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叔本华意志论美学中音乐与宗教的一致性

2018-01-24王玉莹

北方音乐 2018年23期
关键词:悲观主义叔本华表象

王玉莹

(哈尔滨音乐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一、叔本华的意志论诞生背景

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哲学的存在,在哲学富有极具智慧的指导之下,人类逐渐认识到了真理的存在。在十九世纪的欧洲,涌现出了一批极具有悲观主义思想的哲学家,其中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叔本华,也在这个时期展现了他独树一帜的意志哲学。了解叔本华意志论美学的前提下,首先要了解叔本华所处的时代的形而上学所谈论的问题,还要了解叔本华个人生活经历和背景,有助于更加深刻地读懂这位伟大的哲学家。

叔本华于1788年诞生于德国波兰但泽,当时的欧洲处于一段灰暗的阶段——滑铁卢战役结束,法国大革命失败。叔本华走过法国和奥地利等地区,亲身感受到了战争所带来的灾难,农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无法获得一片安宁,在整个动荡的局势下使当时的人们都变得似乎失去了朝气。处于一个混乱悲惨的时代中,人们尽尝恐惧的滋味,成千上万的人死于战争和战后的黑死病,然而谁也没办法改变丝毫现状,只能通过自己微薄的声音向这个世界反应他们的不满,一种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悲观主义思想,这之中有诗人、哲学家和音乐家等。在音乐家中我们看到舒伯特、肖邦和舒曼他们的乐曲当中不难会从乐曲中听到这种或是悲伤或者悲愤的心境。

在全欧洲的人民将自己的希望寄托在“革命之子”拿破仑身上之时,他们似乎把对共和国的希望都压在他的身上,然而希望的越是完美绝望时就越感到痛苦——拿破仑与当时反对法国大革命的奥地利的长公主成了婚。理想却遭到了破灭,叔本华对生命的绝望也源于拿破仑被流放于圣赫勒拿岛上。贝多芬撕去原献给拿破仑题词的作品扉页,改名为《英雄》。理想破灭的日子里,大部分农民穷人将他们生命最后的希望寄托在了宗教上。一些思想较为独立的哲学家们开始对着自己发出了无数的质问,和无数对于宇宙的思考。这些思想家们认为欧洲的混乱正恰恰是体现了宇宙的混乱,理论建立在邪恶的基础之上,面对预见无法扭转的社会局势来说,他们更不愿相信宗教的存在。叔本华在早期利用科学对神学开展批判,从社会主义的角度来看待战争和贫困,从生物学的角度看待人类的生存意义。然而到了思想成熟时期,叔本华发现他的艺术理论同样适用于宗教。叔本华对宗教的理论不同于其他思想家,他的言论不仅仅是一些形而上学的话,更是一些实际的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种种现象的剖析。

叔本华的父亲是一名商人,母亲是一个作家,他从小在一个具有商业气氛的家庭中成长,给他奠定了理性直率的性格。叔本华认为“意志遗传自父亲,而智慧遗传自母亲。”这大概就是形容了他自身的一句话,他继承了他小说家母亲的智慧,和经商父亲的意志性格。1805年叔本华的父亲自杀,母亲后来与其女移居魏玛。叔本华在与其母亲关系处理上并不乐观,他的母亲当时名噪一时,甚至认为一个家庭不能出现两位天才,与叔本华产生了强烈争执,在他母亲去世的前二十年间两人从未见面,这也是叔本华悲观主义思想的源头,他忧郁且愤俗,身边没有朋友,甚至一生未婚,孤独自己一人度过了其一生。直到晚年才因被人们认识到其伟大哲学思想而受到拥护。1813年费希特反对拿破仑掀起了自由战争,叔本华深受其气氛感染,但是他没有持着武器来到战场,而是拿起来笔写起来了他内心的世界。同年他完成了哲学博士论文《充足理由率的四重根》,随后将自己的经历都投入到了《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当中,这本书并不是新瓶装旧酒,而是一套新的完整的思想体系,结构紧凑、条理清晰、简单易懂。本篇论文将从此书的音乐与宗教方面进行对比来阐述两者的一致性。

二、作为意志和表象的音乐与宗教

在叔本华的意志论美学当中,他分别谈了音乐与宗教等。其中在音乐与宗教方面有很多其理可通之处。与其它以往所接触到的知识并不一样,叔本华有着系统的清晰脉络,他没有将音乐与宗教同时进行对比,所以本文的意义是将两者进行梳理。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一共分为四卷,卷一表象世界初论,讨论了表象世界,认为“表象”是受充足理由原则所支配的经验科学的对象,卷二意志世界初论,谈论了意志的客观化内容,卷三表象世界再论,讨论了表象世界的另一面,这个世界不受足理由原则的支配,即艺术的对象,卷四意志世界再论,讨论意志世界的另一面,论述人达到自觉的阶段时期,对意志的肯定或者否定。其中卷三提及音乐,卷一、卷二提到了宗教。

叔本华认为一个真理即——“世界是我的表象”。自从英国经验大师洛克提出了“观念”一词,越来越多的哲学家都开始沿用了这个术语,叔本华称之为“表象”。“观念”这个词指的是客体在主体心中留存的影像,即客体在主体心中的表现,比如抬头看到天空的颜色、花盆里的茉莉气味、吃到的某种食物的味道、鸟儿的叫声等等,这些由色、香、味、声构成的世界,由叔本华认定为“表象世界”。由此可以看出,在出现“表象”这个词之前,人对于客体带给主体的感性表象称之为“观念”,追溯词源有助于对感性表象这个词更好的理解。

首先他音乐列为一种与众不同的事物,甚至认为完全在其他种种艺术之外,是独立存在的。叔本华认为音乐比其他的艺术形式更为强大、更具有感染力,其他的食物只处理了事物的倒影,然而音乐处理的确是事物的本质。音乐与世界有关,其他的艺术形式只不过在去表现曾经表现过的东西,去复制临摹原有的东西,但是音乐的特性确实更为迅速迫切和直观。他认为我们应该时常听音乐,但是不应该只考虑叔本华在音乐这方面的理论,而是应该了解他的整个思想系统,对于他整个的思想系统有了了解,带着这些了解再去听音乐会得到不一样的收获。“音乐也像世界本身一样,是整个意志的直接客观化或摹本,甚至像其他理念一样其种种具体的表现也构成了个别事物的世界。音乐根本不像其他艺术,它不是理念的摹本,而是世界本身的摹本,而理念则是意志的客观化活动。”(163页)叔本华将音乐的和声学与无机自然及行星作为比喻,认为迅速发声而消失迅速的高音都接近低音方面的运动;低音发声时,高音也会有伴随着微弱的反应。这与宇宙间的所有物体以及自然的结构都应该看作成行星物质逐渐发展而成的。

到了思想成熟的时期,也就是叔本华的晚年,他发现自己的艺术理论也同样适用于宗教,包括对意志的摆脱和对永恒性和普遍性的思考。叔本华年轻时将宗教称为“大众的形而上学”,但到了晚年他发现宗教的活动和教条以及思想实际上都是具有相当深远的含义。例如悲观主义哲学中也蕴含着基督教的思想,基督教关于原罪和救赎的学说是一个非常伟大的真理,是基督教的核心思想。基督教中的原罪就是意志的肯定,救赎就是意志的否定,这与叔本华对于意志的论述观点十分相符。关于佛教也更是一个将意志的寂灭看作宗教的全部的深奥宗教。《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中“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佛家以寂灭为最终永久的否定意志之道,与叔本华的哲学有着其理可通的思想相似性。

叔本华提出了两种解脱人生痛苦之道,暂时的解脱和永久的解脱。暂时的解脱可以通过艺术的创造和欣赏来达到,艺术的创造和欣赏的过程中可以达到忘我的境地,由此就可以暂时离开自己的意志达到一个本我的境地,但是这种通过艺术的忘我境地只是一时的,一旦脱离开了艺术主体便会回到现实中来。永久的解脱之道是全面彻底否定意志的存在,也就是承认“寂灭”,彻底熄灭意志的火光,才能达到永久挣脱痛苦的束缚,也是一些佛教当中通过禅悟来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来达到最终的解脱的道理。叔本华认为能够让人拜托一直痛苦的力量首先来自音乐,通过叔本华提出的有关意志的讨论,可以看出作为最为与众不同的音乐和宗教才能带给人意志上的解脱。印度教认为主体的“我”是一个幻像,唯有一个实在存在的就是“无限的一”,只有通过别人对你说肯定你的存在的话时才是真正的肯定,印度教从内在和直觉的角度来解释世界,这与音乐的展现是同样的道理,音乐的创作也是作曲家们内心的意象世界实体化的结晶。音乐是通过个人意志的意象展示,然后通过时间这个媒介,传达到另外主体的意象世界中去。这也是音乐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原因——对人的感觉产生直接的影响。宗教也是同样,通过表象世界产生的意志内心而获得到了宗教的伟大真理。关于音乐和宗教的一致性内容会带给我们更好的理解音乐这个艺术的存在,也会更为深刻地理解宗教的思考方式。

三、19世纪思想的“悲怆交响曲”

正如贤者毕达哥拉斯曾经说过,哲学即为最高形式的音乐。《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汉译本其序言当中扉页有一句英译者对叔本华的评价——“叔本华哲学是19世纪思想的‘悲怆交响曲’。”当叔本华年事已高之时,正是他的哲学思想受到众人肯定的时期。1854年,瓦格纳将其大型乐剧《尼伯龙根的指环》送给叔本华,并表达了对叔本华音乐哲学的肯定与欣赏。在一个注定悲伤的时代,叔本华沉寂了一生的时间,终于得到了乐观主义的垂爱。这种悲观主义的思想并不是他所选择的,而是时代选择了他。叔本华将自己的悲观主义哲学思想留给人间,带给我们思考的却是一种对于美好生活追求的本质愿望。叔本华哲学思想对音乐的肯定也是一种促进音乐更为完善的倾向自律的促进作用,当下的社会条件下需要这种思想的存在,来在理论方面指导音乐创作者的具体走向。我们阅读的是文字,收获的却是精神上的财富,而这种财富就是艺术上的基础准备。只有有了对世界更为深入的理解,就会更好地帮助人们学会哲学的形而上的思考,使精神上的进步以及科学上的发展。

猜你喜欢

悲观主义叔本华表象
技术与社会:悲观主义与进步
表与里
表与里
约瑟夫·康拉德的悲观主义思想渊源
绘画往事:表象的折射
叔本华:正直还是伪善
人为什么会无聊
透过表象看公式
“毒舌男”叔本华
乐观与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