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市城市空巢老人的社区融合

2018-01-24许林泽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8年23期
关键词:社区活动空巢子女

许林泽 韩 芸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00)

老年人退休后,他们活动空间的重心发生了由工作单位向社区、家庭的转移。大部分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空巢和独居老人生活在社区中,没有儿女陪伴在身边,独立的生活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了一定的不良影响。与此同时,也对他们的社区融合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目前学术界对社区融合的研究较少,对这一概念的定义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当前情况下主要存在两种有关社区融合的观点:一种认为社区融合与社会融合有密切关系〔1~3〕。另一种认为社区融合具有自身的特性,它包括人文精神、价值认同和人际互动等方面的内容〔4~6〕。社区融合的研究内容或者说研究指标各学者的定义也有差异〔7~9〕。本文从家庭力量、社区力量和社区社会组织3个指标来考察空巢老人的社区融合状况。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17年5~8月采用目的抽样法,在海淀区上地街道对60岁及以上的空巢和独居老人开展访谈。访谈对象的选取注重差异性,按照性别、年龄、学历、经济情况、空巢或独居等标准选择,使访谈对象尽量做到典型性和代表性。根据资料的饱和性原则,最终访谈了18名空巢老人,其中男8人,女10人,独居5人,夫妻同居13人。

1.2方法 采用质性研究中的二手文献资料和个案访谈收集资料。前期详细阅读了某社会组织在海淀区上地街道开展的《空巢老人日常生活状况》入户调研报告,该报告对街道内的123位老人的日常生活需求和状况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分析,材料丰富,真实可信,对了解该街道空巢老人的社区融合提供了详实的资料,为个案访谈对象的确立提供了便利和依据。个案访谈中采取半结构式和开放式相结合的方式。访谈的内容主要涉及以下方面,如:①您有没有子女?您与子女不能生活在一起的原因?②您在小区里有没有比较好的朋友?在什么情况下会找他/她帮忙?③在社区内有没有老年组织?您有没有参加社区组织?您一般参加什么样的社区组织?访谈时间一般限制在45~60 min,平均时间为50 min。

2 结 果

2.1空巢老人的家庭支持力量

2.1.1夫妻之间的支持 空巢老年人大部分与配偶居住在一起,也存在个人独居现象。由于没有子女在身边,空巢老人夫妻在日常生活照料、情绪疏导和经济支持等方面互相支持,保证家庭生活稳定和持续。

2.1.2日常生活照顾 由于没有双方工作压力,日常生活中男女双方都参与其中,依赖感加强。做饭的过程双方合作完成,买菜、洗菜、做饭各尽其能,在照顾对方的过程中也在享受着对方的照顾。

2.1.3情绪疏导 生活中的大事小情都和配偶说,抱怨、牢骚、不公经常向老伴倾诉,有时还得充当“出气筒”,高兴、快乐、趣事时不时和另一半分享。配偶成了倾诉对象和充当了情绪调节者,互相安慰和宽心。

2.1.4经济支持 空巢老人的经济支持来源包括退休金、子女补贴、养老保险和其他资金来源,其中以退休金为主。由于退休前从事的工作岗位不同,所以退休金有所差异。空巢老人的日常支出基本不分你我,共同支出。经济上互相支持、高补低。

2.1.5分工合作 由于男女自身的差异和双方身体健康程度的不同,与配偶居住的老人在日常生活事物和面对生活困难时,空巢老人会分工合作,共同应对,减少劳务负担和对身心的压力。

2.1.6独居老人 相比于与配偶居住的空巢老人,独居老人生活压力、经济负担重,情绪变化大,性格古怪。

2.1.7子女对老人的支持 大部分空巢老人都至少有1个子女,多子女的空巢老人家庭比较普遍。由于子女成家或出国,不能和老人居住在一起,子女会关注老人的身体健康情况、情绪、日常生活照料等。子女虽然没有和空巢老人居住在一起,但是会给父母一定的帮助和支持,尽到孝敬父母的义务。

2.1.8探望情况 同城居住的子女,每周探望老人1次或半个月探望老人1次;外省居住的子女,大部分1个月探望老人1次;居住在海外的子女,探望老人的时间不定,一般很长时间回来1次,有的甚至10多年都没有回来过。居住距离的远近,成为探望老人频次的一个重要因素。子女回家探望老人时,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安抚情绪,洗衣做饭,整理屋子等。

2.1.9沟通方法 电话成为主要的沟通工具,空巢老人思念子女或需要帮助时经常通过电话进行沟通,子女经常在电话中询问老人身体状况,嘱咐老人遇到困难打电话。见面仍然是一种难以替代的沟通方法,子女经常回家帮助老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做一些家务,和老人们聊聊天。也有一部分空巢老年人在子女的帮助下,开始学着使用视频进行沟通。

2.1.10空巢的原因 空巢老人表示由于生活习惯的不同,与子女分开居住。子女成家立业之后,有自己的生活和习惯,分开住对大家都好。空巢老人与子女的关系大部分较好,关系紧张的寥寥无几。还有的空巢老人表示子女长期居住在国外,是一种被迫的选择。

2.1.11对子女的期待 空巢老人希望自己的子女事业有成,同时希望子女和他们多联系,多进行沟通,特别是需要进行深度沟通(心灵沟通)。空巢老人希望子女常回家看看。

2.2空巢老人的社区支持力量

2.2.1邻里关系 大部分空巢老人的邻里关系比较融洽。邻里之间没有什么利益纠葛,总体上关系较好。平时谁家有事还可以帮助一下,特别是经常看望和帮助社区内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

2.2.2与居委会关系 居委会也是社区中空巢老人主要依赖的力量。居委会的工作人员,特别是在居委会工作多年的老同志对空巢老人家庭了解比较清楚,他们与空巢老人比较熟悉,相互认识。很多空巢老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会时常想起居委会的人员。

2.2.3烦恼倾诉 有部分空巢老人在社区里生活的时间较长,有比较要好的朋友或邻居,老人们有时会聚在一起,他们经常互相安慰,互相帮助。邻里之间的诉苦可以起到减轻身心压力的作用。

2.2.4困难处置 空巢老人遇到困难或紧急事件时,除了找自己的子女和亲戚之外,还会寻求社区内的邻居和好朋友的帮助。俗话说:远水解不了近渴。社区内的邻居,特别是居委会的人,是空巢老人应对困难和紧急突发事件的重要依靠力量。

2.2.5娱乐参与 有部分空巢老人参与社区内的娱乐活动,他们经常在一起,有的还组成兴趣爱好小组。例如,养鸟赏鸟组、舞蹈组、象棋组等等。社区内的娱乐活动不仅丰富了空巢老人的生活,而且促进了他们的身心健康。空巢老人参加社区活动的过程中,扩大了交友圈、增长了知识、快乐了身心。

2.3社会组织的支持力量

2.3.1社区组织类型 空巢老人参与的社区组织既包括正式性的社会组织也包括非正式性的社会组织,例如:公益性社会组织、志愿性社会组织、娱乐性组织、群众性组织等,这些社会组织为空巢老人提供活动平台,激发了他们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

2.3.2社区活动空间 社区内由于空间有限,缺乏老年人室内活动室,室外活动室也主要集中于社区广场或社区附近的公园。老旧小区中供空巢老人活动的室内、室外场所更加有限。有的空巢老人只能每天在社区中散散步,聊聊天。

2.3.3参加志愿服务 社区中的大部分空巢老人都参加过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服务活动,有的空巢老人参加多个志愿服务组织,其中参加3个以上不同类型志愿服务组织的空巢老人就有5人。空巢老人们喜欢参加的志愿服务主要包括“环境保护与美化服务”,“帮助孤寡、残疾人、空巢老人服务”,“社区治安、纠纷调解等社会安全服务”等服务社区、服务居民的活动。女性老年人更热衷于参加社会组织和参与社会活动。

2.3.4参加民主选举 空巢老人积极参与社区居委会组织的活动,热心宣传社区民主选举,踊跃参加基层民主选举活动。空巢老人表示都参加过上一次的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和人大代表选举活动。

2.3.5参加社区组织意愿 大部分空巢老人都表示愿意参加社区内的社区组织,希望多组织一些符合他们需要的和力所能及的活动,这样他们才愿意参加活动,参加起来才能发挥自身的余热。

2.3.6参加社区组织的原因 空巢老人表示参加社区中的社区组织可以为社区贡献一份力量。参加社区活动可以更加了解社区,也可以借此机会发展自己的人际关系,增进邻里关系。帮助社区中需要帮助的人可以使社区居民更加友善团结。参加社区环保组织,举手之劳捡起周边的垃圾,可以让社区环境变得更好。参与居委会的活动,可以及时了解政府的惠民政策,用政策帮助困难的社区居民。有的空巢老年人也表示除了传递爱心、实现自我价值外,也有打发时间的原因。

3 讨 论

空巢老人的社区融合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呈现出阶段性特征。根据不同阶段的特征可以大致分为迷茫期、探索期/发展期、成熟期、衰退期。迷茫期:退休后不久或较长一段时间内,突然从工作岗位上退休下来,身体健康但感觉衰老的较快,心理和社会落差大,经常出现“人走茶凉”的感觉,情绪低落,赋闲在家找不到生活的意义,有的甚至固步自封,不敢或不愿接受新鲜事物,社区融合程度较低。探索期/发展期:半年到一年半的时间,开始意识到自身的心理和行为变化,想改变当前的生活状态,培养和发掘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逐渐从低落的情绪中走出来,感觉身体条件有所好转,开始寻找自己志同道合的老年朋友,逐渐参与社区活动,社区融合程度提升。成熟期:身体重大疾病发生之前,基本适应老年生活,情绪稳定,重新燃起希望,乐观向上,固定的老年朋友并有扩大自己的朋友圈的意愿,积极参加社区活动和社区组织,社区融合程度高。衰退期:进入高龄阶段,身体各个器官衰落较快,外出活动困难,孤独寂寞,伴有死亡恐惧,记忆模糊易于回忆,情绪悲观,大部分时间在家里,朋友圈逐渐消失,基本不参加社区活动和社区组织,社区融合程度极低。空巢老人社区融合的四个阶段主要是依据个人的心理和行为两个层面进行划分的,各个阶段的特征明显 ,易于区分。但是由于个人的调节和适应能力具有差异性,所以并不意味着空巢老人的社区融合必然经历以上四个阶段,也不意味着空巢老人在社区融合的各个阶段持续的时间与各个阶段具有一致性。例如,有的空巢老人可能一直处于探索发展期,寻找自己的兴趣爱好,探索自己。

空巢老人千方百计将子女养育成人,让孩子穿最好的衣服,吃最好的饭菜,接受最好的教育。子女成家立业之后,离开老人,独立成家,子女与老人之间的代沟和距离越来越大,空巢老人在心理上有一种失去感、孤独感。如果子女很少回家探望父母,老人会觉得是不是自己讨人厌、是不是做错了事、是不是与子女之间有了隔阂,空巢老人有时会幻想自己被抛弃了、被遗忘了。从物理上来说,空巢老人的身体各个器官处于衰退期,身体功能大不如前,有的甚至疾病缠身、常年与病魔做斗争,他们需要锻炼身体让身体保持良好状态。从心理上来说,空巢老人的内心很脆弱、很敏感,极易受到伤害且不易修复,他们需要被关注、被爱及安慰。保持身心的愉悦是空巢老人成功面对老年生活的条件之一。夫妻关系和谐、每周至少有1次子女探望的大部分空巢老人没有患重大疾病、性格开朗、乐于助人、喜欢参与社区活动,具有积极向上的生活观念。与此相反,子女很少探望的空巢老人性格孤僻、不爱交谈、很少参加社区活动,具有较悲观的生活态度。子女应该常回家看看,多与空巢老人沟通、交流、聊天,关注老人身体和心理情况,鼓励空巢老人培养自己的爱好、多交朋友、多参与社区活动,引导刚退休的空巢老人走出迷茫期和探索期。子女常回家看看,陪伴空巢老年人度过人生的好时光。良好的家庭关系和子女的有效关注是让空巢老人保持身心愉悦的重大法宝。

由于家庭功能的弱化,空巢老人成为社区中需要重点照顾的人群之一。退休后的空巢老人的活动空间由原来的单位转变成了社区,社区已成为他们活动空间的中心。除了子女、亲戚朋友的照料外,邻里也发挥积极作用,空巢老人们经常聚在小区的中心广场等公共场所聊天、参加活动、休闲娱乐,培养了一定的感情基础,当遇到棘手难办的事情他们会征询其他空巢老人有关类似的经验和教训,还会请邻里街坊帮忙解决困难。社区应该帮助空巢老人建立互助组和交流沟通平台,为他们提供室内室外活动室。社区居委会是服务社区、管理社区、组织社区活动的重要力量,它起着沟通基层政府与社区居民的桥梁作用,同时它也起着资源整合的重要作用。作为社区居委会,要详细了解空巢老人家庭的基本情况,建立“一户一档”,做到有资料可查,对有需要帮助的空巢老人制定“专项帮扶计划”。此外,社区居委会还可以调动社区资源,为空巢老人设立社区公益岗位并发放一定量的补贴,例如社区安保员、环保使者等,一方面可以增加空巢老人的经济收入,另一方面可以动员空巢老人发挥力所能及的力量贡献社区和社会。社区居委会在掌握了空巢老人的基本情况后组织志愿者或义务服务队为有轻度心理问题的空巢老人提供情绪辅导,为行动不便的空巢老人打扫卫生、整理屋子等,努力为有需要的空巢老人送去温暖和关怀,倡导和培育互帮互助的社区邻里氛围。社区居委会要为空巢老人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涉及社区安全、社区绿化、社区卫生、社区噪音等生活的各个方面,保证空巢老人幸福生活。空巢老人为社会和社区的发展贡献了力量,他们作为社区中的一分子,有权利享受社区提供的资源和服务,共享幸福的晚年。

社区中的社会组织是空巢老人参与社区活动的重要平台。随着社会建设的推进,北京市的社区社会组织发展较快,数量增长迅速,但是能够正常化运作的社区社会组织数量、服务类型有限。社区社会组织的增长不能满足空巢老人对社区组织的需求,二者之间的矛盾制约了空巢老人参与社区组织和社区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10〕的结果显示,北京的平均人口预期寿命已超过80岁。如果一位男士60岁退休的话,那么他至少还有20年的寿命;如果换成是女士的话,按55岁正常退休计算,还有25年的寿命。有些空巢老人退休之后,身体各个器官功能有所降低,但是并不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对大部分老年人来说20多年的时间相当于人生的又一重要黄金阶段,在这一生命阶段中子女成家立业、父母去世的较多,基本上没有抚养负担。老年人参加创业,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管理企业的例子屡见不鲜。部分空巢老人希望继续参加社会活动,尽自己所能承担起社会责任和实现个人价值。国家、政府和社区应该积极了解空巢老人的需求,培育社区社会组织,调动空巢老人参与到社区活动中来,为空巢老人提供一个继续展示自己才能和贡献社会的平台。鼓励空巢老人创建社区社会组织,带动更多的空巢老人参与其中。发展社区基金会,为空巢老人项目链接资源和服务。

猜你喜欢

社区活动空巢子女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小队活动菜单”引领社区活动的“三步走”
怎样有效组织少先队员开展社区活动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关爱空巢老人
关爱空巢老人
空巢生日不孤独
浅谈群众文化活动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
她为“破烂王”子女办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