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审美音乐教育的哲学理念

2018-01-24

黄河之声 2018年4期
关键词:音乐课主义课程标准

范 薇

(山东艺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2001年,我国颁布实施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基本理念,将音乐课程的第一个价值规定为“审美价值”。自此,国民基础音乐教育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革,音乐审美教育的哲学理念成为了一个关注焦点,对其争论和探索一直是音乐教育界的热点话题。来自实践主义、多元文化主义对审美主义的批判,让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备受争议。

在不断的纷争中,2011年,《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颁布实施,将课程性质归结为三个方面:人文性、审美性、实践性,并重申了“以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2017年3月,《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已通过了教育部组织专家的审查,其中将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定位为“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音乐审美感知仍然排列在第一位。因此,审美主义哲学理念仍然是我国音乐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其地位并未动摇。

自课标实验稿颁布至今十七年了,对审美主义哲学观的理解和实践仍存在许多不足和误区。尤其是一线的中小学音乐音乐教师,对音乐审美性的理解普遍存在种种问题。对审美性理解的不到位导致了对课标的解读不到位,最终影响了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因此,有必要在这里再次对审美主义音乐教育的哲学思想观点进行诠释。

一、音乐审美教育哲学的内涵及其发展

审美哲学作为美国的官方音乐教育哲学,是北美乃至世界最大的音乐教育哲学流派。贝内特·雷默作为美国审美音乐教育哲学的集大成者,在美国有着巨大的学术影响力。其著作《音乐教育的哲学》共出版了三个版本,集中论述了音乐审美教育的核心思想。

(一)音乐审美教育哲学的内涵

所谓的音乐审美教育,是通过培养对音响内在表现力的反应来进行的感觉教育,提高人们的审美感受力是其主要任务。其中有四项基本原则:

第一,用来学习和体验的教材的核心,是有表现力的音乐,应当以开放的态度对待音乐教材;

第二,对音乐作为表现形式的体验是音乐教育的全部内容,是分享音乐审美意义的唯一途径,教学安排必须以审美体验为中心,教学目的为了提高审美感受力;

第三,音乐的学习应集中于使音响有表现力的品性——旋律、和声、节奏、音色、织体、形式等,音乐教育最重要的作用是帮助学生逐步增加对这些音乐要素的敏感度,从而提高审美感受力;

第四,音乐教师所用的语言和技巧必须忠实于音乐作为一种表现形式的本质。对于音乐的情境、结构和有关音乐的信息来说,语言是不可或缺的工具。应当用描述性而非解释性的语言说明音乐的表现内涵,不能试图影响感觉,成为音响和听众之间的阻碍。

(二)音乐审美教育哲学的理论发展

受后现代多元文化思潮的影响,二十世纪八十与九十年代,西方音乐教育的审美哲学观开始动摇,审美主义的哲学体系也受到了很多质疑。来自实践主义、多元文化主义等不同哲学观点的挑战,引发了学术界的大量论战。雷默第三版《音乐教育的哲学:推进愿景》较第二版有了非常显著的变化,近90%的内容发生了变化。作者不再是一味地阐述己见,而是直面挑战,有力地回应了方方面面的不同论点。对于愈来愈多元化的学术界,作者在坚持审美主义的原则下,对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和其他认知科学领域研究进展的跟踪、消化、融会贯通,批判地吸收了后现代观念,积极借鉴其他思想的有益成分,体现一种融合的哲学立场。他主张“哲学和倡导可以互补”,对不同观念持包容态度,对不同文化理解和尊重。审美主义不是一种封闭、保守的哲学体系,而是以开放、包容的态度面对世界的变化和发展。

二、对于音乐审美教育哲学观的理解误区

审美主义教育理念在我国音乐教育中的贯彻实施已有17年之久,但是对于这一理念的认识仍然存在很多的误区。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将审美教育与音乐实践相对立

对于音乐的审美教育,来自实践主义的质疑声最为强烈。审美音乐教育的内容领域划分为九个角色:唱歌和演奏、即兴表演、作曲、编曲、聆听、分析和描述、评价、理解音乐和其他艺术及艺术以外的学科之间的关系,理解音乐和历史与文化的关系。从这里面可以看出,审美主义教育理念并不与音乐实践相冲突。产生这一误解的原因,应当说是因为审美教育非常强调对音乐的审美体验,并且认为聆听在审美体验中占有中心地位。但审美主义同样非常强调音乐的实践性,对演奏、演唱等实践环节也给予高度重视。雷默对聆听的强调,其实是为我们的音乐课堂画了一条底线,那就音乐教育手段可以是多元的,但无论是哪种课堂环节,都决不能忽略对音乐的聆听。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忽略聆听的音乐课确实一定程度地存在着。我曾经观摩过的一节奥尔夫教学法为特色的音乐课,老师带领着学生随着音乐的变化做着不同的动作。学生们挥舞着丝带,跟随老师的指挥玩得热火朝天,但在一片喧闹声中,本应作为主角的音乐却退而成为了游戏的一个背景,根本无法引起学生的注意。还有些音乐课,老师对于作品历史背景、创作经历、作者生平等知识点过于赘述,占据了课堂过多时间,也是对审美主义教育理念的违背。

(二)将审美与创造性相对立

许多学者认为,听赏是被动接受的过程,不具有创造性。而审美音乐教育重视听赏,因而是与创造性培养相对立的。对此,审美音乐教育者坚持认为,听赏应当作为培养音乐创造力的手段之一,并且是最重要的手段。首先,现在一个普遍接受的观点,认为音乐艺术的创作分为三层,作曲者是一度创作,表演者是二度创作,而听众是三度创作,三个层次的音乐创作共同发挥作用,才能真正完成一部作品的创作过程。其次,我国传统文化中一直以来都对聆听的创造力非常认可。樵夫钟子期能够领会到琴师伯牙琴声中的“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正是在聆听的过程中,创造出了内心中生动的音乐形象。

在实际教学当中,许多音乐课为了增强其创造性特点,生硬地将编创环节、体态律动环节加入到课堂当中,看似充满了创造性的一堂课,教学效果却往往不尽人意。在我所旁听的一节中学音乐课中,音乐老师简要介绍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简短的提示带领着同学们欣赏了整部作品。在最后的《化蝶》部分,班内几位女生听得热泪盈眶。事后我采访其中一位女生,问她为什么会哭。她的原话是这样的:“我也说不清楚,就觉得听得身上汗毛都立起来了,然后心突然觉得特别委屈,眼泪就自己出来了。”

如果用常规的课程评价去判断,这节音乐课的课程设计较为单一,缺少了实践和创作环节。但这仍然是一节成功的音乐课,因为学生们进行了充分的审美体验,并在内心获得了属于其自身独特的审美感受。如果在这节课中,音乐教师打断完整的音乐听赏,加入编创或者体态律动、演唱演奏等其他环节,反倒让人觉得有些画蛇添足了。

(三)将审美教育与多元文化对立

当今世界正朝多极化方向发展,世界文明多样性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有学者认为,音乐审美教育无法适用于全球语境中,从审美角度聆听音乐不是对世界各种音乐过程的真实描述。审美音乐教育将音乐学习的注意力集中在使音响有表现力的品性——旋律、和声、节奏、音色、织体等,存在着“欧洲中心”的问题。例如伊朗宗教活动中的“阿藏”,伊朗人并不认为那是音乐,而是一种宗教仪式活动。再如,音乐在欧美被认为是美好的,但在伊斯兰世界的许多地区音乐常被认为是邪恶的。在这些文化当中,审美主义音乐教育哲学的种种理念都很难成立。

首先,必须承认,任何一种哲学观点的适用性都在时间、空间上有着局限性,人文学科当中很难寻找到普遍适用的哲学理论。且不要说是放眼全球,中国历史上的音乐美学思想也是百家争鸣。儒家的“礼乐思想”被奉为主流思想,但也有庄子提出“自然之音”的乐,老子提出“大音希声”,墨子提出“非乐”的观念,均反对儒家的礼乐制度。孰是孰非,我们尚无从辩驳,但倘若用伊斯兰国家的标准,去衡量审美主义教育哲学观是否使用于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未免有些牵强了。

此外,从我国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至今,西方音乐的核心理念早已深入人心,成为了我国现代音乐的不可分割的部分。无论是音乐理论、音乐实践还是音乐教学,中西音乐早已融为一体。我们现在虽然倡导传统音乐的复兴,但那种原汁原味的古代艺术已经脱离了我们的现实生活。西方音乐的很多音乐理论和价值观早已融入到了我们的价值体系当中,成为了我们文化艺术的一部分。

三、建设中国特色的音乐审美教育思想理论

我们在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经验、教育理念时,其对中国教育是否有着进步意义,应当考虑本国的历史、社会、文化等综合国情去衡量。恰如中国共产党在建党初期对马列主义思想观点的学习和借鉴。我们对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是因为这条道路适合中国的实际国情。而现在我们对审美主义教育哲学理念的学习,也是立足于我国的音乐教育国情。这种学习和借鉴并非是原样照搬,审美主义教育理念在实践和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入了我国教育者的智慧,逐渐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音乐审美教育思想理论,在以审美为核心的基础上,强调实践性,关注人文性,并融入了我国传统的美育思想理论,为我国普通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思想路线。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王安国.携手走进高中音乐新课标—就2017版《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答本刊记者问(上)[J].中国音乐教育,2017,05:4-9.

[3] 王安国.携手走进高中音乐新课标—就2017版《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答本刊记者问(下)[J].中国音乐教育,2017,06:4-9.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 [美]Bennett Reimer.音乐教育的哲学[M].熊蕾(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5.

[6] [美]Bennett Reimer.音乐教育的哲学—推进愿景(第三版)[M].熊蕾(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8(2016.4重印).

[7] [美]戴维·埃里奥特.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8] 管建华.“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批评与音乐教育的文化哲学建构[J].中国音乐,2005,04.

[9] 陈培刚.全球语境中“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观”面临的挑战[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8,03.

猜你喜欢

音乐课主义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音乐课中集体舞教学的思考
喜欢的课
小学音乐课合唱训练现状及改进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新写意主义
关于高职课程标准建设的若干思考
近光灯主义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