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俊岭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经验
2018-01-24刘宏先艾香英通信作者左俊岭
刘宏先,谢 蓝,艾香英,通信作者:左俊岭
(1.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405;2.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广东 广州 510062)
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在全球尤其在中国为常见病、多发病。本病起于常人感染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后,机体未能及时、完全清除病毒,导致病毒持续存在,引起肝脏的慢性免疫性损害。目前CHB治疗主要通过抗病毒、调节免疫、改善肝功能及抗肝纤维化等达到延缓疾病发展和演变的目的[1-2],但只能减少部分并发症的发生及延缓发生,不能从根本上扭转疾病结局,且复发率高、费用昂贵、不良反应、耐药性等问题较突出[3],因此探索防治CHB新途径、新方法尤为重要。左俊岭系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中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师从全国名老中医许鑫梅教授。从事临床、科研、教学工作30余年,治学严谨,造诣深厚,运用中西医结合理论,在肝病治疗的临床实践中谨遵辨证论治,审证求因,开拓创新。笔者有幸随师临诊,收获颇丰,现将左俊岭教授经验报道如下,以飨同道。
1 明辨证因:肝肾亏虚为本,肝脾湿火为标
中医对CHB无明确的病名记载,依据其临床证候辨证,将其归属于“胁痛”“黄疸”“疫毒”“湿温”“郁证”等范畴。左俊岭教授依据中医理论及多年临床经验认为,CHB是源于患者先天肝肾精气不足,再合后天饮食不节,劳逸失调,损伤后天之本脾胃,导致正气不足,湿热疫毒侵袭,毒邪内伏,热郁化火,发为肝病。本病病位在肝、肾、脾,病性属本虚标实,肝肾亏虚为本,肝脾湿热为标。故湿热疫毒侵袭是CHB发生的始动因素,正气不足是其发生发展的内在基础,而气滞血瘀是其病理产物,正虚邪伏不解使病情进入慢性化。西医认为HBV是CHB的特异性病原体,具有致病性、传染性、嗜肝性及潜伏性等特征。左俊岭教授指出HBV是一种疫疠邪气,并明确其为具有传染性的湿热疫毒,特指为一种“嗜肝性湿热疫毒”。感染HBV后能否发展为CHB,与机体的免疫功能密切相关。中医基础理论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此CHB的发病,HBV感染仅是外因,而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即人体“正气”的强弱才是关键的内因[4]。左俊岭教授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注重辨证论治,逐步甄选出有效方药,最终拟出经验方扶正解毒汤。
2 审因论治:扶正益肝肾,祛邪化浊毒
扶正解毒汤基本组成:生黄芪、女贞子、远志、土茯苓、灵芝、丹参、鸡血藤、甘草片、垂盆草、布渣叶、茵陈、半枝莲、五味子、浮小麦、酸枣仁等。薛生白云:“先有内伤,再感客邪。”喻嘉言云:“以为湿热,恣胆利之,真阳无水维附,顷刻脱离而死矣。”湿热疫毒侵袭人体,若过用苦寒清利之品祛邪,则易损伤人体本已不足之正气,不利于疾病康复;若专用扶正之品,则敛邪入里,湿热瘀结,病程缠绵难愈,甚至加重病情,耽误治疗。左俊岭教授认为CHB治疗上应治实勿忘其虚,补虚勿忘其实,在扶正祛邪基本思想指导下,辨证选用扶正解毒汤补肾益肝健脾,清热祛湿解毒。方中重用黄芪、女贞子益气扶正,补益肝肾,为君药。女贞子归肝、肾经,《本草备要》言其“益肝肾,安五脏,强腰膝……除百病”,可引诸药入肝、肾经,达补益肝肾、祛湿解毒之功,同时又可避免利湿伤阴,具有一药三用之妙。灵芝、鸡血藤、丹参为臣药,不仅可辅助君药益气扶正之力,同时可活血化瘀消肿,祛除瘀滞于体内的疫毒之邪。君臣相配,亦为补气药与活血药相伍,体现“气能生血”“气行则血行”之意。茵陈、垂盆草清利肝胆湿热,配合岭南道地药材土茯苓、布渣叶、半枝莲,共奏清热泻火利湿、散瘀解毒化浊之功,为佐药。远志养心安神、交通心肾,酸枣仁补益肝气、助生阴气,体现木火相生、心肝互用。五味子滋肾安神,浮小麦益气除热,两药收敛固涩精微,增强君臣扶正之功,亦为佐药。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为使药。本方组方严谨,既助肝肾之阴升,又促心肺之阳降,并注重顾护脾胃之枢纽,使全身气机升降出入有序,五脏气机和谐,达到扶正祛邪之效。
3 理贯中西:益肝肾调免疫,护肝抗纤防恶变
左俊岭教授认为CHB患者由于各种因素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在接触HBV后,无法依靠自身免疫及时、有效、完全地清除侵入体内的HBV,造成病毒对肝脏的持续损害,引起肝脏微循环障碍,从而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而肝脏同时也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持续存在的HBV进一步降低人体免疫功能,故治疗上不仅需要扶助正气,亦需要祛除邪气,改善肝脏微循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发挥效力持久的抗病毒作用。左俊岭教授经过多年临床实践发现,扶正解毒汤的组成药物具有调节机体免疫、促进抗体生成、抑制病毒复制、减少肝细胞损伤、改善微循环、抑制肝纤维化等作用。方中君药黄芪富含黄芪多糖等活性成分,不仅可提高患者非特异性免疫,亦可提高特异性免疫功能,促进干扰素的生成,清除HBV,另外黄芪具有抗肿瘤的作用,可防止或延缓CHB向肝癌进展[5-7]。女贞子具有保肝、调节免疫、抗纤维化及抗肿瘤等作用,有效成分主要为齐墩果酸、红景天苷、熊果酸,其中齐墩果酸可降低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及各种炎症因子水平,减少肝脏炎症反应及肝纤维化的形成。另外齐墩果酸和女贞子多糖与黄芪多糖共同作用,可提高患者免疫功能[8-9]。臣药灵芝主要活性成分为灵芝多糖、三萜类化合物、核苷类等,具有提高免疫功能、抗肿瘤、抗氧化、护肝及改善循环等作用[10-11]。以上3药既可补肾益肝,巩固先天之本,亦能益气健脾,调节后天之本,兼顾先后天之源,扶助正气,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同时配伍清热泻火利湿、散瘀解毒化浊的祛邪之品,攻补兼施,协同发挥持续的抗病毒功效。
4 典型案例
患者,男,31岁,2016年3月18日就诊。主诉:反复右胁部胀闷不适7年余,加重伴隐痛1个月。患者7年前体检发现乙型肝炎(HBeAg阳性),自诉经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HBeAg转阴,后自行停药。1个月前患者自觉全身倦怠乏力,口干口苦,右胁部隐隐作痛,腹部胀满,进食及运动后加重,纳眠较前差,小便黄,大便可。患者平素劳累,饮食及睡眠不规律。查体:神志清,精神疲倦,双目及全身皮肤黏膜轻度黄染,腹部平软,肝脾未触及,剑突下轻压痛,肝区叩击痛,余查体未见明显异常。舌质红,舌体胖嫩,边有齿痕,苔黄厚腻,脉弦滑。肝功能十三项:ALT 122 U/L,AST 65 U/L,谷氨酰转移酶(GGT) 87 U/L,总胆红素(TBIL) 22.5 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 6.4 μmol/L,间接胆红素(IBIL) 16.1 μmol/L;乙肝两对半定量:HBs 6 065.43 IU/mL,anti-HBs 1.32 IU/mL,HBeAg 1.308 S/CO,anti-HBe 0.02 S/CO,anti-HBc 11.76 S/CO;乙肝病毒DNA定量:1.16×106IU/mL;肝脏彩超未见明显异常。西医诊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活动期。中医诊断:肝病。辨证:肝肾亏虚,肝脾湿火。治则:扶正益肝肾,祛邪化浊毒。予以:扶正解毒汤加减。原方加入地耳草10 g,金钱草20 g,14剂。每日1剂,水煎至200 mL,早晚分服。另嘱患者调节饮食、生活习惯。
2016年4月1日二诊,服药后自觉全身疲乏感、纳眠差、小便黄等情况明显改善,无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不适,舌质红,舌体胖嫩,边有齿痕,苔黄厚,脉弦滑。处方:上方去金钱草,加半枝莲15 g,28剂,煎服法同前。
2016年4月29日三诊,服上方后自觉无明显不适,舌红苔黄,脉弦滑。守上方。后患者每1~2个月复诊1次,巩固服药至半年。
2016年9月复诊,患者无明显胁痛、全身疲倦、口干口苦等不适,纳眠可,二便调。复查肝功能十三项:ALT 60 U/L,AST 30 U/L,GGT 56 U/L,TBIL 15.3 μmol/L,DBIL 4.5 μmol/L,IBIL 10.8 μmol/L;乙肝两对半定量:HBsAg 2 067.61 IU/mL,anti-HBs 2.45 mIU/mL,HBeAg 0.566 S/CO,anti-HBe 0.02 S/CO,anti-HBc 10.92 S/CO;乙肝病毒DNA定量:3.91×103IU/mL。续守上方治疗,每3个月定期复查肝功能及病毒载量。
按语:患者罹病日久,本次感邪后,症状较前加重。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岭南地区气候潮湿,易受湿热之邪困扰,阻遏中焦,影响脾胃运化功能,则见纳差;脾脏不能升清,肺脏宣发散布精气失调,机体失养,加之湿邪重浊,则见疲倦;热渐化火,扰乱心神,故眠差;湿热阻遏,气机升降失调,肝气郁结,则见胁胀、脉弦;湿热之邪困阻下焦,则见小便色黄。四诊合参,辨证为肝肾亏虚、肝脾湿火。病位在肝、脾、肾,病性本虚标实。治疗以扶正解毒汤为主方,并临证加减用药。坚持服用半年后,不仅临床症状改善明显,其血清学、病毒学指标亦明显下降。究其根本可认为患者近期感受湿热之邪导致免疫功能下降,引发HBV大量复制,损伤肝脏,从而出现上述表现。
5 结语
结合近年来中药治疗CHB相关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方面的文献,均显示中医药在抗病毒、改善症状方面有着明显的疗效[12-13]。但是由于缺少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导致其疗效的循证医学证据欠缺,不能得到较好的推广。近年来,中药协定膏方在治疗慢性病方面发挥着易保存、易服用及良好依从性等优势,为下一步大样本临床试验提供了可能性。
[1]LIAW Y F,KAO J H,PIRATVISUTH T,et al.Asian-Pacific consensus statement on the manage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B:A 2012 update [J].Hepatology international,2012,6(3):531-561.
[2]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J/CD].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2015,7(3):1-18.
[3]陈成伟,陈从新,陈士俊,等.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耐药及其管理[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3,33(1):82-91.
[4]袁忠.金洪元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
[5]王萍,朱方石.基于文献回顾的慢性乙型肝炎中医治法分类研究[J].江苏中医药, 2011, 43(11):76-77.
[6]吕东勇,刘嘉辉,杨晓军,等.抑制乙肝病毒方药的文献分析[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2(5):960-963.
[7]赵镕,高永翔.黄芪多糖的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2012,4(5):4-6.
[8]李阳,孙文基.女贞子的药理作用研究[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29(5):58-60.
[9]田丽婷,马龙,堵年生.齐墩果酸的药理作用研究概况[J].中国中药杂志,2002,27(12):884-901.
[10]周晓,王成忠,李双,等.灵芝中三萜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J].齐鲁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8(4): 47-50.
[11]王君巧,聂少平,余强,等.黑灵芝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的免疫调节和抗氧化作用[J].食品科学,2012,33(23):274-277.
[12]凌春萍,毛德文,陈月桥,等.补肾养肝祛邪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肾阴虚证临床研究[J].山东中医杂志,2016,35(12):1035-1038.
[13]熊文婧.国家医保药物目录中成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网状Meta分析[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