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传统民歌传承的思考

2018-01-24冯志莲

乐府新声 2018年1期
关键词:民歌传统音乐

冯志莲

当下,人们普遍把21世纪称为“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到来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对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那些依赖于农耕文明而口头传承的传统音乐文化,也打破了地域禁锢,发生了巨大变化。就民歌而言,近年来,各地政府出台了许多关于保护民歌的政策法规,专家学者对民歌的研究也不断深入,其传承措施更是层出不穷,但就民歌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前景其实并不乐观。因为当我们无法用活态传承的方式延续民歌传统的时候,民歌除了被静态保存之外,如何使其继续绵延流传,自然就成为了我们关注的重要话题。本文拟从信息时代的社会变革、经济发展、文化冲击等方面入手,以如何运用信息时代传媒技术,与传统民间音乐的新发展相结合的视角,探讨民歌传承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一、信息时代对传统音乐的影响

我们知道,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生产力发展相对落后,许多民歌种类能够在较为稳定的环境中得以生存。而近代以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许多依附于人力和手工劳动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对民歌来说,无疑是一种冲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娱乐方式的改变

在传统农耕社会中,诸多民间音乐品种均依托于固定范围内的地域文化传播。民歌的生存和发展与各地域族群的社会风俗、生活、劳动紧密相联。除了战争或灾难导致的大规模人口流动外,一个地域内的文化类型不会发生太大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带动了现代社会新一轮的人口迁徙,这些人多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作为民间音乐文化传播和受众的主流群体,生活方式的改变,使他们的娱乐方式也发生着较大的变化,听演唱会、看歌剧等多种方式,不断地取代着他们原有的单一的娱乐方式。

另一方面,新的生产劳动方式替代了旧有的手工业劳动,一些传统民歌逐渐被边缘化。如很多具有一定功能性的劳动号子及风俗仪式歌曲,失去了其原有的生存环境,甚至演变成了仅供观赏的表演活动。由此所导致的民歌消亡,也便成为在所难免的事情。

(二)传播方式的改变

几千年来,民歌多以世代承袭的口头传播方式流传至今。民歌流传中具有很大的灵活性,由于中国文化的“写意性”,歌者可以自由地在原有的音乐框架中进行加工,即使有纸质文本的记录,但也不像西方音乐那样严格遵循。

20世纪初期,唱片工业的出现,使很多优秀的民歌得以保存,但同时也对民歌固有地传播方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随着传媒技术的飞速发展,以流行歌曲为主的音乐形式在传媒技术的推动下,几乎席卷了民众生活的各个角落:从广播、电视、网络三位一体的传播方式,再到手机、电脑、MP3等各种音乐播放设备的普及,极大地丰富了现代人的生活。现在喜欢音乐的人与日俱增,可是在整体音乐人群激增的情况下,传统的民歌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

究其实质,是这些新兴的传媒技术和手段,很少被民歌传唱当地的人们加以利用。这里有几点客观原因。首先是因为民歌中表达的内容与现代生活方式差距较大,让年轻人无法产生兴趣。如传统民歌当中经常有关于过去农村生产劳动的场景,方式描写。但在农业生产现代化的今天,许多生产劳动场景已经不复存在,年轻一代面对陌生的词汇时很难建立起它与自己生活之间的情感联系。其次,传统民歌在信息传播方面也不具有流行的优势,不易被大众所接受。民歌本来就是以地方特色见长的艺术种类,过去的传播往往是口耳相传,流行于相关文化、语言区域当中。由于语言、地域文化的区别,即使有民歌能够借助其存在时代的“先进”传播手段到其流行区域之外,也很难真正被其它地方人理解与喜爱。而借助现代传媒进行传播的流行音乐,不受语言、文化区域的限制,可以在最大程度上进行传播,这是传统民歌所难以比拟的。传统民歌在流行音乐文化的冲击下,不但无法获得更大的影响力,而且往往在传统地域内原有的影响力也在逐渐降低。

二、信息时代民歌的生存空间

就现今各地民歌的生态环境来说,一般相对封闭的地域因受到外界干扰少,能够保持相对良好的民歌生态。而经济发展迅速、交通发达的地区,如城镇地区,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改变巨大,受到外来和新兴文化的影响也较多,民歌的活态传承难以为继。信息时代的民歌生存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民歌流行化。部分民歌利用现代传媒手段扩大了影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传播和发展,有的甚至从地区性的音乐逐步扩展至全国乃至世界。如上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歌坛刮起的“西北风”,出现了《信天游》《黄土高坡》《山沟沟》《我热恋的故乡》《走西口》等一大批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直抒胸臆、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远远盖过了当时的港台和欧美歌曲。

第二,民族声乐唱法的普及化。伴随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民族声乐的蓬勃发展,很多传统民歌被吸纳并重新创作、编配、演绎,如《茉莉花》《包楞调》《绣荷包》《赶牲灵》《孟姜女》《蓝花花》等一批传统民歌,这其中既有民歌原曲的呈现,又有作曲家的改编创作。相当多的传统民歌经由知名歌唱家的演绎,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第三,“原生态民歌热”。近年来,随着“原生态民歌”这一概念的出现,以现代主流媒体“央视”为主要平台出产了一系列民歌电视节目,民歌又重新引起了大众的注意,引发了一轮“原生态热”。然而,这样的热潮也催生如星光大道、西部民歌大赛、红歌会以及一系列地方电视台的选秀节目,使得一批民歌手迅速走红,从事商业演出活动。

第四,新兴网络传播平台。近些年新兴的手机互联网平台,如微信、微博,都相应出现了一批以宣传民歌为主题的公众平台,如陕北民歌、土地与歌、民歌中国等。

应该看到,现代传媒的力量对民歌的影响巨大。其中既有有利之处,也存在许多弊端,我们应该对它进行客观分析。

首先谈有利之处。其一是在当代社会,现代传媒有利于扩大民歌在城市以及民歌原生流行地域之外的受众。随着改革开放近40年来的发展,中国的面貌日益发展变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从小就生活在与传统农耕、游牧社会截然不同的环境当中。其中文化环境的明显改变就是一例。在城市文化环境下,多数人们的文化交流无法维系原有的面对面传播,空间和数量的极大化使得传播方式也需要随之变化。当大众传媒应运而生时,它所传播的音乐便成为城市的主流音乐文化,反之没有被它推广的就会沦为当下的非主流音乐文化,在主流音乐文化的冲击下逐渐成为城市音乐文化的边缘地位。就目前而言,城市的主流音乐文化明显是以流行歌曲等为主的,而非包括民歌在内的传统音乐。但这并不能说明传统音乐的价值不如流行音乐,只是前者没有能更好地利用现代传媒工具,使得自己的受众群体依然局限在过去旧有的环境当中,并在大众传媒压倒性的优势面前逐渐萎缩而已。因此善加利用以互联网,移动传媒为主要标志的当代信息化技术,可以把传统音乐通过技术手段传递到数量更多,距离更远的人群当中,使得某一门传统艺术的受众面积较之以往扩大化。民间歌手或者是剧团、乐社等等都可借助于网络音、视频,以及图像等多种媒体形式把自己的音乐技艺传播开来,让那些对这些传统艺术有兴趣,但又难以有充分的时间以及合适的机会去到当地了解、学习相关艺术的人们学习和欣赏。

其二是网络传播可以较好地保存民歌等传统艺术固有的原生态文化语境。众所周知,传统音乐常常是依附于相关的地域文化的,如果从这一其赖以生存的母体环境中剥离出来,它的文化价值以及风格特质就会发生较大的变异。目前各类艺术院校、文艺团体当中传承的传统音乐就往往会面临着以上的问题。虽然在过去几十年当中,它们作为传统音乐在城市“扎根”的重要平台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也使得许多由于社会变迁,审美取向变化而衰落的艺术体裁延续下来,但在当下时代,单纯依靠它们已经难以保证传统音乐传播、传承的百分百原汁原味。借助信息化手段,把民歌手,把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他们固有的当地文化环境,在相关艺术形式固有的表演语境里进行的表演以及传承行为记录并传播出来,而不是在音乐厅,在大剧场等艺人们感觉陌生的场所里表演,一方面可以尽量避免民间艺人由于演出环境、演出目的的变换而产生的不适应感,将对于音乐表现的影响降到最低。同时也可以减少在传播环节中多次信息转述(如文字,口头表达等)带来的影响,使得观众,学习者清楚、直接地认识到传统音乐在乡土环境中的具体面貌。

最后,信息化所具有的便利保存,低损耗也更大程度地为传统音乐在未来的发展提供原始信息、材料的积累。正如音乐学家黄翔鹏先生所说,传统音乐是一条河,它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自从人类发明了声像纪录技术以来,对于文化的保存就有了很大的保障。但那毕竟还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同时也局限于在特定的地域,特定的时间,特定的人群当中。这些局限也就导致了传统音乐传承的狭隘性。网络化、信息化时代的保存与传播,指向性不再单一,极大地拓展了传统音乐未来的发展道路,尤其是跨区域、跨文化的长时空传承与发展得到了很大的加强。如果说过去的跨文化交流受制于种种偶然性的因素,使得效果常常打很多折扣的话。随着网络技术的高度发达,非洲人想学习中国民间舞蹈也可以有原生性的样板在线,美国人想学习京剧也不必担心拜师有误。传统音乐也可以走出地域,走出国门,成为既国际化,又保留传统的艺术形式。

如果说信息化的利在于我们要善于借助它的便利的话。它的弊端也同样存在于“便利”当中。

一方面人人都可以传播、记录传统音乐的时代,带来了一种传统艺术繁荣昌盛的景象。但是它也有鱼龙混杂,难辨真伪的问题。一门艺术的传播者是否有深厚的艺术功底,纯熟的艺术风格,对于该艺术环境中的人们不难判断,对于环境之外的人就很难准确把握。这点随着文化的差异,空间的距离加大会更随之放大。

另一方面数字媒体技术的发达,便利让人们可以随心制作、编辑已有的音、视频材料,并把它们和网络上的其它内容结合在一起。这一技术带来的问题就是辨别、认识某一传统艺术展演真实性、完整性的难度大大增加。过去难以更换,可以作为凭据的背景环境可以很容易,甚至很逼真地更替,会很大程度上模糊“真实”的定义。对于后代人们来说,更难以直接理解和认识原生的艺术样式如何。

从上述经验来看,当代信息化技术对于传统民歌既有可以充分借力的地方,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甚至避免的方面。但无论如何这都提示我们,包括民歌在内的传统音乐,只有紧跟时代,反应当下的民众生活或者被当下的社会群体所理解和接受,才有继续繁荣的可能和持续发展的动力。现今形势下,在保留民歌原有面貌的基础上利用现代新兴的传媒技术、网络信息技术来传播发展民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三、信息时代民歌的传承

综上,在信息时代背景下,重新审视民歌的变异与传承问题,显然是我们今后研究的重点。

(一)静态保护——数据资源共享

利用互联网平台优势,以数据存储技术,对现有民歌资源进行数据化采录,实现静态保存,通过资源共享形式,实现其网络传播。民歌并不仅仅是简单的一种符号表象,背后更蕴涵着各民族鲜活的文化基因,潜藏着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身份。民间艺人作为传统民歌传承的核心与灵魂,具备局外人所不具有的先天性条件,如语言、润腔、习俗、宗教等优势。故静态保存还应包括对民歌人才数据库的建设,包括对各地民歌手的个人信息、图像信息、实物资料、声像资料等信息的保存。

(二)移动应用——资源动态推广

当代社会正是互联网行业迅猛发展的时代。它和各类电子科技产品的深度结合,二者的不断更新换代,让人们获取文化信息的能力与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种移动终端化的网络继电视、电脑等之后成为人们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不仅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比如使用平板电脑或手机进行网上购物等活动,同时也表现在学习领域里。如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云存储的数据资源在手机等移动网络终端上更为便利快捷地进行授课,学生也可以打破此前信息化教育依旧被束缚在机房,在电脑旁等固定化的模式,而实现时间不限,地点随机,重复多次学习的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传统教育方式的局限性,打破“学在课堂”这种学习方式的唯一性,和观念上的封闭性,将学习过程拓展到课堂空间之外,实现了建立在学习者自身喜好基础上的自由学习。使得学习不再有校内、校外之分,是学习途径和学习场域的延伸与拓展。

同时这一模式也可以更大程度地利用和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效应。就目前国内传统民歌,传统音乐的教育状态而言,高等院校已经普遍注意并重视到它的必要性,在若干地区也进行了较大程度的推广,但其中还存在许多不足。除此之外,还有一块更为重要的阵地,民歌等传统音乐的教学需求很大,教学实践与效果却和它成反比,十分薄弱,这就是中小学当中的传统音乐教学。作为传统音乐存在的文化土壤,应该是从小培养,一以贯之下来的,但以往做得并不够。其中原因较多,一方面是因为具有合格音乐素养的师资力量极度匮乏,即使音乐教师自身具有一定水平,其个人知识结构如果更为偏重某种特定音乐,如西方音乐等,对于传统音乐教育教学,也不会产生积极作用,难以胜任教学中民歌等传统音乐知识的传授。此外,由于传统音乐资源在传播过程中各种问题所导致的相对匮乏,使得城市中的学生很少有机会系统了解与接触到真正原生态的民歌,地道的传统音乐是什么样的,这也进一步使得民歌在中小学中的教育流于形式。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的学习普遍存在。试想,如果一方面充分利用优秀的民歌多媒体资源,一方面拓展教育教学模式,将优秀师资的教学成果推广普及到这些课堂中去,将会极大地扭转目前中小学传统音乐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而这其中,网络信息化平台,尤其是依托云技术等当下先进计算机技术的移动传媒,无疑起到核心的作用。

(三)活态传承——以高校民歌传承为例

通过近年来的传承与保护情况来看,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也初见成效,但从实际活态传承的效果来看,却是以高校的传承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就目前来说,高校的传承主要的几种类型:

1.“请进来,走出去”的民歌教学模式。“请进来”是请优秀的民间艺人,或非遗传承人到学校课堂授课,用地地道道的方言土语来学,掌握原生性知识与技能;“走出去”是在“请进来”的基础上,以建立校外学习基地为主,使学生融入民间乐种的生态环境中体验真正的民歌艺术。

2.发挥地域优势,建立区域音乐研究中心。将本地区民歌研究发展为一门专业,既有理论论述,又有实践体验。

目前较为成功的例子是呼伦贝尔学院音乐系,2000年3月,其聘请了宝音德力格尔进课堂,以收集、研究、整理出版呼伦贝尔地区各民族民间音乐,培养民族音乐的传承人,成立了呼伦贝尔民族音乐研究培训中心,他们建立蒙古族民歌演唱大专班,破格招收巴尔虎蒙古族牧民子女,聘请在国际上很有影响的著名蒙古族演唱家,巴尔虎民歌的代表人物,原内蒙古艺术学校副校长宝音德力格尔为常任客座教授亲自传授蒙古长调。

再如福建泉州师范学院也已经开设南音演唱传习班,因地制宜,利用地方和语言的优势进行南音的教学与传承。

基于以上的成功经验,我们沈阳音乐学院也拟建立“东北音乐教学创新实验室”。主要以东北地方音乐资源为关照对象,围绕于此进行资源开发与整合利用,将教学与研究、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使教、学、研、演达到四位一体。实验室除开设一系列风格模唱、模奏课程,以及风格模写与创作课程外,还拟每学期或每学年举办一次教学展示音乐会,对某一阶段的教学成果进行实践性汇报,并选择优秀作品或组织人才,创作具有东北特色的音乐会或音乐景观,如人声与乐器、大型满族歌舞、举办“东北音乐文化节”等,使其成为东北地域“名片”,以此与国内外进行音乐文化交流。与此同时,将演出活动中的精选作品制成音像制品向全社会发行,以扩大学院的社会影响。

3.开发民歌周边文化产品,并允许民歌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异

现今民歌文化产品开发较为成功的是同文化旅游产业相结合。如江苏“茉莉花国际民歌节”,广西南宁民歌节、印象刘三姐以及浙江省西湖印象等,这些民歌文化所催生出的音乐文化产业,一方面谋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凸显了地方的文化特色,弘扬了地方的文化艺术,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和传承了当地传统音乐文化。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在民歌市场化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文化偏离现象,并在能及范围下对其进行有效修正。通过旅游文化产业来作为民歌传播的媒介载体,利用美国旧金山大学管理学院史提勒教授提出来的SWOT分析法调查民间歌曲,确定其面对的竞争优势(Strength)、竞争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运用此分析法可以掌握民歌的可持续发展状态,为民歌文化产业化开发提供现实依据。

4.受众审美差异造成的民歌传播问题

进入信息化时代后,我国受众细分化严重,民间艺术界亦然。选择适合民歌发展的“潜在受众”为首要传播目标,可以事半功倍地达到有效传播。来自于不同文化背景中人们会有文化交流障碍,在这种障碍之下的民歌传播显得尤为艰难。不同地域的民歌需要面向非本地域的受众,这样的“跨文化传播”是民歌发展中面对的首要挑战。在推广民间艺术的过程中,所面对的绝大多数冲突来自于大众文化背景的差异。

受众对于“跨文化”民歌欣赏的态度有两种,可能喜欢,或者不喜欢。喜欢的原因可能是该音乐符合个人的审美趣味,另一原因是受众的猎奇心理。不喜欢是正常的现象,人们对于不熟悉的音乐缺乏审美理解和审美能力,自然对其不感兴趣。在音乐传播过程中尽量减少艺术作品与受众之间的文化差异,让大众的审美文化更贴近地方民歌音乐,实现有效的“跨文化”音乐传播。

除此之外,我们也要注意在民歌市场化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文化偏离现象,并在能及范围下对其进行有效修正。

如我们的实验室拟在教学基础上,利用东北民歌原始素材,强调与当代音乐技法相结合,创作具有时代性标志的民歌新作品,并配套相关唱片、作品集、推出演艺新人,以此来带动东北民歌在现阶段的影响力。

结 语

任何事物的存在及其发展都有其两面性,任何一个时代的精神文化都是良莠并存。民歌作为一种依托于农业文明的文化产物,在信息时代的生存与发展是一个纷繁复杂的问题。现阶段,一面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国文化背景所面临的巨大革新,另一面是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逐步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整体格局。因势利导,利用信息时代文化工业的优势力量为民歌谋求未来发展之路,是当下重建民族音乐文化传统的必然趋势。我们创造怎样的今天,也就在创造怎样的传统,那些经过成百上千年积淀下来的民歌文化,或焕发新生,或随时代而改变风貌,但其文化基因必将历久弥新,永存民族音乐之林。

猜你喜欢

民歌传统音乐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圣诞音乐路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音乐
穿花衣 唱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