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医大师徐经世从“伏邪”论治内伤发热的经验探析

2018-01-24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8年16期
关键词:徐老伏邪鳖甲

1.安徽中医药大学, 安徽 合肥 230038;2.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安徽 合肥 230031; 3.安徽中医药大学国医堂门诊部,安徽 合肥 230061

徐经世教授系第二届国医大师,全国第二至六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执医数十载,擅长诊治中医疑难杂病,疗效显著,理论上多有创新阐发,名誉杏林。导师张进军副主任医师系徐老第六代学术经验继承弟子,故笔者有幸跟导师随徐老侍诊学习,较为系统记录徐老对内伤发热诊治过程,将先生诊治内伤发热经验浅述如下。

传统理论认为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为基本病机,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一般起病缓慢,病程较长,热势或轻或重[1]。但临床所见发热,除以上特点外,还有病情反复,移时而发的颇为常见,如西医病因为潜伏性的感染性疾病(结核病、慢性肝炎、艾滋病等)、月经期发热、肿瘤发热、不明原因发热等。故而徐老认为内伤发热病因虽由内热而起,但又不局限于七情饮食劳倦,临床可分虚实两个方面,虚为功能紊乱,实则为隐疾内伏,这里的“隐疾”即为“伏邪”,“伏”就是隐匿、潜伏;“邪”是指随着气候变异所产生并有一定毒性的致病因素,这种毒素内存于中,一触即发[2-3]。故徐老提出从“伏邪”理论论治内伤发热,见解独到。

1 “伏邪致热”理论溯源

伏邪致热是中医传统热病理论的组成部分,其萌芽于《内经》时期,发展于宋元,鼎盛于明清时期,一直是热病病因学说的主导理论[4-5]。《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这是伏邪学说的起源。汉代张仲景首次明确提出“伏气学说”,其著作《伤寒论·平脉法》中说:“伏气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内,欲有伏气。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 宋代朱肱《伤寒类证活人书》:“伏寒化温而发病,实必感受时令之气。”指出治疗外感病须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加入寒凉清热等药。到元代刘完素倡导“火热论”,以寒凉清热法为主治疗,在伏气致病的治法上正式突破了长期治疗外感热病“法不离伤寒,方必宗仲景”的局限。至明清时期,伏气温病发展到鼎盛,明末吴又可在《瘟疫论》下卷云:“凡邪所客,有行邪,有伏邪……”,创造性地提出了伏邪概念。到叶天士、吴鞠通为代表的温病学家则提出“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为伏气温病辨治的内容注入新的血液。“伏邪致热”理论经历了千年历代医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为现代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徐老对“伏邪致热”的病因病机论述

有感于内伤发热病情反复,移时而发的特点,徐老根据多年临证经验,对伏邪理论进行了创新性的发挥应用。徐老认为伏邪致热,与少阳经密切相关,因少阳为半表半里之经,为内外交界之地,它既是外邪入里的必经之地,又是体内邪气排出体外的必经通路,故六淫之邪入侵或是正气抗内生之邪外出之时,而致发热。其病因病机有三个方面:

2.1 热毒内伏,邪及少阳 徐老根据疾病不同,热毒或为某些疾病(结核、病毒等)的潜伏期、前驱期;或为临床上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未能使表邪及时宣散,以致邪气内伏于里。一遇正气虚弱(亚健康状态或易感体质),热毒向外传变,邪及少阳,枢机不利,少阳胆腑郁热而发生高热不断。

2.2 郁热内伏,邪及少阳 当今社会,多数人处于高压力状态,苦于所求与所得的差距,多致人忧郁,故徐老提出内科杂病致因在“郁”,为功能性病变,气郁化热,内伏于里,一遇诱发,则邪及少阳,少阳枢机不利,肝胆疏泄失司而发热见症。如临床所见经期发热病人,即是素怀抑郁,郁热潜伏于内,平时不作,一遇经期,正气不充,则易遇感诱发。

2.3 余邪内伏,邪伏阴分 《黄帝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的强弱决定了邪气能否侵入、能否伏留。徐老认为临床所见肿瘤发热病人,正是瘤损日久,正气日渐虚弱,气阴两伤,余邪伏于阴分,呈本虚标实之势,一遇有新感引动,无力抗邪,而见发热。

3 徐老从“伏邪”论治发热的常用治法

伏邪致热的病机以热毒、郁热、积损内伏,或邪伏少阳、枢机不利,或邪伏阴分、阴虚发热,终致气血阴阳失衡而发热。因此,治疗上徐老运用“转枢少阳”、“益气养阴”、“清热解毒”等治法,取得良好疗效。

3.1 转枢少阳 少阳为枢,邪正交争之地,故徐老善用小柴胡汤转枢少阳,认为本方为退热之圣剂。但在温病学派之后,此方的应用有一定的争议,主要认为其有“柴胡劫肝阴”之弊。徐老在临床应用中并不拘泥于寒温派系之争,倡导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相结合,临床巧用小柴胡汤,可收升降协调、疏利三焦、调达上下、宣通内外、和畅气机之功。临床运用中不可完全原方套用,须根据病机病位的不同加减化裁。如热毒内伏,邪及少阳之证多配伍白虎汤、犀角地黄汤;郁热内伏者,多配伍逍遥散或一贯煎;若邪伏阴分,阴虚发热之证多配伍青蒿鳖甲汤、生脉饮或竹叶石膏汤。徐老在临床实践中以创造性的思维,对古方根据病症特点加减化裁甚至重新组合,或是用其法而不用其药,临床实践每多出奇效。

3.2 益气养阴 伏邪化热,最易伤津耗气,气阴两伤津液不足时致少阳不和,营阴郁热无法外透,而致低热反复。因此徐老认为顾护阴液,扶正达邪也是治疗伏邪的原则。方剂常选用生脉饮、竹叶石膏汤,药用太子参、北沙参、杭麦冬等养阴增液的中药,以期阴液恢复,从而有利于透邪外达。

3.3 清热解毒 临床上见热毒内蕴、入于营阴,仅用转枢少阳、益气养阴之法,往往热势难退,故徐老予以清热解毒之法,常用羚羊角、水牛角、人中黄,甚至安宫牛黄丸等药。如治疗一肺部感染病人,多种抗生素联用热势仍未退,徐老视患者有动风之虞,考之其为热毒内伏引动肝风,予以羚羊角粉两包,两日热退。又如一肿瘤患者发热,以和解少阳、益气养阴之法发热未退,考之为热毒内蕴,予用水牛角、人中黄加强清热解毒之力,药后热势即退。再如一不明原因长期低热病人,诊脉滑数,舌苔厚腻,质偏深红。此为湿热蕴久产生内毒,一般药物难以奏效,因单纯化湿有伤于阴,而偏于滋阴又有碍湿化,徐老借取安宫牛黄丸之功,既清热解毒,又芳香化浊,仅服2丸即舌苔消退,热解病除。故本方虽为高热入营所设,但也可用于湿毒内伏而生低热,为一方多效之明证。

4 验案举例

4.1 情志内伤,少阳郁热案 冉某,女,31岁,合肥人,2013年1月17日来诊:年过三旬,素怀抑郁,反复经前发热3年余,发热前畏寒(体温最高38℃),手足发凉,汗出热退,经来腹痛,经血量少,兼夹血块,月事周期尚正常,便秘溲黄,纳食尚可,睡眠不稳,舌红,苔薄,脉细弦。诊断为:内伤发热,证属少阳不和、冲任失调,拟予小柴胡汤合逍遥散加减为治。处方:太子参25 g,春柴胡10 g,黄芩10 g,淮小麦50 g,杭白芍30 g,制香附20 g,合欢皮30 g,延胡索15 g,桂枝6 g,杏桃仁各10 g,贯众15 g,甘草5 g。20剂,水煎服,日1剂,至下次月经来时停药观察。

二诊:2013年2月15日服上药后,痛经缓解,仍有经前发热畏寒,手足发凉,汗出热退,眠差口干,纳食可,二便调,舌红,苔薄,脉细弦。此乃少阳不和,气阴两伤,拟予生脉饮合小柴胡汤加减,处方:太子参25 g,杭麦冬12 g,五味子10 g,春柴胡10 g,黄芩10 g,远志10 g,酸枣仁30 g,杭白芍30 g,桂枝6 g,嫩青蒿15 g,甘草5 g。20剂,水煎服,日1剂。

三诊:2013年3月18日服上药后,热度白天显减,夜间仍热,汗出热退,睡眠欠佳,晨起口干甚,余皆好转,舌红,苔薄,脉细弦。此乃热邪伏于阴分,气阴两伤,少阳不和之证,拟予生脉饮、小柴胡汤合青蒿鳖甲汤加减为治,处方:太子参25 g,杭麦冬15 g,五味子10 g,春柴胡10 g,黄芩10 g,醋鳖甲15 g,嫩青蒿15 g,杭白芍20 g,酸枣仁30 g,合欢皮20 g,煨葛根25 g,甘草5 g。20剂,水煎服,日1剂。药进20剂,身热已退,诸症亦减,嘱停药观察。

按语:本案发热多年而有规律,与经期相关,症见寒热往来,汗出溲黄,是为邪伏少阳,枢机不利,营卫不和之象,又伴见经水失调之证,故拟小柴胡汤、逍遥散、桂枝加芍药汤合而用之,以图和解少阳,调和营卫,调理冲任。二诊之时,经水已调,然发热未退,阴液已伤,故当顾护阴液,扶正祛邪为治,拟生脉饮合小柴胡汤加减。三诊时,热度显减,惟夜间发热盗汗,乃余邪未尽,深入阴分,故取吴鞠通青蒿鳖甲汤之意,以鳖甲引诸药直入阴分,咸寒滋阴,以退虚热,青蒿芳香透热,引邪外出。久病伏热,三诊而解,小柴胡汤贯穿始终,概因小柴胡汤乃退热之圣剂,但最后能够取效,妙在配伍。

4.2 瘤后气阴两伤,邪伏于内发热案 孟某,男,70岁,2015年6月23日初诊患者反复无明显诱因下低热,体温37.2~38℃,今年5月初在上海肝胆医院查彩超及CT示肝脏占(7.7 cm×6.6 cm),诊断为“肝癌”,未行手术及放化疗,而来求诊。刻下:午后低热,形体消瘦,纳食不香,厌油腻,恶心便溏,眠差口干,舌红,苔薄,脉弦。诊断为:内伤发热,证属气阴两伤、肝郁瘀结,予以益气养阴,调和肝脾为先策。处方:北沙参20 g,石斛15 g,杭白芍30 g,杭麦冬12 g,嫩青蒿15 g,醋鳖甲30 g,绿梅花20 g,蛇舌草15 g,竹茹10 g,酸枣仁25 g,水牛角3 g,谷芽25 g。10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2015年7月6日病史同前,仍午后低热,多在37.4度,入夜无汗热退,纳食不香,疲倦乏力,晨起刷牙恶心,睡眠改善,大便调和,舌暗红,苔薄腻,脉弦数。按其药后转归,拟改用大补阴丸和二至丸、青蒿鳖甲汤、小柴胡汤化裁以清内热。处方:炙龟板15 g,熟女贞15 g,旱莲草15 g,醋鳖甲30 g,嫩青蒿15 g,北沙参20 g,石斛15 g,竹茹10 g,绿梅花20 g,柴胡10 g,黄芩10 g,甘草5 g。10剂,水煎服,日1剂。另:羚羊角颗粒1包,2次/日,开水冲下。

三诊:2015年7月18日病史同前,服前药后,热势已平,乏力明显,食欲差,大便溏,日行一次,舌暗红,苔薄腻,脉弦数。经诊数次,症情有减,今按其体征,拟方继以调节。处方:北沙参20 g,熟女贞15 g,旱莲草15 g,柴胡10 g,炒黄芩10 g,嫩青蒿15 g,白薇10 g,石斛15 g,蛇舌草15 g,姜竹茹10 g,绿梅花20 g,醋鳖甲30 g,炒川连3 g,甘草5 g。10剂,水煎服,日1剂。

按语:本案为肿瘤患者,瘤后阴伤,脾胃受损,治当以“不断扶正,适时攻邪”为要。首诊患者反复发热,伴见纳差口干,眠差等症,治从脾胃,益气养阴清热。二诊热势未退,伴口苦咽干,考之乃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治当培本清源,清上补下,改用大补阴丸、二至丸、青蒿鳖甲汤合小柴胡汤化裁。又因患者食少便溏,故仅撷取龟板一味,并酌加绿梅花、谷芽等醒脾和胃之品,以防滋腻碍胃。药后取效,三诊之时即弃用龟板,而以顾护脾胃,滋养化源为治。纵观医案,转折在于二诊之时。一诊滋阴清热之法不效,故二诊在加强滋阴的同时,酌加小柴胡汤,而后果然取效,考之此证虽无明显寒热往来之少阳证,但小柴胡汤具有升降协调,宣通内外之功能,只要配伍巧用,亦可收效,不必拘于少阳证发热。

猜你喜欢

徐老伏邪鳖甲
李忱主任从“伏邪成瘀”论治DKD理论经验*
寻找伏邪的蛛丝马迹
《黄帝内经》伏邪理论探析
“红雪缤纷”忆徐老
青蒿鳖甲颗粒一步制粒工艺的优化
鳖甲煎丸对大鼠肝星状细胞中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鳖甲煎丸联合西药治疗血热型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观察
伏邪概念实质探析
自拟葛根鳖甲汤治疗急慢性咽炎咽喉疼痛76例临床观察
徐光耀“四不”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