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首届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2018-01-24崔沁宇
崔沁宇
(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和哲学社会工作系列重要将讲话,全面推进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建设,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首届学术研讨会于2017年11月4日在浙江师范大学图文信息中心会议室隆重开幕,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家协会理论委员会、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及《中国音乐学》杂志社共同主办。此次研讨会,有来自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上海音乐学院、福建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国内艺术院校和综合大学的61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历时2天,就音乐话语体系建构的宏观把握、话语体系建构与音乐哲学美学、音乐结构型态与技术理论分析、音乐理论话语体系传承与传播、音乐话语体系的历史与未来、多民族音乐话语的跨文化比较、音乐人文话语体系多视角关照这几个方面进行了专题发言。
一、音乐话语体系建构的宏观把握
中国音乐学院的赵塔里木教授指出构建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原则、依据是中国音乐文化的历史积淀,其中包括汉族音乐和少数民族共同的历史贡献。同时还要将其转化为教育资源使中国音乐文化得以传承。最后,要把理论研究、创作实践和表演实践统一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理论话语体系。
福建师范大学的王耀华教授认为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具有三维特征:传承性、开放性、创新性。就传承性,要传承和弘扬祖辈的学术精神,音乐艺术实践和学术研究方面的优秀成果和优良传统。就开放性,应加强国内外各民族、各地区音乐文化的交流,尤其要提倡“多向度”、“双向度”的国际音乐文化交流。就创新性,要明确所处时代的特点,进行“座标定位”的创新重塑。然后借用当代其他人文学科的研究方法并将其中国化,实现研究方法的创新。接着,进行观点创新,总结出创新性音乐理论。再将以上创新观点的积累归纳整理,找出它们之间的必然联系和逻辑关系,形成一个创新性理论体系。最后,要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符合中国人的话语习惯的创新性语言来表达和阐释创新性理论体系,实现话语创新。五个创新环环相扣、紧密相关,由此才能实现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创新。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项阳所长认为,建立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应深入了解中国传统乐文化,明白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同时集思广益搭好框架,在整体架构的前提下,挖掘中国传统乐文化的深层内涵,再将各自领域的理论话语进行整合,最终呈现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他强调中国音乐的发展不能再“摸着石头过河”、“边走边唱”,否则难以跟上时代步伐,难谈文化自信。
中央音乐学院的杨民康教授提出中国的民族音乐话语体系视为“多元”和“一体”的统一体,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也是中国音乐的重要的研究对象或对象范畴之一,它呈现出开放性和两翼性的特点。我们要用开放、立体、兼容的眼光和态度去看待、构建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
以上几位专家学者的发言涉及理论与实践、历史与当下、传承与发展、音乐与社会、发掘与创新、知识与价值、中国与外国、汉族与少数民族这几个方面。他们从宏观的角度对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深入的阐释,不仅对体现了他们对中国音乐理论的研究与发展的责任感,更引发了后辈学者的深思。
二、话语体系建构与音乐哲学美学
中国艺术研究院秦序研究员认为,我们仍需深入、全面地了解、学习西方学术和西方文化的优点。同时,也要更深入了解自己的文化和传统,找出并焕发出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推进中国思想文化的现代化,进而努力实现中西学术和科学在更高更新层次上的化合互动。
中央音乐学院的宋瑾教授对古琴音乐中蕴含的文人音乐美学思想进行了介绍。提出中国文人音乐具有超感性、超主体的美学特征,它有别与西方人文主义的感性-审美对象,因此古琴音乐也具有中国音乐美学话语体系建构的意义。
中国音乐学院的余峰教授指出当前构建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还是个“梦”,原因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知识体系无法在高等教育中独立存在,而要实现这个“梦”需要在全球视野下重构中国音乐教育课程体系,包括中国音乐教育文化哲学、知识课程体系、教育教学模式的建构和中国音乐教育传承理念与评估体系的研究。最后,他指出构建中国音乐教育课程体系要遵循在知识多元基础上音乐教育独立自由生成建构、“返本开新”以及坚持“纯洁性和高品质”这三个原则以提升与实现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
以上几位专家学者有的从音乐理论话语的宏观角度出发,有的从自身专业的角度出发,大多都涉及了音乐哲学美学思想。音乐美学哲学思想不仅是审美意识与标准的体现,还存在于音乐本体的方方面面,它回答了“音乐之所以存在”以及“之所以如是存在”的根本原因。
三、音乐结构型态与技术理论分析
宁波大学音乐学院的杜亚雄教授指出中西乐理在“表层结构”尤其是在音高(如乐音体系、音阶、调高、调式等)、音长(如节奏、节拍、速度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中西乐理在“深层结构”(音高方面的乐音概念、音长方面的拍值等)方面则有很大差异,而要改变目前高等音乐院校远离中华民族音乐传统的现状,首先要改变基本乐理和视唱练耳的教学,尤其要强调“腔音”和“弹性拍值”“自由拍值”“拍无定值”的散板训练。
中国音乐学院的刘勇教授认为,中西文化的关系并不是对立的,其深层基础是相同的。但技术理论又有自己的特殊性。我们应以开放的心态对待西方音乐技术理论术语,只要合用就可以吸收、使用,甚至可以发展成我们自己的话语。
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李玫研究员提出在思考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时,要从文化的外部与内部深入理解文化。了解到文化学包含着社会学和形态学的双重表述,以及文化形态学侧面的内涵是工艺学结构研究。因此,研究必须要立足到音乐结构内部的、微观的研究,形态考察是必不可少的。
以上几位专家学者主要对中国音乐理论型态与技术理论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寻找出中国音乐理论在音乐结构型态与技术理论方面与西方音乐理论的内在的、深层的联系与区别。因此,我们不仅要挖掘中国音乐理论的深层内涵,还要以继续吸收西方音乐文化的精髓,求同存异,不仅使中国音乐理论与西方音乐理论有更紧密的联系,更能提升我们自身的文化标准。
四、音乐话语体系的历史与未来
中央音乐学院的周青青教授提出建设音乐技术理论体系是构建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基础。中国传统音乐有建设技术理论体系的音乐积淀,音乐学界也有了一定的理论储备,因此我们想要构建音乐技术理论体系是十分可行的。最后她强调我们建设音乐技术理论体系要重视和把握音乐。
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林晨研究员主要以古琴乐语——“唱弦”为例对古琴音乐乐语进行详细的讲解,由此深入了解到中国传统音乐的记谱方式、传承方式与记谱法之间有相互的制约作用,文人音乐与俗乐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关系。
此外,还有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李岩教授的《乐史圭臬》;中国艺术研究院李宏锋研究员的《从三例古谱译解看同韵三宫理论的实践意义》等。回顾历史,我们不仅要继承中国音乐理论的学术精神,弘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遗产,还要推动它们向前发展,展望未来,我们完全有信心建立自己的音乐理论话语体系。
五、多民族音乐话语的跨文化比较
内蒙古艺术学院的杨玉成教授认为传统音乐中地方性知识的术语所指有很大的灵活性,如术语所指概念的多义性。这正是传统音乐的口传的本质特征之所在。因此,要理清民间术语表述与地方性知识之间的关系,把握术语在民间音乐传统中的灵活运用规律,识辨特点语境下术语概念的灵动面貌。
内蒙古艺术学院的侯燕教授就教育传承的问题,提出技术技巧的传承只是一种外在的、形式上的传承;对游牧文化经验的体认与积淀,才是真正的传承。
中国音乐学院的任方冰教授认为构建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有三维向度,即我们要加强音乐基础理论的研究向度,要注重音乐创作与表演等实践方面的向度,要加大理论和作品的传播向度。
以上专家学者的发言是多元文化各自的表达与思考,通过他们的发言也让我们了解到活态与文本之间是存在差异的。现实研究中,要准确理解活态中的表述,要联合各个方面的学术力量,打破每个专业的局限性。同时,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更是中华民族的音乐理论系话语,每个民族都有话语权。因此,要联合每个民族的力量,共同建立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
六、音乐人文话语体系多视角关照
上海音乐学院的杨燕迪教授提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理论话语体系,应思考和研究以下命题:(1)如何从当代视野出发反观中国传统音乐理论和近现代理论资源,从中发掘、建构和当代关联、和当下指向的音乐学理论议题。(2)如何从中国现实出发针对西学的理论建树叩问并展开中国自身的理论探索,从而继续深入汲取西学的养分,在回答中国的独特问题时为世界贡献我们音乐界的智慧。(3)如何在音乐的自身理论建构中打通与其它社科尤其是姊妹艺术学科的藩篱,从而探寻、探索具有艺术学普遍意义的音乐艺术和文化问题,在回答和解决音乐自身问题的同时,影响并参与中国艺术理论的整体建构。(4)如何针对当前中国国民日益增长的音乐文化需求,为中国的爱乐者尤其是知识分子爱乐者,提供高质量、有品格的音乐知识营养,并借此为提高全民的音乐文化素养和国民的音乐仪式做出音乐学界应有的贡献。
南京艺术学院的钱慧教授认为建构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需要世界眼光、当代视角、实践精神。她从实践层面入手,围绕“历史与当下接通”、“传统与现代接通”、“文献与活态接通”对音乐史教学进行探索,并结合“南京艺术学院昆曲社”的传习活动,对中国音乐史教学进行实践及思考,以期对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建构做出有益探索。
江苏师范大学的王志军教授探讨了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研究不同时期的学术理念与研究方法所起的重要作用与历史贡献。他指出学术理念、研究方法的继承与创新,对建设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研究这一学科都起到了直接的推动和催化作用。而目前缺乏学术正名和高品质的研究成果。因此,应关注学术理念与研究方法的不断发展与成熟,不落窠臼,使之更加系统化、科学化,以促进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研究的深化发展。
此外,还有中国音乐学院的赵志扬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陈瑜研究员、扬州大学的刘永福教授等,他们都从音乐人文话语的角度出发发表了讲话。
此次会议,专家学者对如何构建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都给出了自己的观点。不论何种观点,本次会议都让学者们意识到构建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重要性。这不仅有利于弘扬和传承中国音乐文化,也有利于建立中国音乐的学术自信。因此,我们必须要在对自己本民族、本国家的文化发展有深刻了解的基础上,联合各专业的学术力量,借助中华民族的集体力量,深入发掘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寻找我们的话语及话语表达方式,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理论话语体系,才能在世界音乐学界贡献中国音乐理论的力量,才有资格争取中国音乐理论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