发展策略之间的不断反馈与调整。
德国包豪斯大学的Langer教授将这种反馈性的工作方式比作如同在充满暗礁的深海中导航不知开往何方的船只,旅程是不明确的,终点是未知的,在这段还未确定的路线中,需要根据现有的情况不停地去调整,去修正路线。她将 “导航”比喻到城市景观的规划与设计,既 “导航城市景观”理论。借助 “导航”一词来描述设计,主要强调动态的前进过程而非 “终极目标式”的规划设计理念。该理论强调了在不断变化的条件下,以环境、过程、对话为导向来定位,不断调整,逐步发展的过程。设计师需要在该过程中不断地重新评估其在 “航线”上所处的位置,以应对其当下所处的环境、可用的资源以及不同群体的利益[3]。
2 德国东部城市更新计划
1999年,联邦政府针对城市内部差异性日益加剧的现象,与16个州联手启动了一项计划——“社会整合的城市”(Die Soziale Stadt)。这项计划旨在为城市复兴政策引入一种创新方法,通过集中资源 (在就业、经济、生态、社会事务、青少年、文化和城市发展等领域的政策),鼓励所有机构和利益相关群体开展合作,并动员邻里中的居民共同参与。同时,还有另外一对新的孪生计划作为补充—— “东部城市更新” (Umbau Ost)和 “西部城市更新”(Umbau West)计划。为期8年的 “东部城市更新”计划始于2002年,旨在推进东德可持续的城市发展和平稳的住房市场,针对经济和人口下降所引发的地方住房市场的诸多问题[4-6]。
作为对于萎缩城市更新改造模式的进一步探索,联邦政府于2010年在萨克森—安哈尔特州举办以城市改造为主题的国际建筑展 (Internationale Bausausstellung STADTUMBAU Sachsen-Anhalt 2010)。其针对州内的19个城市 (包括德绍),从多重维度上实现对当地城市综合改造模式的探索,促进经济发展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3 德绍景观更新项目
在德国东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德绍城市景观带项目 (Landschaftszug Dessau)作为IBA2010德绍城市更新项目的一部分,与包豪斯大学合作,在 “导航城市理论”指导下,阐述了开放性城市发展概念如何指导长期项目的实施,同时为未来城市发展建立了一种新模式。实践在基于场地特征的三大主题下,构建以环境、过程、对话为导向的设计框架,丰富了理论的实践意义。
该项目重点关注特定城市区域的更新以及特定区域间的景观带建设。在该项目中,拆除和翻建被作为减少住宅空置现象的核心策略提出,从而降低建筑密度,优化现有的空间结构和环境设施,提高周边住宅建筑的区位价值。其不仅重新定义了现有城市空间的使用概念,同时也塑造出新的城市形象与景观内涵。
3.1 指导工具——3大主题
该项目的主要挑战就是城市演变过程中的不可预测性、项目的长期性 (预计2030完成)、众多的参与者和有限的资金来源。因此,以过程为导向的发展策略能调整和引导改造过程,以应对其存在的不确定性。该策略的主要目标就是为阶段性的发展建立一个框架,其主要包括3个主题:“维护性设计”、 “生态性设计”和 “将沃利茨园林王国引入城市”[3]。
3.1.1 维护性设计
德绍城市景观带在不同程度上作为管理与更新实践的产物,同时它也在不同利益群体的合作中逐渐发展。小尺度层面上的集中维护管理由市民主导,主要以居住区周边景观、基础设施沿线景观以及城市核心区周边景观为主,基本代表了新景观所需要集中维护的区域。相反,那些相对较大尺度的开放空间主要以生态过程为主导。市民们有权在景观带内划定一块土地进行自我维护与管理。 《维护指导计划》 (Asthetisches Pflegewerk Landschaftszug)作为该场地特定的指导手册,通过低成本、针对性的维护创造城市的新景观[3]。
3.1.2 生态性设计
自然条件和生态过程在项目中起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其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土壤以及特殊植被等。设计应结合场地的自然条件,通过选择恰当的植被以适应不同的场地。
3.1.3 “将沃利茨园林王国引入城市”
“将沃利茨园林王国引入城市”概念由IBA提出。沃利茨园林王国作为欧洲大陆的第一个英式自然风景园,将18世纪的园林设计与建筑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被称为德国最高贵的园林。该概念旨在利用城市周边良好的人文景观,将城市内景观与更大尺度上的区域景观相呼应。在该概念的指导下,设计首先将沃利茨园林的空间要素进行阐述与转译,将其作为城市景观带的设计语汇。包含道路、视线、定位点等的城市景观设计,与较小的人为干预和原有场地的残余痕迹,共同构成了新的城市景观空间 (图1)[3]。
图1 将沃利茨园林要素应用到城市景观带 (图片来源:设计图纸改绘)
发展概念并非代表未来城市的意向,而是作为一种指导工具,在无法预测的条件下,辅助以及为城市景观设计过程导航。其只有在设计过程与其他因素相互作用时才能得到更好的理解与改进。
3.2 设计原则——3大设计导向
引导性的设计策略需要以环境、过程、对话为导向的设计原则。
3.2.1 以环境为导向
以环境为导向的设计通常将现状作为出发点以寻找新的可能性[7]。设计者必须对现状条件形成新的观点,从而去挖掘新的可能性。同时,仅仅去寻找新的场地形象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动态的城市现状概念下理解场地现状,从而使可能性逐步实现。
在德绍项目中,城市景观带的设计语汇是通过阅读与转译空间要素而得到。 “将沃利茨园林王国引入城市”作为启发性的概念,并非仅仅是对历史景观的复制粘贴。在发展过程中,景观要素在萎缩城市特定的背景及需求下针对不同的场地被重新阅读、理解与阐释。
对场地的理解过程包括从旧到新的过渡与转换。凯利·香农认为通过景观的现有逻辑逐步启发与进行的过程是一种 “叙述性的景观都市主义”[8]。对场地的阅读——将城市景观的相互关系与进程图示化,检验现有的结构和了解当地利益相关者网络——是为了更好地进行重新规划与设计。
3.2.2 以过程为导向
以过程为导向的设计包括在过程中以设计方式塑造景观,同时和开放性设计策略一样需要适应过程中的不可预测性。景观的动态性特征要求景观师充分考虑生态过程与社会过程的相互影响与作用,结合两者以形成全面的方法论。因此,设计不再是简单地将所有设计要素在固定的场景里分配组合,而必须在城市景观的范畴下巧妙处理现存的各种关系,使它们在相互影响中产生成效。由于过程在长期项目中的重要性,德绍景观带项目更关注其管理与实施过程而非固定的最后目标。
3.2.3 以面向对话为导向
设计者在该项目中只是作为过程的参与者而非主导力量。城市公民、政治家、房地产公司、景观设计师、工程师和农民等群体作为一个联盟在景观再生中共同发挥着作用。德绍项目发展概念中阐述了不同的参与者和他们所对应的角色,以及相互影响作用下未来空间的图景设想。其作为讨论与交流的基础以更好地合作开发场地。以面向对话为导向的设计是一个组织交流的过程,以交流来促进谈判。“多层次的交流过程”是城市景观发展的实质性条件。设计者的角色是在不断改变的,他们越来越多的是以调节者的身份来协调不同群体间的利益,或是作为新闻记者来发现以及报道问题,或者作为一个社会工作者。在德绍城市景观带设计中,其焦点转向发展过程和设计工具 (设计语汇、维护手册、草地的混合种植等),在目前城市更新这一背景下,使居民、行政机构、不同的设计师和规划师以及其他参与者共同参与城市景观的营造。当然在实施过程中,设计者需要关注设计的空间品质。
4 结论
德绍城市景观带项目阐述了导航城市理论的实践,在基于场地特征的大主题背景下,构建以环境、过程、对话为导向的设计框架。固定的空间设计方案并不适合包含多层关系的场地。设计通常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创造针对性策略,其在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得以检验是否适应于该环境。在这个反馈过程中,设计过程的每一阶段,每一个单项项目都必须与当前空间中的各种关系群相结合。这种设计策略意味着并不存在最终的固定的设计方案。
通过这种发展策略,德绍试图建立了一种开放的适应性的设计框架以适应该区域萎缩过程的不可预测性。其设计原则来自于区域的历史、空间特征、社会结构和景观的生态环境。未来设计过程中的任何一个步骤都必须在大空间以及首要设计原则下重新评估其所处环境并进行再定位。这种在长期规划概念和场地实施之间的持续反馈成为德绍景观带设计过程的一部分,它有助于一步步提炼与完善大规模和长期的概念,同时在该框架下针对性地进行场地开发。
在我国城市的发展中,收缩城市还为增长主流所忽视。根据北京城市实验室统计与预测,我国局部存在收缩城市,其多为产业转型地区(城市增长,人口减少)和降级地区 (经济下滑导致人口流失) (图2),对于收缩型城市的规划应对缺乏经验与指导。德绍景观带项目为该类型城市的发展提供借鉴,即转变长期以来形成的 “终极目标式”的规划观念,通过导航城市景观理论的指导,进行过程性、阶段性的设计与反馈,并加强科学化、民主化公众参与机制的建设,从而完善地区绿色基础设施,营造区域空间活力。该理论为我国城市更新提供了探索性的规划新思路。
图2 中国收缩城市统计与预测
[1]NOWOTNY H,TESTA G.Die gläsernen Gene.Die Erfindung des Individuums im molekularen Zeitalter[M].Frankfurt,M.:Suhrkamp,2012.
[2]SEGGERN H.In Touch: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 Europe[M].Basel:Blauwdruck,2012.
[3]LANGNER S.Navigating urban landscapes—adaptive and specific design approach for the‘Landschaftszug’ in Dessau[J].Journal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2014(2):16-27.
[4]克劳兹R K,刘佳燕.德国城市:未来将会不同[J].国际城市规划,2007(3):5-15.
[5]董楠楠.浅析德国经济萎缩地区的城市更新[J].国际城市规划,2009(1):103-106.
[6]FELINKS B,RUDOLPH M,LANGNER S.Neue Wiesenlandschaften.Etablierung von Blumenwiesen überAnsaaten im Landschaftszug von Dessau-Roßlau[J].Stadt und Grün,2011(3):50-57.
[7]BORMANN O,KOCH M,SCHMEING A,et al.Zwischen Stadt Entwerfen[M].Wuppertal:Müller + Bussmann.,2005.
[8]SHANNON K,MANAWADU S.Indigenous Landscape Urbanism:Sri Lanka's Reservoir and Tank System[J].Journal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2007(2):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