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滴有文化的水
——读《一滴水经过丽江》
2018-01-24杨林军
杨林军
缘起
2018年初春,中小学教材刚一出来,丽江就被一篇名为《一滴水经过丽江》的文章“攻陷”,先从微信飞传,接着是各种媒体和校园内外“狂诵”,再接下来就是社会各流层的“评说”,以至成为丽江一时茶余饭后的谈资。
认识阿来
这是一篇收录在八年级人教版语文课本第五单元第二十篇的阅读文章,作者是一个叫阿来的作家。由于学业关系,我很少阅读阿来的作品,更多的只是在阅读其他书籍的时候有所接触,就连他成名作《尘埃落定》至今也没有翻开过。阿来在他不惑之年凭着这部力作摘得茅盾文学奖,足见他的创作实力。阿来的名字最初是从成都纳西人白郎兄那里听来的,只知道是一位不错的藏族作家。出于职业的习惯,我对他的背景作了一些了解。上网查阅得知,阿来是藏族著名作家,毕业于四川马尔康师范学校,也就是类似于丽江民族师范学校这样的中专学校。如果拿今天的眼光看,他的文凭“含金量”不算高。但是,这里说句题外话,凡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前毕业的初中生,中考中高分的学生首选是中专学校(师范、财经、农林、医学等),那个时期能考上中专学校也是属于高材生了。
延至2013年秋,某天去了一趟在玉缘路边的元兴昌书店。我和李悦老板是相识多年的老朋友。那天李悦老板很兴奋地对我说,邀请了一位不得了的大作家来丽江,并且请他写一篇关于“丽江之水”的散文。李老板神采飞扬地讲着,我却不以为然了,继续享用着他的古树茶。李老板继续说,阿来对丽江的水很有感觉,就以水为线索,写了一篇散文,写得很好,有机会也叫我看看。后来在几次聊天中提及此事,说者有心,听者无意。对我而言,阿来还是一位未曾谋面的大作家。
阿来认识丽江
随着“这一滴水”在丽江弥漫,在全国13、14岁年轻人的心中荡漾,更加激起了我对阿来的崇敬。2015年,阿来在《大家》上发表了《丽江记》。文中提及,1985年的丽江之行,本不是行程中计划的旅游地,在昆明、大理走马观花后,就懵懵懂懂中来到了丽江。这是他第一次听说丽江。来丽江的很多人,一眼望到万年古雪,都激动不已,而阿来却说:“记得看见了坝子尽头立着一座雪山。雪山没什么稀罕,我们所来的地方,到处立着这样的雪山。”但是阿来对丽江的水却有很深的印象:“惟一新奇的是四方街,白天是热闹的市集,熙熙攘攘的当地人,买卖些什么不记得了,仿佛还有好多牲口,下午时分,人流散尽,留下很多垃圾,包括牲口粪便,突然有不知道从哪里来的水漫流到街上,加上一些拿大扫把的人,不一会儿,石头镶嵌的广场就干干净净了。那些光滑的石头,在黄昏中,闪烁着一种特别温润的光亮。”四方街洗街场景不易见到,算是他对丽江的第一次体验,也算是他对丽江水的印象。
阿来的第二次丽江行,是陪朋友来的,来往泸沽湖途中,阿来在丽江古城的某客栈宿了两晚。他依旧对四方街的洗街“耿耿于怀”,熙熙攘攘的游客观景赏花,热闹非凡,而他在寻找着四方街洗街的奥妙、水的流向和神奇的水闸。
第三次丽江之行,那是阿来必须去的,因为他的两个伟大远行考察计划中,都有丽江。“这两个计划,一个是要花几年时间,把整个藏区,以及历史上与藏区发生过密切关系的地方,都走上一遍。目的是对藏民族文化的内部多样性做广泛而独立的考察,同时,通过丽江这样与藏文化产生过密切联系的地区来观察历史的大尺度下一种文化的消长。再一个计划,就是拍摄与记录青藏高原及其边缘地带野生的开花植物。恰好,丽江这个地方,与我的两个计划都有关涉。所以,这个地方便成了我不得不来的地方。”其实,阿来的创作进入到了一个深邃而宽广的世界极地中,他要深度挖掘藏文化圈的核心区和边缘地带,寻得源源不断的能量。
阿来首选去了中英合作创建的丽江高山植物园,见到了苏格兰的爱丁堡皇家植物园中种植的原生植物。参观结束,一行人返回古城,来到了元兴昌书坊。一套《云南史料从刊》引起了阿来的兴趣,随便抽出一册,都能吸引住这位专家,因为,这时候的阿来,正在从广袤大地上寻觅着新鲜的“猎物”,写作于他,不再是一时灵感的文思泉涌,而是积淀了千百年来的文化大餐。阿来还在文中调皮地说道:“得此厚礼,欣喜异常。但我得稳住情绪,先问他们有何事相托……我这是自投罗网。”这也是他在《丽江记》一文中最兴奋的表达。
我所看到的《一滴水经过丽江》
这是一篇用拟人手法、以一滴水的视角来领略丽江古城800年历史沉淀和人文景观的文章。阿来借“一滴水”的视角来讲述和表达丽江之行感悟,借“这滴水”的感受来表达对丽江的热爱,借“这滴水”的历程来讴歌民族之美、祖国之美。
阿来先以漂浮在千米之上的雾水来开端,雾水变成了一片雪花,正好落在了玉龙雪山上,这一落就是千年。“千年存古雪”,千年不化的雪都变成了绿雪。早在元大德年间,河间人李京出差丽江,途中遇到玉龙大雪山,感叹不已,写下了《雪山歌》。之后140年前后,程本立作有《丽江雪山》七言诗,接着就是木氏土司几代人对雪山“相看两不厌”。此后,不知多少人为此雪山而来,更有甚者,纳西族青年男女为忠贞爱情共赴雪山,殉情于屹立千年的雪山。然而,阿来的高明之处不在于走众人的寻常路,而是融化为一滴水,穿越山岩的空隙,与高山松涛共鸣,与山涧两侧的鲜花互赏,穿过村庄和马道,南望山形村貌。阿来把古城地标性的四方街提出来,而且固定在明代后期,更与“游圣”徐霞客在四方街偶遇,一切都那么自然,那么顺畅。千万年的雪山说到800年前的古城,再说到400年前的四方街,一滴水在丽江历史的隧道中穿越。
丽江古城近在眼前,然而,作者用了“眼前一黑,我就和很多水在一起,跌落到地底下去了”的悬念手法,提示人们来自雪山的雪水是经过地下流淌,分散到丽江坝的各个角落的。人们看不到的是地下水脉的开合纵横,时隐时现。最后“这滴水”在黑龙潭冒出,这一出来,“时间又过去了好几百年”,已经穿越到了现代的丽江——一个旅游胜地。一条玉河水在古城口一分为三,这滴水去了中河,一条自然河流中。这滴水开始调皮起来,东张西望,遐想着自己融入墨汁中,写成东巴文挂店铺门口。一个浇花水的人把她请进了纳西族一个三坊一照壁院落,住上了一宿,第二天回到河里。阿来借用一滴水,一滴年轻而好奇、调皮的水,穿越千年的人地关系史,穿越丽江古城发展史,表达了远在西南的这片自然和人文和谐之美,一切都来得那样自然、和谐、合一。
有位叫“蓝蝶”的网络读者在简读APP中谈了她对阿来这篇文章感受:“有人说:我没有去过丽江,关于丽江负面报道太多了,提不起兴趣前往。但是读了阿来的这篇散文,我特别想去看看,去印证阿来笔下的丽江。”蓝蝶是来过丽江的,但没有感受到丽江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对她的冲击,最后她发现,“我知道,作为一个游客,我终究没有以游的方式走过丽江啊!”这便是来丽江游客的一种感受,正因如此,丽江的回头客很多。
阿来的这篇文章不算长,正好适合初中生来阅读。但这篇文章背后却是他多年来对西南自然、人文景观的一次感悟。阿来身为川西南藏族作家,他的站位如同他的故乡海拔一样的高。2012年,阿来在丽江收集和阅读大量文史资料,其中杨福泉博士的《纳西族与藏族历史关系研究》成为他深入研究纳西族和丽江的重要文献。阿来与杨福泉博士的认识源于“2009年,在拉萨参加一个有关藏族史诗格萨尔学术会议,得以相识,并蒙他见赠此书。”细读丽江和纳西族历史文献,阿来收获了更多的启发,他在时间和空间上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为完成这篇美文奠定了基础。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发现阿来对丽江很熟悉,对丽江和纳西族历史也很熟悉,甚至对物、景、人、事件的选择都是有着深思熟虑的。选择丽江的这滴水,看似简单,信手拈来,实则有着很深邃的思考,这个思考将在后面展开讨论。
这是一滴关乎人类命运的水
既然丽江的“一滴水”入选了教材,也具有这样的品质让人思考,那么,何不在丽江古城做一个有形的标志物或纪念标,以此来提醒人们对“这滴水”的思考呢?要做好丽江“这滴水”的纪念物,我以为有四点要做好:
其一,这滴水的“LOGO”造型,效果要达到看一眼就能记住。可以从纳西族东巴文化中寻找元素,也可以从中华千年汉字“水”的造型来设计,上启甲骨文,下达今天简化字。如前些年播出电影《捉妖记》,其中一个小妖怪叫“胡巴”,其形象生动发萌,还有一点调皮捣蛋,给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们设计出来的“水”造型,也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方才匹配得上这样的一滴水。
其二,入选教材的课文,长达1800字,如果刻在石碑上,未必有人认真去读,也未必有很好的视觉效果。现在是互联网时代,需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我们可以在纪念物上刻上二维码,后台要提供这篇文章的文本,同时提供不同版本的朗读音频资料,还有可视图像资料。这样一来,这篇文章的传播就能广远,符合当下不同人群需求,增加了这篇美文传播的延展度。当下是提倡共享的时代,而不是围墙收门票的时代。
其三,丽江古城适合做一个纪念物,建成一个学习基地。凡是丽江城区的中小学生,都要组织他们到这里来学习这篇课文,让他们知道丽江古城发展史,直观感受丽江古城的水,感受丽江古城现状。毕竟,守护丽江古城重任迟早要交给他们,而不是让他们成为旁观者和过路人,直观体验远胜于课堂精彩的说道。
其四,这滴水不是一般的水,是一滴维系人类命运的水,是一滴有文化的水。如果为了纪念这篇课文而做这样一个纪念物,就没有深度,也就没有深远的价值和意义。因此,要挖掘这滴水的哲理寓意,如,积聚起来的水蕴藏了无限力量,成为最为可怕的力量,简直是无坚不摧;当然,水也有非常谦虚的品质,它永远往下流,而不与其他争高低,如此等等。水之于人类和万物,是最重要的生命源,与空气一样。人体含水量占到65%以上,水能维持一个生命的时间长达7天之久;万物生长和分布情况,很大程度上是由水的分布来决定的。
现实生活中对于水的利用和影响也不能视而不见。人类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缺水的问题,全国70%以上的城市缺水,制约了城市发展;其次是水的污染,这种污染危及人类的饮用水、耕地土壤以及物种失衡;其三是人类无视水资源的价值,如此等等。我们发现,这滴水担负着人类的命运,酝酿着这个地球的前景。我们要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这滴水,只有这样才能衬托出这滴水的沉重感和历史使命。这一滴水是人类自我拯救的一滴水,也是警示人类发展的一滴水。也只有这样,丽江的这滴水才有启迪人类的意义和普世价值,而不是随处可见的一滴水。这滴水就是要体现出自然和谐、天人合一、人地和谐的人类发展的大主题,这才是这滴水的价值所在,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