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舞蹈观和舞蹈教育观
——以内蒙古艺术学院舞蹈教育专业女班课程教学为例
2018-01-24斯琴塔日哈
斯琴塔日哈
(内蒙古艺术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如果你问一个人:什么是舞蹈?听到这个问题,或许觉得奇怪或感到疑惑。当今社会,对于什么是舞蹈,连幼儿园的小朋友都知道。舞蹈就是跳舞,蹦蹦跳跳、欢欢乐乐、活蹦乱跳,舞蹈就是生活当中群众眼中的自娱性、群众性、大众化的娱乐活动,比如儿童的舞蹈训练班,比如自娱自乐的大妈广场舞。
大家知道,社会上除了各民族、民间舞,还有各种形式的专业的剧场舞蹈艺术之外,还有很多形式多样的舞蹈:如幼儿舞蹈、少儿舞蹈、校园舞蹈、群众广场舞、健身舞、健美舞蹈等等等等。这些蕴藏在广大人民群众之中,且以生机勃勃的生存状态发展普及的文化娱乐活动,真是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对于青少年而言,舞蹈以生动活泼的肢体语言和艺术形式,对幼儿、少儿及广大青年进行美育教育,在满足他们文化娱乐的同时,也满足了他们的审美需求,从而达到净心、健身、娱乐、审美的多重目的。它是普通民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生活,这些群众性、自娱性、即时性的舞蹈,是舞蹈大家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有一点我们应当清楚,就舞蹈艺术本身而言,它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舞蹈艺术。
普通的娱乐与艺术欣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一般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包括现在覆盖全中国的广场舞,都是民众自发的文化娱乐活动,有随意性、群众性和娱乐性,它只是所有人精神文化诉求的一种本能的、直接的、简单的外化形式,同人们喜欢歌唱、绘画、手工工艺、旅游、收藏、一样,是个人爱好,可以说是艺术萌芽的端倪,还上升不到艺术的层面。
艺术,需要有审美。
要了解舞蹈,首先要了解舞蹈艺术的本质特征。对于什么事舞蹈艺术的本质特征,古今中外的学者、理论家们的论述很多,这些论述向我们提示:在舞蹈学理论研究中,流派众多、观点不同、视角各异。有“舞蹈礼仪论”者,说舞蹈是祭祀仪式上的礼仪形式;有“舞蹈造型论”者,说舞蹈是流动的雕塑,是造型艺术;有“舞蹈时空论”者,说舞蹈是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之中肉体有节奏的运动。另外,还有舞蹈“生命情调论”、舞蹈“情感视角论”、舞蹈“艺术综合论”等等很多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我只想用简单的语言,表述一下上述诸种舞蹈理念的核心内容。
我们先看“生命情调论”者的理论表述,是怎么言说舞蹈本质特征的。英国哲学家赫福洛克·埃利斯在他的《生命的舞蹈》一书中断言:舞蹈艺术这个人类与生俱来的原始艺术,确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如果我们漠视舞蹈艺术,我们不仅对肉体生命的最高表现,未能理解,而且对精神生命的象征也一样无知。他将舞蹈与人类的生命本身联系起来,认为舞蹈的本质,就是人类生命本质的一部。支持这种观点的人中,不乏中国学者,吕艺生就在他的《舞蹈学导论》一书中,间接地展示了同样的舞蹈理念“舞蹈自身的发展让舞蹈家意识到自己的身体是一个有灵魂的肉体,舞蹈的本体不仅是一个物理实在,更有着精神世界的深层内涵。”[1]
我国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在他的《说舞》一文中提到“舞蹈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生命的机能是动,而舞蹈是有节奏的移易地点的动,所以它只能是生命机能的表现。”[2]
大家知道,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体,社会、人类,大自然的山川、河流、动物、植物,都有生命,可以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和运行规律。没有生命,宇宙就不存在了,人类也不存在,舞蹈艺术更不存在。所以,生命是最珍贵的东西,包括舞蹈的生命,也是学习舞蹈的人最应了解和掌握的东西。生命的机能设置与存在基础,是动,而舞蹈艺术,恰是不断驱动人体运动的肢体语言艺术形式。它擅长表现人体内在生命力的活动、生命生机勃勃的坚韧性、生命百折不挠的顽强性,生命的崇高、生命的神圣和生命的美好。我认为这就是“生命情调论”对舞蹈艺术本质特征所持的观点和主要精神。
再来看看“情感视角论”的主要观点,“舞蹈以人体姿态、表情、造型而特别是动作过程为手段,以表现人们主观情感为特征,以身体动作过程来展示心灵表达情感的艺术……舞蹈向来被认为是由感情产生的运动,舞蹈手段是人体动作,它指向人,而不是事件或观念打交道,舞蹈的领域不是概念而是知觉。舞蹈是情感的抒发,舞蹈是情感的宣泄,舞蹈是情感表现的最高境界,动作是情感内心世界的升华。”[1]美国现代舞蹈鼻祖邓肯也认为“舞蹈动作是心灵符号,舞蹈家必须使肉体与灵魂结合起来,肉体动作必须发展为灵魂的自然语言。”
从“情感视角论”的观点中,我们可以感悟到:舞蹈艺术是人的内心情感的外化,“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故而,它表现的对象只能是活生生的人,表现人的生命意识、人的意愿、人的灵魂、人的欲望、人的情趣、人的思想理念和人的爱,而不是具体事件或理性概念。
“生命情调论”和“情感视角论”,从本质上,其时对舞蹈艺术的特征、功能的看法是一致的,只有论述的切入点和侧重点不同而已。
那舞蹈到底是什么呢?
我国著名的舞蹈理论家、教育家,新中国舞蹈事业的开拓者,一代宗师吴晓邦先生说:“舞蹈是人体造型上的‘动的艺术’,它是借着人体动的形象,通过自然或者社会生活的‘动的规律’去分析各种自然的或社会的现象而表现出各种‘形态化’了的运动,这种运动不论是表现了个人或多数人的思想情感都称为舞蹈。”他又说:“舞蹈是一门综合艺术,它综合了音乐、诗歌、戏剧、绘画、杂技等而逐渐成为了独立的艺术。”[3]他的舞蹈理念是为人生而舞,为人民而舞。
在《中国艺术学》一书中,对舞蹈定义为:“舞蹈是一种以艺术化的人体动作表达内心情感的艺术,而舞蹈之美是一种动态的人体美,舞蹈根源于人的生命律动。”[4]
把上述论点归纳综合后,我们对舞蹈艺术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舞蹈是对生活、对劳动、对人类活动认知后经过筛选、裁剪、组织后,艺化了的人体动的艺术。在造型、线条、节奏中展开,并用肢体语言(动作)揭示人的内心世界,通过美的律动,塑造各种鲜活、生动而美的艺术形象,去表现生活,表现人的喜怒、哀乐,满足人们的审美情趣,鼓舞人们去永远追求美好的未来。这就是舞蹈艺术,以及它的功能和价值。
在中国古代文献《乐记》中对“诗”“乐”“舞”有这样的论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于本心,然后乐器从之。”[5]
“言”“咏”“动”三个字准确地道出了三种艺术元素的本质差别。“志”、“声”、“容”三个字,又说明三种艺术的个性特征。
舞蹈艺术的元素“动”,就是人肢体的动作。舞蹈动作虽然起于人体,但这种动作不是人的生理的、自然的、一般的生活、生产的动作。人的四肢可以发展、变化,产生出无穷无尽的动作,但并不是人体所有动作,都能成为舞蹈的动作。舞蹈动作,是在人们生产、劳动、生活动作的基础上,经过民间艺人或专业舞蹈工作者,加工、夸张、美化、提炼后,在原生性、纯朴性、简单化、自然美的基础上,经过裁剪、组织、整合后,注入了情感及审美意识的具有一定运动规律的动作体系。
舞蹈动作虽说源于生活,但为了表现更丰富、更深刻的内容,包括人的喜、怒、哀、乐等多种多样的丰富情感,以满足人们多层次的审美需要,它必须要高于生活。因此,舞蹈从人体简单的肢体语言,进入到艺术的行列,必须经过两个转换。其一:首先从日常生产、生活的动作,向舞蹈艺术的动作转换;其二:从舞蹈动作,向舞蹈语汇转换,这就是从生活素材,经过舞蹈工作者的加工,而升华为舞蹈艺术的整个过程。
舞蹈动作的整体结构,由不可分割的、缺一不可的两大部分组成:首先,是姿态、造型、舞姿——上肢动作;二、连接姿态、造型、舞姿流动起来,衔接为一个整体的——下肢动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舞步(步伐),要真正的“手舞足蹈”起来,才会衍生出舞蹈艺术。
实际上,客观地说,世界上没有尽善尽美的事情,每一种艺术,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也可以说,恰恰是这个“局限性”,确隐含着它的本质特征。舞蹈不能用嘴说话,只能靠肢体语言来向观众诉说,这就是它的局限性,但也是它的不可替代的特征之一。它用无言无声的肢体“语言”,讲述和表达了人类最丰富、最美妙的“语言”——即:人的心灵呼唤、人的情感世界,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局限”反而给了舞蹈艺术以自由和无限的空间。
对于舞蹈艺术本质特征有了理解,掌握了舞蹈艺术自身的规律之后,你才可以说:“我知道了什么是舞蹈艺术。”
我以为,舞蹈艺术是一种文化,是文化中高层次的精神诉求。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时代,都有不同的舞蹈文化。丰富多彩的各民族、民间舞蹈,是活跃在民间的舞蹈艺术源泉,而技艺精湛的中国古典舞,还有芭蕾舞、现代舞,则是剧场舞蹈艺术的经典之作。它用肢体语言、舞蹈语汇囊括了历史印记、生活哲理、人文精神、民族发展、审美意识等极其丰富的人类精神文化内涵,是历史瞬间的定格、时代风貌的缩影和凝固的美,更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时代高度文明的象征。这是我对舞蹈的理解,也是我的舞蹈理念,更是我的舞蹈观。
舞蹈意识的形成怎样培养?自然从孩子抓起。尤其对于已经进入艺术院校,从事舞蹈专业的孩子们,不是简单地学几个舞蹈,开发他们的柔软度和开度,每天训练动作组合,而是要首先要培养他们对舞蹈艺术的认识,培养他们的舞蹈理念和舞蹈意识。
在专业艺术院校中,已经开始学习舞蹈艺术专业的孩子们,尤其是学习舞蹈教育专业的孩子,有必要了解、学习各种不同的舞蹈发展的历史、舞蹈文化所包含的内容以及有关舞蹈学理论的基础知识,从而真正懂得舞蹈艺术的本质特征,以便更好地把握舞蹈艺术的自身规律,在今后的生活中,逐步去实现自己的舞蹈梦。因为,对于舞蹈教育专业的孩子而言,不仅仅是你自己懂得舞蹈,了解舞蹈,感知舞蹈,更重要的,是你走出校门后,要领着更多的孩子进入舞蹈艺术的大门,做到这一点,很难;做好这一点,更难。
下面,我以内蒙古艺术学院舞蹈系教育专业三年级女班的舞蹈教学法为例,来说明一下我的舞蹈教育观。
我认为,还是首先要强调一下适用的舞蹈教材的重要性。
一套高水平的舞蹈教材,是舞蹈艺术教育可以保持长足进展的基础和核心,教材说体现出的培养目标,是舞蹈艺术教育的生命线。教材不是素材的罗列,不是动作组合的堆砌,更不舞蹈种类的展览。舞蹈教材,是舞蹈教师传承民族舞蹈并用来教育、培养舞蹈艺术人才的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教学内容和训练流程;是训练、雕塑人体美的学术方法和技术手段。也可以理解为,是培养舞蹈艺术人才的“设计蓝图”,是挖掘从事舞蹈艺术的学生,其艺术潜质的“挖掘机”,是开启舞蹈专业学生艺术灵气的钥匙。
它在人文科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舞蹈教材,是一门独立的人体动感艺术的文化科学,是在更高层面上,研究人体运动规律、探索舞蹈律动特征、塑造美的形体的精微科学。它继承了人类全部的文化传统(民族文化、民间文化、宗教文化等),以人民群众的生产劳动自然产生的、生活习俗中自然形成的全部资源和养分,孕育和滋养舞蹈艺术的多个门类,包括民族舞、民间舞、原创性艺术舞蹈、群众舞,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将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加以概括和积淀,通过总结、归纳、筛选、提炼而不断发展、升华,形成当今文化内涵深厚、技术含量高超的舞蹈艺术经典——这就是舞蹈教材的形成过程、艺术价值和实用功能。
其次,我们在强调舞蹈教材重要性的基础上,要清晰地了解具体某一套舞蹈教材的特性和价值,比如我们现在使用的这套内蒙古艺术学院舞蹈教育专业三年级女班的舞蹈教材,其特性和价值,起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属性清楚,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民族性;
2.具有规范性、科学性和系统性;
3.具有典范意义和继承价值;
4.该套教材中,从肢体舞蹈语汇上,全方位地保存、发展并传承了民族舞蹈的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5.具有系统、全面、有效的实用训练价值。
再次,是教材的类型极其使用,也应引起我们的关注。论及舞蹈教材的类型,我们较熟悉和常见的有两种。
其一是以元素训练入手的见解,阶梯式的基础训练教材;
其二是以动作或节奏分门别类,组织编排的组合式训练教材。
针对内蒙古艺术学院舞蹈教育专业三年级女班的这套《蒙古舞基础训练教材》而言,其中每一章,都涉及到不同蒙古舞的动作及其动作的要领、规格、风格及特点。这一点,我们通过下面的具体技术分析层面,来说明问题。
组合类型的舞蹈训练教材,在我们这套《蒙古舞基础训练教材》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很适合内蒙古艺术学院舞蹈教育专业三年级女班的舞蹈课程。组合类型的舞蹈训练流程如下:
1.单一类组合:把单一动作,在不同方位、以不同舞姿,用不同节奏,反复练习;
2.复合类组合:用两个以上的舞蹈动作,编排的组合;
3.综合性表演组合:确定一个情感线(喜、怒、哀、乐),用肢体语言,表现某种情绪的组合;
4.技巧性组合:把1~2个民族舞的技术动作、技巧训练,如用肩、上肢动作包括步伐等,衔接起来反复练习,是舞蹈技巧与舞蹈风格结合的组合训练。
上述蒙古舞编排组合的原则或编排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标准是什么呢?
1.训练目的是编排组合的基础:训练什么?组合的目的性要明确。一切动作、节奏、造型的变化,都要突出“训练目的”这一重点,不能离开基础茫无目的地进行训练。训练的目的,是要我们去追求形式上的华丽。把握好课堂组合与舞台作品的不同要求,不同特征和其间的区别,是十分重要的。
2.形象、情感线的是编排组合的核心:外观形体上的肢体动作,实际上是从舞者内心里流淌出来的情感符号。要美,要会说话,才能感染观众。舞蹈动作要在音乐的伴奏下,产生出摄人心魄的美感,才具魅力。我们一定要防止,整个舞蹈组合训练的编排,流于机械、死板的动作重复,一定要掌握好民族、民间舞“以情带动”的本质特征和美学原则;
3.风格、韵律是编排组合的主线:在一整套组合编排中,风格和韵律的主线不能断,要贯穿始终,而且要纯正,防止混杂或“异化”;
4.提倡训练者用内心的情感去编排组合,去体味训练的意义,而不是机械地完成动作;
5.提倡因材施教:应按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班级的接受能力,编排不同的舞蹈组合训练内容。
接下来,我们要讨论一下如此编排组合的具体实施方法。
首先要按音乐编排组合。即根据你所要编排的舞蹈组合的个性、特点,选定相应的乐曲。“舞情”(思想情感)通过“舞律”(节奏)方能表达。没有“舞律”,便没有动作,音乐的情感,给动作注入生命力,之后动作才能成为“语汇”,这是其一。
其二,要反复地倾听、吟唱所选定的舞蹈音乐。一定要熟悉并掌握该段乐曲的旋律、节奏、乐段、乐句,之后,才是按音乐的发展编排舞蹈动作,按音乐的乐段,分解舞蹈段落。
其三,给舞蹈动作编排的组合,一定要有“舞句”。如同说话,用衔接动作如:停顿、转身、蹲、哈等划分“舞句”,这一点很重要,特别是训练舞蹈教育专业三年级的学生,在关键点,要明示她们,她们才能领悟其中的要义。
其四,舞蹈编排的组合调度、重面、构图正反、左右对称、平衡平稳等要素,只有在具体的训练中,不断告知学生们,让她们自己将节奏和弹性掌握好,方才奏效。
其五,舞蹈编排组合的节奏、快慢、强弱,舞姿的高低、大小、动静,都要有对比、有变化、有情趣,让参加训练的学生,有情趣和成就感。
其六,在训练中,特别是在连贯舞蹈组合动作的流动中,一定要注意“点、面、线”(横线、竖线、斜线)的均衡与协调,这些都属具体的指导老师,在进行训练的具体时间节点上,提醒和告诫学生的重点提示,非有实战经验,否则也不得要领。
上述提法,简单表述了我对舞蹈的认识和理念,也以内蒙古艺术学院舞蹈教育专业三年级学生的授课实践,结合《蒙古舞基础训练教材》,谈了我对舞蹈教育的技术实施层面的一些想法,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舞蹈教育,是最适宜入门者学习的路径,我在自己理论思考和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一些看法,供舞蹈教育界的同行们参考、商榷。任何一种艺术教育,都是在反复的实践探索中,在逐步的理论提升中,得到完善的,舞蹈艺术理论的研究和舞蹈教学实践的拓展,都证实了这一点,并无例外。
参考文献:
[1]吕艺生.舞蹈学导论(修订版)[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5.
[2]闻一多.神话与诗[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3]吴晓邦.新舞蹈艺术概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
[4]彭吉象.中国艺术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5]吉联抗 译注,阴法鲁 校订.乐记[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