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市民间民族音乐的瑰宝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平派”鼓吹乐
2018-01-24冯宁边茂春
文·冯宁 边茂春
孟子故里邹城市素有“孔孟桑梓之帮、文化发祥之地”之美誉,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平派”鼓吹乐长期活跃在这块土地上。山东鼓吹乐是中国鼓吹乐一大支脉,而最能代表山东鼓吹乐特色的是以菏泽、济宁地区为中心的鲁西南吹打。“平派”鼓吹乐是鲁西南各派鼓吹乐中风格最独特的一派,在鲁西南鼓吹乐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
一、“平派”鼓吹乐的历史渊源
唢呐在公元2世纪西汉时由西域传入中国,明朝洪武年间,随山西移民迁徙入邹城。邹城“平派” 鼓吹乐演奏中使用的乐器有唢呐 、笙、笛子、管子、把攒子、大号、钹子、云锣、小锣、大锣、铜鼓、梆子、简板、点子、飞星子等,但最主要的乐器为唢呐。鼓吹手在封建社会被列入所谓“下九流”,艺人们为了谋生从事这一职业,他们在接到婚丧请帖时就去吹奏,由于职业低下,所以就决定了它的传艺方式多半限制在家族的范围之内,这种传承,客观上创造了鼓吹艺术世代流传和发展的条件。在长期的演奏活动中,为彰显其艺术特色,“平派” 鼓吹乐的艺人们创造出了铜杆唢呐,这在全国是独有的,并在演奏的曲目中揉进了一些地方特色的小调、俚曲。经过长期的演练,再加上风俗民情及儒家文化的影响,到清朝嘉庆年间,已形成“平派”鼓吹乐的基本特色。光绪年间到 民国初年,“平派”鼓吹乐已发展到成熟时期,当时已有几十个班子活跃在鲁西南及周边地区。
20世纪 ,“平派”唢呐班最有名的要数看庄镇白水村的孙家班。班主孙玉秀,其父孙明伦在邹、滕、峄、微颇有声望。孙明伦传艺给儿子孙玉秀,孙玉秀勤学苦练,记忆非凡,他1959年参加山东省歌舞团工作,后应聘到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任教,1961年去杭州歌舞团从事民乐演奏,1962年请假回家,在家乡继续从事鼓吹演奏 ,1992年孙玉秀参加文化部主办的“92朱载堉”杯唢呐邀请赛,被授予“唢呐演奏家”称号。孙玉秀把技艺传给其四个儿子,儿子中功夫最好的要数四子孙化洋,他基本传承了孙玉秀的技艺。
当今邹城市“平派” 唢呐班颇多,比较有名的如大束镇的丁家班、城前镇的王家班、田黄镇的张家班、峄山镇的孟家班、峄山镇贾家班、张庄镇的汪家班、香城镇的侯家班、香城镇路家班、城区南关的周家班、东关崔家班、北宿镇的赵家班、太平镇的邬家班、石墙镇的张家班等,都活跃在周边市区,逐渐将“平派”鼓吹乐技艺发扬光大。
二、邹城“平派”鼓吹乐的特点及演奏技巧
邹城“平派”鼓吹乐所以称之为“平派”,有以下特点:一是“平派”鼓吹乐主要乐器是铜杆唢呐,而其他各派均为木杆唢呐。铜杆唢呐是由铜皮制成,声音亮丽清脆,具有超乎寻常的穿透力。其外形及构造与海笛基本相似,只是它更小巧些。杆长25厘米左右,杆下边的圆筒直径6厘米左右。哨片多用秋天收割的未发出苇缨的苇子制成。其低音区结实丰满,高音区刚中含柔。由于它杆细碗小,演奏起来比一般的唢呐难度大。二是“平派”鼓吹乐队中使用的笙,艺人们常称之为“平笙”。这也是被作为“平派” 理由之一。三是艺人们把平调定为铜杆唢呐正把,师傅教徒弟时都是从平调教起,据艺人们讲这也是为何称“平派”的由来。四是从地理位置上讲,艺人们 习惯上把徐州、苏北一带的鼓吹乐称为南路家什儿,把嘉祥、巨野、菏泽一带的鼓吹乐称为西路家什儿,把临沂一带的鼓吹乐称为东路家什儿,把邹城以北聊城一带的鼓吹乐称为北路家什儿 ,而“平派”鼓吹乐主要活动区域在邹、滕、峄、微,处于中间位置,平包含中间的意思。“平派”鼓吹乐的班规是不去抢话干,而是在家接到请帖才去,行话叫干“平”活。以上四方面是“平派”鼓吹乐为何称“平派”的由来,也是“平派” 区别于其他各派的显著特点。
“平派”鼓吹乐的演奏技巧和风格的独特性。一是它能分别演奏五个调,即平调、雅调、越调、五字调、凡调,能够一曲多变。其演奏技法除常用的吐音、滑音、花舌、指花、颤音及吞、吐、垫、打、抹压外,还有舌冲音、气拱音、白弹音、白双吐、连弹音、气唇同颤音、指气同颤音、三弦音、萧音以及循环换气等。使用的变奏手法主要有严格变奏板空式变奏、移调指法变奏。演奏风格平和、轻柔、委婉细腻,有“平如行云流水、稳似泰山青松 ”之美。因其“平中见奇、稳中善变、刚柔相济、扣人心弦”而深受人们喜爱。近年来,随着“平派” 鼓吹乐在演奏技法上的发展和创新,更突显其柔、美、细、含、温 的特色,无论是铜笛还是唢呐、管子,也无论是吹还是模拟演奏,都具有以上特点,这一点也正是“平派”鼓吹乐能够独树一帜,有别于其他各派的基本特征。二是“平派”鼓吹乐也常用“开门挂穗子”的手法来演奏。“挂穗子”即在基本曲调将该演奏、变奏后,紧接着变成类似戏曲唱腔中“紧拉慢唱”的展开段,使乐曲的形式有新发展,进入新高潮。“穗子”就是艺人演奏进入高潮时鼓腮换气,而唢呐声不停,让观众叫好,给人以热烈掌声的演奏方法。这种演奏方法使曲调变化大,对比性强,艺人们常以“前松后紧、越吹越稳”来概括这种手法的特点。三是“平派 ”唢呐艺人还演奏“吹戏”“咔戏”。“吹戏”就是用唢呐演奏各种地方的腔,有时还可模仿人说话。有一定的模仿性质,但又不是完全的模仿“咔戏”纯粹原封不动的模仿,也可以说是用乐器“唱”戏,通过运用乐器和人的喉音相结合的特殊技艺,可以十分逼真地模拟各种角色、各种行当的唱腔特点。
三、“平派”鼓吹乐演奏的曲目及主要来源
“平派”鼓吹乐的曲目丰富,代表曲目有《集贤宾》《十洋景》《五六五》《庆贺令》《一江风》《采茶歌》《哭长城》《迎仙客》《朝天子》《开门子》《哭五更》《驻云飞》《下调黄莺》《爬山虎》《扑面灯》《四面锣》《拴娃娃》《报春来》《殿新喜》《反正扬州》《拿天鹅》《万年欢》《天下同》 《迭断桥》《山坡羊》《十杯酒》《鸟兽闹春》《火烧葡萄架》 等近百首作品。
“平派”鼓吹乐曲目来源较广,首先包括元、明、清以来的俗曲小令。其次是戏曲中的曲牌和近代的器乐小曲。再次还有民间小调。
新中国成立后,邹城市政府对“平派”鼓吹乐这一民间艺术非常重视,2006年以来我国各级政府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平派”鼓吹乐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邹城市文化馆现存大量“平派”鼓吹乐的影像资料)。2010年7月“平派”鼓吹乐代表山东参加上海世博会巡回演出。2010年9月“平派”鼓吹乐在曲阜文博会上参与展演。2010年10月,“平派”鼓吹乐参加中国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的开幕式与闭幕式演出,获演出纪念奖。2011年9月,“平派”鼓吹乐参加在河北邯郸举办的首届中国吹歌节,获精品最佳演奏奖。2013年10月,“平派”鼓吹乐在中国民族器乐民间乐种组合展演中荣获优秀演奏奖(非职业组)。2013年、2015年,“平派”鼓吹乐先后赴阿曼、加拿大、韩国等参加文化交流活动。2015年“平派”鼓吹乐为访问济宁的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夫妇表演。2016年10月应邀参加在宁波举行的“山海风情”——首届全国文化馆大联欢活动,并进行了展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