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卢云教授运用健脾活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浅析

2018-01-24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8年16期
关键词:化生萎缩性西医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 成都 610075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难治病,常伴有癌前病变,甚至发生胃癌,以胃黏膜固有腺体减少,胃黏膜变薄,胃黏膜萎缩,甚至黏膜被肌肉纤维组织或假幽门化生腺体代替导致黏膜肌层变厚病理改变特征的疾病,常伴有肠上皮化生和上皮内瘤变,病势绵长,难以治愈,该病癌变率较高;西医以保护胃粘膜、抗HP、增强胃动力、助消化等为主要治疗方法,只能缓解症状,不能根治,治疗效果不理想[1]。中医从整体出发,采用辨证论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特别是陈绍宏教授提出“西学中用、病证结合”的思想,将西医微观病理生理和中医宏观辨证结合[2],将治疗萎缩性胃炎病理改变的特效中药应用于临床,取得良好临床疗效。

1 中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中医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胃痛”、“痞满”范畴。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因病机复杂,情志不畅、饮食不调、先天不足、外邪等均可引发。李应存教授认为[3],慢性萎缩性胃炎乃脾胃不和、日久胃络受损所致,治疗应升降相宜、理气和中、健脾养胃,使用大补脾汤(人参、炙甘草、干姜、白术、麦冬、五味子)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朱方石教授认为[4],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本虚主要是脾胃虚弱,标实主要是气滞、痰湿、血瘀。临床中注重病证结合,根据慢性CAG萎缩-肠上皮化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四个阶段将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证型主要分为脾胃虚弱证、胃阴不足证、肝胃不和证、气虚瘀热证四类。郑亮教授认为[5]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机分为脾胃气虚,脾运失司,治当补气运脾,升清降浊,主要药物有香附、枳壳、紫苏梗、党参、炒白术、茯苓、炙黄芪、当归、川芎、炮姜、桂枝、鸡内金、焦山楂、炒麦芽、法半夏、陈皮、薏苡仁、炙甘草等;情志不舒,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致胃脘痞满,治疗应疏肝解郁,和胃消痞,主要药物有柴胡、钩藤、炒白术、茯苓、当归、川芎、甘草等。吕永慧教授认为[6]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机以脾虚为本,气滞、湿阻、湿热为标,以健脾扶正、疏畅气机、轻清胃热为治法,主要药物有党参、太子参、茯苓、砂仁、藿香、白术、薏苡仁等。邵祖燕教授认为[7]本病病因与饮食不节、体质因素、感受外邪及情志不畅有关,以脾胃虚弱为发病基础,胃气郁滞为病机关键,胃络瘀阻为必然结果。治以健脾益气、调畅气机,善用五磨饮子调场气机,药用木香、沉香、槟榔、枳实、乌药等。

2 卢云教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卢云教授发扬“西学中用、病证结合”的思想,把西医病理学、病理生理学改变作为中医症状,专病专方,采用“取类比象”“推演络绎”的思维,从而得出新的证候[2];卢云教授认为该病的基本病机为脾胃虚弱、气虚血瘀。西医研究慢性胃炎的演变过程:浅表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胃癌。萎缩性胃炎由浅表胃炎演变而来,其演变过程是由于HP感染、自身免疫等因素导致胃黏膜慢性炎症性改变,炎性细胞密集,浸润胃黏膜[8],由于胃黏膜长期被炎性细胞浸润,血液流通不畅,因此胃黏膜不能得到正常供血、供氧,能量供应障碍,致使胃黏膜萎缩。各种原因导致的缺血、缺氧是胃黏膜萎缩的主要原因。

卢云教授认为情志、饮食、劳倦过度等病因导致脾胃虚弱,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胃络得不到滋养,“阳化气,阴化形”,胃黏膜长期失去气血滋养致使胃黏膜萎缩。《素问·痹论》“久病入深,营卫之行涩”,久病致瘀,炎性细胞长期浸润胃黏膜导致血液不能流通,缺血,缺氧,以中医“取类比象”“推演络绎”的思维可视为瘀血。“旧血不去,则新血断然不能生,而新血不生,则旧血亦不能自去也”。一方面瘀血阻滞胃络,气血不能化生,另一方面脾胃虚弱,气血亦不能化生,故治疗该病应益气健脾、活血化瘀并重。故该病治疗应用健脾、活血之法。

萎缩性胃炎进一步发展,萎缩的腺体逐渐被肌肉纤维组织或被假幽门化生腺体替代,黏膜层增厚、变硬,无法看清血管,出现结节、粗糙、颗粒的性状,活检伴有肠化生。西医描述为:增生、化生、变性。结合中医“取类比象”“推演络绎”的思维,卢云教授认为正常组织的异常增生、坏死、变性所形成的物质为瘀血,即该病后期脾虚血瘀之象加重,故治疗应加强健脾活血。

3 病案举例

李某,男,50岁,汉族,公司销售员工,已婚,2015年10月初诊。因“反复胃脘胀满、疼痛10年余,加重1年”就诊。患者诉10年前出现腹部胀痛,于院外行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治疗后症状缓解,但此后腹胀、腹痛反复发作。1年前因胃脘胀痛加重,于四川华西医院行胃镜检查,提示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予西药甲硝唑0.44 mg,每日2次;阿莫西林1 g,每日3次;果胶秘100 mg,每日3次,治疗效果不明显,今于我院就诊,胃镜检查诊为慢性葵缩性胃炎伴肠腺化生(轻度)。刻诊:胃内烧痛,食后及夜间为甚,嗳气、纳差、大便不成形,日3~4行,小便正常,舌质紫红少津、脉细涩。中医诊断为:治宜健脾活血。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合丹参饮加减,具体方药如下:生晒参30 g,炒白术30 g,炙甘草10 g,茯苓15 g,木香15 g,砂仁15 g,丹参15 g,法半夏10 g,莪术15 g,红花15 g,川芎15 g。两日1剂,水煎服,3次/d,150 mL/次,共6剂。

2015年10月22日二诊:患者诉3剂后诸症状减轻,继续予此方。此后半月复诊一次,均以健脾、活血为治法,10个月后复查胃镜,肠化生消失,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

按:患者中年男性,长期饮食、生活习惯不规律致使脾胃虚弱,“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脾主运化,脾胃虚弱,水谷不能运化,故食后腹胀。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胃络得不到滋养,“不荣则痛”,故患者腹痛。“久病入深,营卫之行涩”,病程长,久病致瘀,瘀血阻滞胃络,致使胃络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故胃脘疼痛日益加重。故治以健脾活血法。方中人参致冲和之气,白术培中宫,茯苓清治节,甘草调五藏,胃气既治,陈皮以利肺金之逆气,半夏以疏脾土之湿气,而痰饮可除也,加木香以行三焦之滞气,缩砂以通脾肾之元气,红花、丹参活血祛瘀,川芎、莪术行气止痛、破血祛瘀,全方使瘀血祛、新血生、气机畅。

4 小结

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较西医有其独特的优势,卢云教授发扬“病证结合、西学中用”的学术思想,运用“取类比象”“推演络绎”的思维,把西医微观病理生理与中医宏观辨证结合,专病专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取得良好临床疗效。

猜你喜欢

化生萎缩性西医
补虚解毒化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症状、诊断和防治
胃黏膜肠化生的处理
从阴阳气血化生浅议熟地黄的临床使用
张竹君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西医
幽门螺杆菌对肠化生胃黏膜Cdx2和肿瘤坏死因子-α蛋白表达的影响
胃黏膜“肠化生”就意味着胃癌?NO!
清热解毒止痛散联合西医治疗带状疱疹的效果分析
展望蒙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前景
清热利湿方联合西医常规治疗痛风性关节炎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