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齐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理论浅析

2018-01-24马兴莎

中国民间疗法 2018年2期
关键词:刺法膀胱经经筋

殷 宝,马兴莎,张 亚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0075)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好发于30~60岁人群。由于现代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缺乏锻炼及长期久坐等,发病人数日趋增多,其发病率占腰腿痛患者的25%~40%[1]。临床主要表现为腰部疼痛甚至下肢的放射性疼痛、活动受限、脊柱侧弯、间歇性跛行、病变局部皮肤温度下降等。目前非手术治疗仍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首选方案,在临床上用针灸治疗本病的方法很多,特别是齐刺法。笔者认为齐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优于普通针法,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1 主要原因

1.1 从经络上 本病与督脉、督络、膀胱经、足少阳经及其经别、经筋的关系密切,因为督脉循行腰背正中,其络左右别走太阳,疼痛放射部位常表现在足太阳或足少阳经循行路线上。督脉总督诸阳,调节阳经经气,有宣导阳气、补肾中真阳之效。又因“腰为肾之府”,故针刺督脉可疏通腰部局部经络气血,从而达到“通则不痛”的功效。足太阳膀胱经“挟脊抵腰中,入循膂”“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其病候“是动则病……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又“主筋所生病”。《素问·厥论篇》载有足少阳胆经“机关不利,不利者,腰不可以行”。本病又属“经筋病”范畴,故针刺以上经脉可通经止痛,舒筋活络。

1.2 从穴位上 本病临床取穴主要在椎间盘突出所在的腰椎棘突下,取督脉上的下极俞、腰阳关、十七椎。在与督脉相对应旁开1.5寸的足太阳膀胱经上取气海俞(双侧)、大肠俞(双侧)、关元俞(双侧)。配穴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理论,取足太阳膀胱经的殷门、委中、承山、金门及足少阳胆经的环跳、阳陵泉、外丘等穴。

下极俞、腰阳关、大肠俞、关元俞等穴均属局部选穴,根据“经脉所在,主治所在”的主治规律,可疏导局部经筋络脉之气血。膀胱之脉,夹脊抵腰络肾,循经远取委中等穴,可通调足太阳经气,即“腰背委中求”之意。阳经郄穴主治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内脏的急性病、疼痛等,因此根据所病经脉取足少阳经郄穴外丘、足太阳经郄穴金门,两者合用有加强通经止痛的作用。从解剖位置来看,上述督脉上的主穴浅层分布腰神经后支的内侧支,深层分布腰神经后支的分支;膀胱经上的主穴浅层分布腰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分布腰神经后支的肌支。关元俞传入神经元的节段为S2~S5脊神经节。故针刺以上腧穴可以起到消除神经根水肿,加快炎症吸收之功效。

1.3 从刺法及刺激量上 齐刺法是“十二节刺”之一,始论述于《灵枢》。《灵枢·官针》记载“凡刺有十二节,以应十二经……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可见齐刺法是治疗“痹气小深者”的针刺方法之一,尤其适合治疗具有病灶局限性、病邪较深特点的痹证。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矛盾位于“小而深”的突出髓核与神经根之间的水肿、炎症、缺血、粘连等。齐刺法是在病灶区并刺3针,即以1针直刺病灶正中,2针刺其旁,3针针尖均指向病灶。多针刺法不仅针刺到膀胱经的腧穴,同时也针刺到督脉上的穴位,从而加强了病变局部的针刺范围和针刺刺激量,使针刺的感应直达病所,有效激发经气,振奋阳气,起到除痹止痛、活血通络、舒筋通经之功,从而达到“通则不痛”之效,亦可起到松解、减压、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解除痉挛、消散水肿、加快炎症物质吸收之功效,从而使腰腿疼痛得到有效的缓解,且临床疗效显著。

1.4 从现代研究上 现代神经解剖证实[2],督脉及膀胱经上分布于腰部的穴位附近均有腰神经及脊神经后支分布,其深层有交感神经干、交感神经椎旁节及其与脊神经相联系的灰、白交通支分布。齐刺针法可强刺激以上结构及其周围组织,一方面可能使神经中的痛觉纤维传导阻滞,提高机体痛阈值,增强机体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另一方面刺激这些腧穴引起针感传导反应,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作用,可影响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化学介质,启动中枢下行抑制,激发机体产生内源性吗啡样物质(强啡肽、脑啡肽及内啡肽),改善局部组织的血液微循环及淋巴代谢,排出致痛物质,从而达到止痛目的[3]。

2 讨论

古代中医并没有直接提出腰椎间盘突出症这一病名,但从其发病及临床表现方面,将其归于“腰痛”“腰腿痛病”“痹证”等范畴。《素问·刺腰痛篇》有“衡络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俯仰,仰则恐仆,得之举重伤腰”的记载。《素问·痹论篇》曰:“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气也。痹,闭也,血气凝留不行也。”由此可见,古代中医已经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名、病因病机有了较深的认识。《灵枢·经筋》曰:“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指……其病:小指(趾)支,跟肿痛,腘挛……足少阳之筋,起于小指(趾)次指(趾)……其病:小指(趾)次指(趾)支转筋,引膝外转筋,膝不可屈伸,腘筋急,前引髀,后引尻。”以上描述说明足太阳、足少阳经筋经气不利,血运不畅,气血阻滞,可产生腰腿疼痛,其症状表现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症状特点一样,因此也可将腰椎间盘突出症归于经筋病的范畴。中医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主要是因元阳不足、气血亏虚导致筋骨失养而“不荣则痛”;或外伤致瘀血内阻于筋骨,气血运行失调;或因外感风寒湿邪,邪阻经络,致使机体阴阳失衡导致“不通则痛”。《医宗必读》曰:“有寒湿,有风热,有闪挫,有瘀血,有滞气,有痰积,皆标也,肾虚其本也。”闪挫撞击,积劳陈伤;或劳力汗出之后,衣着湿冷,当风受寒;或久卧湿地,冒雨涉水,风、寒、湿之邪客于经络,经脉困阻、气血运行不畅是疼痛发生的主要病机。

西医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是由年龄、性别、身高、吸烟、妊娠、缺乏锻炼及职业等因素所致的腰椎退行性病变,是椎间盘变性、纤维环松弛膨出或破裂,髓核向不同方向突出,从而压迫周围组织,使局部神经根发生无菌性炎症、水肿,引起一系列的自身免疫症状,机体内分泌、激素异常及椎间盘本身蛋白多糖、胶原蛋白等代谢障碍等[4]。腰椎间盘突出症初期对脊神经的压迫是可代偿的,当机械刺激到一定阶段时产生一系列化学致痛物质,使突出的椎间盘周围神经根及组织产生炎症性水肿、充血、粘连时,疼痛才会发生[5]。因此,本病的治疗关键在于消除局部的炎性水肿,从而达到止痛的效果。

综上所述,运用齐刺法可有效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症状,但对齐刺法的针刺位置、针刺角度及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作用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这对于临床充分运用传统针刺手法,提高针刺疗效是很有帮助的。

[1]梁克玉.颈椎病及腰腿痛[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00-127.

[2]彭本旭.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论反思[J].中国中医骨伤科,1996,4(1):46.

[3]郭义,方剑乔.实验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8.

[4]张丽蓉,陈卫卫.齐刺温针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70例[J].陕西中医,2011,32(10):1385-1386.

[5]张慰民.夹脊穴定位的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1987,6(4):23.

猜你喜欢

刺法膀胱经经筋
足三阳经筋与膝关节痛
“四冲穴”阴中隐阳刺法联合止痫汤治疗癫痫的疗效分析
刺络放血单独应用及联合膀胱经埋线法在跟痛症的治疗效果对比研究
火针经筋点刺配合针刺治疗Megie综合征验案1则
背部刮痧治疗皮肤瘙痒验案一则
经筋理论在临床治疗膝骨关节炎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蜂针丛集刺法探讨
下午动一动,疏通膀胱经
从《随息居重订霍乱论》探析王孟英治疗霍乱之中医外治法
调任通督针法联合膀胱经拔罐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症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