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退休人群社会适应的研究进展
2018-01-24王春燕汪惠才刘晓黎陈文俊何国平
王春燕 汪惠才 刘晓黎 陈文俊 何国平
(中南大学湘雅护理学院,河南 长沙 410013)
退休是职业生涯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期间伴随着社会角色、经济收入、人际关系和生活方式的急剧变化,容易出现适应不良进而影响退休后的生活。社会适应是个人和群体调整自己的行为使其适应所处的社会环境的过程;社会适应状态良好,意味着个体与环境处于协调、平衡的状态〔1〕。围退休期作为从工作转向退休的过渡阶段,也是社会适应障碍的突出阶段。围退休期涉及两个发展性的挑战:适应工作角色的丧失,形成满意的退休后生活方式〔2〕。关注围退休群体,帮助其顺利渡过该时期并适应退休后的生活尤为重要。在我国人口结构日趋老龄化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退休后的老年群体已日渐引起社会的关爱,但处于围退休期的群体却被忽视,相较而言,这一群体往往面临更大的心理应激和挑战。本文对国内外围退休群体的社会适应状况进行综述。
1 围退休期的概念及退休相关理论
1.1围退休期的概念 关于“围退休期”,也称退休过渡期,目前没有明确的年龄及时间界定,指的是围绕退休这一时间点的退休前和退休后的一段时间。Sjösten等〔3〕在研究退休和工作压力对头痛的影响时将退休期分为三个时期:退休前期(退休前2~7年),围退休期(退休前1年至退休后1年),退休后期(退休后2~7年)。
1.2退休相关理论 研究者建立了多种理论来解释退休对个体产生的影响,如:角色理论、连续理论、生命历程理论、撤退理论、活动理论等。其中角色理论由1957年提出,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体在社会活动中承担多个社会角色,每个角色都对自我概念和个人身份很重要,退休意味着离开工作场所和失去工作角色,个体会经历角色剥离感〔4〕。而连续理论则认为退休只是个体多个生命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他们在早期的生活中已经建立了一定的人际关系、活动方式、思想框架并具备了适应退休过渡的能力,可以成功完成围退休期的社会适应〔2〕。
2 围退休人群的社会适应状况
2.1目前围退休期社会适应的研究现状
2.1.1国外围退休期社会适应的研究现状 目前国外关于围退休期问题的研究比较多,对围退休期社会适应的研究多集中于生活满意度、心理健康状况、社会交往、影响退休适应的因素等方面〔1,5~7〕。国外许多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将退休视为消极的过渡或者危机,个体面对这一生活事件往往表现出一些消极的心绪反应和适应失调,这些不适往往是从退休之前1~5年开始,一直持续到退休后3~10年,甚至更久〔8〕。Orit〔9〕研究发现,在对退休的感知上,44.6%的研究对象认为退休意味着不确定性和危机;28.6%将退休定义为有希望改变以往的生活;26.8%当作之前生活的继续;5.4%认为是发展性的转变。因为每个研究对象反映一个或一个以上的问题,所以其研究结果的总百分比相加大于100%。从该研究可以看出退休对个体的消极影响大于其积极影响。Kim等〔6〕认为,退休之后,退休人员常常经历一个“蜜月期”,在这期间,他们脱离了工作环境的压力,有更多的时间去做他们想做的事,自我控制感增加。而持续处于退休状态的老年人因为退休后生活的单调和社会交往减少容易产生抑郁情绪〔7〕。Reitzes等〔10〕在研究退休后的适应问题时,采取多点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对个体退休后的不同时间点进行研究则发现:与退休前相比,退休后6个月有一个积极乐观态度的升高,12个月出现降低,24个月升高至退休前及以上水平。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可能退休6个月时,个体脱离了工作的压力,获得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12个月时因为意识到经济状况或社会活动的限制而沮丧;24个月时已经逐渐适应了退休后的生活。
2.1.2国内围退休期社会适应的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多关注退休后人群,对围退休期人群的研究相对较少。退休前后能否顺利完成角色转化对退休适应有重要影响,赵岳〔11〕对退休人员角色转化的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半结构式访谈的方法,研究退休前的角色规划及退休后的角色实现,发现经济状况、退休前工作岗位、社会支持、角色期待等影响退休人员的角色转化。鉴于公务员之前的社会地位相对较高,工作角色的丧失对他们影响更大,刘蔼漉〔8〕对临退休公务员的心理健康进行研究,并探讨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陈志福〔12〕也针对公务员退休初期的角色转换适应不良,对公务员退休准备教育进行了研究。崔凤华〔13〕以武汉市临退休教师为研究对象,对临退休阶段的退休焦虑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该研究在国外相关量表的基础上,成功编制出信效度较高的退休焦虑量表,并得出孤独感、距离退休的时间、一般自我效能、退休意愿对退休焦虑均具有正向预测作用。
2.2围退休人群的社会适应的影响因素
2.2.1性别 目前关于个体对退休的调适能力的性别差异存在不同意见。Kim等〔6〕认为女性对情绪情感的调适能力相对较差,因而女性对退休有更多的负性情绪,更易产生抑郁和孤独。而赵岳〔11〕认为女性主要承担家庭责任,男性主要承担社会责任,女性可以通过将注意力转移到家庭生活中而完成退休的转化,相比之下,男性退休后适应相对较难。Damman等〔2〕在研究退休适应的影响因素时发现,在失去经济收入、社会交往和社会地位上,男性和女性的差异不显著。这种研究的差别可能是文化背景差异或研究方法不同导致的,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2.2.2工作卷入度 工作卷入度体现个体对自己工作的情感投入。工作卷入度高的人在工作期间集中精力于自己的工作,很少有机会建立其他角色。研究者普遍认为工作卷入度高的人,可能比其他人更容易遭受心理问题和适应困难〔2〕。而Jessica等〔4〕对工作卷入度进行研究,发现工作卷入度对退休适应的影响并不显著。
2.2.3退休意愿 退休意愿既反映了人们对退休的态度和看法,同时又会影响退休后的生活适应。在退休过程中有更多选择的人有更高的生活满意度、更健康的心理状态和更好的退休后适应〔14〕。退休意愿对退休焦虑具有负向预测作用,即一个人的退休意愿越低,其退休焦虑越高〔13〕。自愿退休的人,对退休后生活有更多期待,有更积极的情感和更高的退休后生活满意度,而非自愿退休会导致适应困难和生活满意度下降〔15,16〕。并且与自愿退休者相比,非自愿退休者在其退休生活中经历更多的负性情感,需要更长的适应时间〔13〕。Calvo等〔14〕在研究影响退休后幸福感的因素时发现,对退休后幸福感有影响的不是退休的类型(逐步退休或突然退休),而是个体的退休意愿。
2.2.4社会支持 婚姻状态和家庭成员间关系作为主要的社会交往资源在退休的适应中有重要作用。来自配偶和其他家庭成员的情感支持可以很好地帮助个体抵抗生活事件带来的消极影响,维护他们的身心健康〔6〕。
2.2.5距离退休的时间 张向葵〔17〕发现围退休期的抑郁状况差于退休后期,其研究中50~59岁年龄组抑郁症状检出率为30.3%,明显高于年龄较高组,并且离退休人员抑郁情况随年龄增长呈好转趋势。总体来说,距离退休这一事件的时间越近,退休人员的心理状况越差。有研究表明,距退休的时间对退休焦虑具有负向预测作用,即越接近退休年龄,其退休焦虑程度越高。退休时间越久退休后生活的满意度也越高,这体现了退休生活调适具有很强的时间渐进性这一特征,而且这一渐进性在对退休有着强烈消极和排斥情绪的研究对象中体现的更明显〔11〕。
2.3围退休群体社会适应的研究工具、研究方法
2.3.1研究工具 目前对围退休期的研究仍然多采用一般人群量表,围退休期的研究工具比较少,针对围退休期社会适应的研究工具更少。Wells等〔18〕编制了退休适应量表,通过调查个体退休后各方面的感受了解个体退休后的适应情况,包含13个条目,Cronbach α=0.81。退休焦虑的社会成分评定量表(SCRAS)运用自我报告法测量退休前的研究对象对退休后社会关系改变、社会参与度减少及社会隔离等方面的消极认知与消极情感。内部一致性系数α值为0.87,Outtman分半信度为0.82。崔凤华〔13〕在研究临退休教师的退休焦虑时,在SCRAS的基础上编制了汉语版SCRAS,其信度相对较好。
2.3.2研究方法 目前大部分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多点横断面调查法尤其有助于从多个时间点了解个体的社会适应状况。Maher等〔19〕在研究退休后的活动变化、健康状况、满意度时,采用多点横断面调查法收集资料,选取的四个点分别为:退休前的基线期,三个退休后的时间点为退休后的3、6、12个月。为了准确反映个体从工作岗位到退休的整个适应过程的动态变化,采用纵向研究方法可能更有利于收集资料,目前国外已有越来越多的研究采用纵向研究的方法。研究者认为:量性研究常常错过与强烈的个体内差异和活动相关的含义,因此质性研究方法已经越来越受研究者欢迎〔20〕。Söderhamn等〔21〕在研究自护能力对顺利度过围退休期的影响时,采用了半结构式访谈的方法收集资料。赵岳〔11〕在研究退休人员的角色转化时,也采用了半结构式访谈的方法了解退休人员退休前的生活规划及退休后的适应。
2.4缓和围退休期社会适应不良的措施 国外的退休更能依据个体的意愿,目前许多西方国家采取“弹性退休”策略,即可以选择在某年龄阶段退休。然而在中国,除了少部分高级知识分子有退休返聘的机会,其他人没有选择自己何时退休的自由,所以非自愿退休可能对国内退休人群的影响比较大。在面向兰州大学教师的一项调查中,通过对退休年龄设定的态度的研究,得出了对施行“弹性退休”制度的期望〔22〕。目前“桥就业”在国外应已经越来越受围退休群体推崇,“桥就业”指人们在正式退休之后,在完全退出工作岗位之前,选择一个相对轻松的工作作为过渡,缓和突然退休引起的不适应〔23〕。作为从工作状态到完全退休状态的过渡,“桥就业”可以给个体提供退休后适应角色转变的时间〔4〕。“桥就业”可以作为非自愿退休的控制维护策略,防止退休带来的自我效能和生活满意度的改变〔15〕。而且“桥就业”既可以缓和退休后适应不良,又为社会提供更多劳动资源。国内有必要借鉴使用“弹性退休”和“桥就业”应对围退休人群的社会适应不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