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海关档案中的地图价值分析
2018-01-24曲艳王刚
文·曲艳 王刚
早在20世纪50年代,被称为“中国近代史资料中的瑰宝”的中国近代海关档案的价值已经受到学术界关注,但由于种种原因,对中国近代海关档案的开发利用还远远不够。
青岛市档案馆是国家一级档案馆,截止目前,馆藏档案资料200多万卷(件、册),照片90多万张,这些档案资料比较详细记录了青岛城的百年历史。在这些档案中,比较醒目、比较有特色的档案之一就是胶海关档案,以其完整、详备而自成体系。青岛市档案馆馆藏海关档案共1755卷,主要包括综合、人事、税务、海务、财务、统计、报告、邮政、其他等几大类。上架排列长度48.2米,档案起止时间为1898——1949年。外文档案较多,其中英文档案703卷,占45%,还有一些德文、日文档案。
1865年,青岛地区尚未开放通商,清政府设立塔埠头、金家口、青岛口三处,作为东海关常关分关。1897年11月,德国占领青岛。1898年3月6日,清政府与德国签订《胶澳租借条约》。1899年4月17日,清政府与德国驻华公使海靖签订了《会订青岛设关征税办法》,同年7月1日胶海关正式开关。胶海关成立后,青岛地区诸海口原属东海关所辖租借地内的常关分关及分卡或代办处先后归胶海关管辖。
1914年11月,日军占领青岛,胶海关业务一度中断。1915年9月,胶海关重新开关,原德国在胶海关的所有特权均被日本取代。1922年12月,中国收回青岛主权,在青岛设立海关监督总署,但并无实际权力,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抗战前夕。1945年8月,抗战胜利,国民党政府收回胶海关,从此,胶海关税务司开始由中国人管理。1949年6月2 日,青岛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青岛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胶海关。胶海关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外国租借地海关,胶海关的模式对中国海关制度产生了一定影响。1916年,香港总督在与中国政府谈判九龙海关征管条约时提出,要仿照胶海关的做法,由中国海关拨付百分之二十的进口税,以换取中国海关在租借地执行公务的报酬。
一、胶海关档案中地图的数量及类别
目前,我们主要梳理了胶海关档案中《贸易十年报告》中的地图。在其他的胶海关档案中也有一些地图,主要是港口图、贸易图、统计图表等等。《贸易十年报告》是海关档案中最具价值的史料之一,由外国人主编,从1882年起开始编写至1931年,共计刊行五次,印发给国内各个海关,也流传到英美等世界各国,成为外国人了解中国的主要参考资料之一。前40年(1882年至——1921年)的《贸易十年报告》全部皆是英文版;1922年至1931年的《贸易十年报告》有英文和中英文两个版本。《海关十年报告报告》最大的特点就是反映社会的面广而全。海关总税务司梅乐和曾说:“历届报告,对于中国贸易、政治、交通、演变情形,均有详细记载,颇为中外人士所推重。”
青岛市档案馆馆藏《贸易十年报告》从1882年到1931年,共6册,上下跨度50年,地图200多张,英文地图占绝大部分,少部分地图是中英合璧,只有极少一部分地图是中文地图。从内容上看,这些地图涵盖当时全国大部分的港口和地区,涉及港口、城市、道路、河流、水文、物产、矿产等各个方面。
二、胶海关档案中地图的价值
地图是人类表达世界认知和反映客观世界的重要工具,历史时期形成的地图是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和自然地理信息,其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逐渐被人们所认识。
胶海关档案中的地图史料价值重大,对中国近代许多社会现实都有所反映,学术研究意义重大。据粗略统计,在这些地图中,港口图56张,这些海港图对中国近代主要港口的区位、结构、布局、水深,与腹地关系等都做了比较形象、深入的解读,这对于我们研究近代中国港口的形态、建设及与腹地的关系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区域图58张,涉及中国很多省份,这些地图比较形象直观地反映了各地区的行政、地形、河流、交通、物产等各个方面。另外,还有一些城市地图,如《长春商埠图》《厦门地图》《广州地图》等等,我们能比较全面地了解城市的形态布局、功能分区、街道网络形态等等,这对于我们今天研究当时的城市规划、功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道路交通图56张,包括陆路交通图、水路交通图、汽车交通图等,陆路交通图详细列出了从某地到某地的里程、道路状况、票价。水路交通图则更加直观,不仅将水路沿线的市镇、口岸悉数标出,而且对附近的铁路、公路等都有标注,对于研究中国交通、贸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水位灾害图4张。1931年夏初,长江洪水爆发,造成特大水祸,汉口附近低洼地全被淹没,人民损失惨重。从《民国十二年至十九年长江汉口段平均水位图》来看,1931年8月21——27号长江水位达到1869年——1931年60年间的峰值,这些地图对于研究长江流域的气象、水文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物品出产图6张,对全国、江苏、广西的经济作物、农产品、矿产品分布情况作了非常直观的介绍,对于研究经济地理具有重要价值。
20年代的《青岛地图》,这张图采用的是结构化的构图,实际上是一张青岛街区图,在图中标出了青岛市区内所有重要的公共设施,如车站、邮局、发电厂、医院、行政大楼、公园、栈桥、码头、公共墓地等,除此以外,还标出了美国领事馆、英国领事馆的位置。更引人注目的是,地图上除了标注出我们大家熟悉的欧人墓地,即万国公墓外,还标注了日本人墓地,在中国人及欧美人士绘制的这一时期的青岛地图很少提及日本人墓地。据《土木志》介绍,日本人墓地位于今天的标山路,太平山北麓,而著名的欧人墓地则位于太平山南麓,由此我们对这一时代日本人在青岛的势力扩展及影响有了更充分的认识。《胶州湾内的灯塔和航海辅助设备图》详细标注了胶州湾内所有的灯塔及航海辅助设备,对于航海具有重要意义。
三、胶海关档案中地图的开发建议
由于中国近代海关档案数量庞大且非常分散,给保存和利用带来一定的问题,同时由于中国近代海关以中文和英文为官方语言,所以,海关档案很大一部分都是外文档案,在阅读上造成不便,而这其中产生的海关英语,更是让我们现在研究起来难上加难。另外,海关档案在书写上有一些是“花式英语”等,也增加了阅读的难度。
目前来看,由于时间久远,保存条件有限,海关档案的纸质载体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损,很多纸质档案出现了老化、酸化、脆化,变黄,掉渣,特别是地图,破损更为严重,很多地图比较大,折叠夹在档案中,由于时间较长,出现了很深的折痕,如果不加小心,一展开就会破裂,成为碎片,保护和开发的任务非常急迫。
(一)保护优先。加强保护,保护先于开发。鉴于中国近代海关档案破损比较严重且史料价值重大,保护的责任特别重大、由于海关档案在内容、格式上都具有统一性,所以,建议有关部门就近代海关档案制定一整套保护开发方案,统筹规划,逐步推进。
(二)系统开发。近代海关档案中的地图虽然涉及的地域广,范围杂,信息量大,但缺点是比较分散,某一时期某一地区的地图可能只有一副,史料价值不好体现,所以,建议有关保存单位联合起来进行系统开发,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史料价值。
(三)联合开发。近代海关档案散存于国内各个档案馆及海关系统,保管条件不同,研究力量不同,建议走联合开发的路子,联合开发有利于实现各个保管单位的优势互补,有利于调动积极性,实现近代海关档案的整体保护、整体开发、整体利用。
猜你喜欢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