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是爸爸生的”
2018-01-24雨晓荷
文/雨晓荷
女儿李雨馨在7个月大时,就能够叫“爸爸”,这让我这个做父亲的心里着实感到幸福。现在女儿一岁零两个月大了,每天叫“爸爸”的次数越来越多,甜蜜的感觉在生活中弥漫开来。但是,妻子非常不乐意,她非常吃醋地抱怨:“这女儿不是我生的,是你这个当爸爸的生下来的。十月怀胎到分娩的艰辛过程就不说了,自孩子生下来后我就一把屎一把尿不分昼夜地照顾她,可这个‘白眼狼’一点都不心疼我。我天天教她叫‘妈妈’,可没想到不仅第一次开口居然叫‘爸爸’,现在一岁多了还是不会叫‘妈妈’。这太让人伤心了!难道女儿真是爸爸上辈子的小情人?”
这接下来的日子,充满了“戏剧性”和“喜剧性”。每天早上一起床,妻子就霸道地让我给女儿穿戴、洗漱,然后揶揄地对我说:“从现在开始,你得把女儿带着去上班。谁叫她天天叫‘爸爸’,不喊‘妈妈’呢?”于是,我每天都得和妻子斗智斗勇,想尽一切办法独自去上班。想想看,带着一个一岁多的女儿到单位还能上班吗?简直是去添乱!不过,每天下班回家可就不轻松了,调配奶粉、给女儿洗澡、换尿不湿……一大堆事情都得我干,就凭女儿先叫爸爸,干什么都值了!
这些天,老觉得这样下去不对劲,得找点有说服力的东西,给妻子掰扯掰扯女儿先叫“爸爸”并不意味着不亲近妈妈。于是,我从“爸爸”“妈妈”这两个词语的读音来进行分析,得出一个有趣的结论:“爸”的声母是“b”,“妈”的声母是“m”,前者是塞音,发音无需气流振动声带;而后者是鼻音,发生时气流不仅要振动声带,还要从鼻腔出通过。显而易见,这两个声母相比,“b”更容易发声,而“m”对于婴孩来说还具有一定难度。因此,咱家女儿先叫爸爸并不代表她更爱谁,只是因为简单好说而已。
我给妻子如此这般说了一大通道理,她依然不依不饶“抗争到底”,胡搅蛮缠地说:“你是搞文字工作的,你说的读音啊、声母啊这些专业的弯弯绕,我搞不清楚,我也不得被你绕进去!”还好,一位朋友的电话解了围,她说:“叫你妻子不要打翻了醋瓶子——酸到了家,孩子先喊‘爸爸’,‘爸爸’就会更受累一些;孩子先喊‘妈妈’,‘妈妈’就会更受累一些。难道她还想着多受累?”妻子一听到这话,顿时释然。哈哈,实际上一些老人还有“先喊‘妈妈’,下一胎会是女儿;先喊‘爸爸’,下一胎会是儿子。”的说法。这些都是民间说法,实际上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不过,我不敢给妻子说,要不又会发生“家庭战争”……
其实,宝宝先叫“爸爸”并不是什么稀奇事,大部分宝宝都是开口先叫“爸爸”。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者分别对美国和中国的8-16个月的宝宝做了研究,这些宝宝的原生家庭以英语、广东话和一般话为重要语言。研讨者发现,大多数宝宝最先叫的是“爸爸”。同样,母婴论坛CircleofMoms发动的问卷调查结果也表明,“爸爸”是她们宝宝最先说出的词汇,大约占52%;排名第二的是“妈妈”,大约占35%。还有13%的宝宝第一句话说的是“猫”“球”“不”等词汇。再说了,杨幂的女儿“小糯米”、周杰伦女儿“小周周”、章子怡的女儿“醒醒”都是先叫“爸爸”后叫“妈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