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欧几里德《几何原本》的文献价值与传播意义

2018-01-24沈学甫

山西档案 2018年1期
关键词:徐光启利玛窦传教士

文 / 沈学甫

欧几里德(Euclid,约公元前330年—约公元前275年)是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其扛鼎之作《几何原本》(Elements of Geometry)是一部集前人思想和欧几里得本人的创造性于一体的不朽之作。这部书基本囊括了几何学从公元前7世纪到古希腊,一直到公元前4世纪前后400多年的数学发展历史。《几何原本》在世界各国影响之大,研究、使用和传播之广泛,除《圣经》之外,没有任何其他著作能够与之相比。因此,该书被后世誉为古代西方数学的经典之作。全书共13卷,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为数学这一学科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打开了一扇可以揭示宇宙奥秘的窗户。该书既是数学巨著,又是哲学巨著,并且第一次完成了人类对空间的认识。《几何原本》自问世之日起,在长达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历经多次翻译和修订。自1482年第一个印刷本出版后,该书在世界各国用各种文字出版了上千个版本,并长期稳定地流传至今。由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几何原本》历经教育改革的各种沧桑,却依然没有被数学理论的发展淘汰,且在未来也将继续照亮数学发展前行的道路。

一、《几何原本》在我国的传入及译者的文化传播

一般认为,《几何原本》的汉译本出现于我国的明朝,即由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年)与朝廷官员徐光启(1562—1633年)合作翻译的版本。然而,现存的大量文献资料表明,早在13世纪中叶,《几何原本》就通过我国与阿拉伯的文化交流传入到了我国,只不过那时只局限在宫廷中传播,在社会上并未产生多少影响。在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以耶稣会士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做了极其重要的奠基性工作,中国的科技也从此开启了由传统走向近代的序幕。

利玛窦把适应中国传统文化的那种知识型传教策略转变为文化交融的策略,并以一种谦逊的态度来与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相接触。1582年至1610年,利玛窦在中国生活了28年,这段时期他编写和翻译的中国文献总计19种,这些作品不仅对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工作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而且也给我国留下了很多宝贵的文献遗产。台湾学者方豪对利玛窦曾有如下的赞美:“利玛窦,恐怕是从古以来,所有到过中国的外国人中,最出名的一个。明清之际,教外人有时简直称天主教为利氏之教或者利氏学;其他外国教士则被称为利氏之徒,甚至于所有十六七世纪传入的西学,一律归之于利氏……名公巨卿因他而信教。”[1]利玛窦带来的各种西方科技文化著作使中国人开始接触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文献。同样,他用西文创作的有关中国文化和回忆录的文献,也使欧洲人对正在发生变化的中国文化逐渐产生兴趣。

明末清初,由于受到西方科学技术与西方文化传播的影响,我国也有很多人信奉天主教,学习天主教教义,被世人称为“中国天主教三大柱石”之一的明朝官员徐光启也位列其中。徐光启对西方科学很感兴趣,并且具有智慧、充满理性,他较早地与利玛窦进行科技、文化、文献的学习与交流,为西方科学文献引入到中国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开启了西学东渐的序幕。徐光启在文集中写到:“亡何,资贡入燕,居礼宾之馆,月急大官飧钱。自是四方人士,无不知有利先生者,诸博雅名流,亦无不延颈愿望见焉。”[2]他试图通过学习西方文化来寻找一个新的学术基础,从而将其所学到的西学知识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使其成为促进我国社会、科学、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利玛窦传播西方文化最为行之有效的方式就在于与中国学者合作翻译西方科学文献。他于明万历十年(1582)八月来华。他作为“西学东渐”的先驱者,与徐光启合译了《几何原本》的前6卷并于1607年出版,其内容主要是根据利玛窦的老师克拉维乌斯(C.Clavius)的15卷拉丁文《几何原本》的注释版本进行翻译而来。他们二人合译的《几何原本》汉译本文字简练、通俗易懂,“成为当时欧洲的欧几里得平面几何的系统著作,在丰富了中国几何学科内容的同时,也完善了相关的表达方式。书中对于数学术语的制定也一直沿用至今,并影响了日本、朝鲜等东方国家”[3]。正是这个版本奠定了中国现代数学的基本术语,诸如三角形、角、直角等等。日本、印度等东方国家皆使用我国的译法并沿用至今。该译本的成功出版是中国近代翻译西方科学文献的开端,首次向中国介绍了古希腊时期在数学方面的相关成就,同时也打开了中国与西方学术交流的大门。

二、《几何原本》的文献价值

从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明末清初和清末民初这两个时期是两次历史变革期,当时中国文化受到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的冲击乃至批判,从而使得学术思想也发生了重大转变。在这两个时期,中国和欧洲的文化及文献交流出现了两次前所未有的增长态势,西方传教士自然成为这种交流活动的主角与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纽带。欧几里德《几何原本》就是在这种文化交流中传播到中国的一部重要数学教科书及学术性著作。“正是徐光启参与翻译之前的翻译尝试、探索研究和多次讲述,促成了利玛窦对《几何原本》的高度熟练,再加上徐光启精彩的中文表述和润色敲定,遂使《几何原本》最后成书,徐、利二人的默契合作是《几何原本》翻译最后的关键一步;徐、利译《几何原本》的不同版次和研究专著的数量分析告诉我们:徐、利译《几何原本》的多次刊行激起了时人和后人对中国传统数学的反省和深入研究,对中国数学研究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4]该书在我国的文献价值是综合性的,对于数学、科技文化、学术思想、教育学、翻译学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文献价值。

如果细分起来,该书的文献价值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学术思想价值。《几何原本》反映了明末清初传教士对中西方文化的思考情况,是研究我国学习西方科技文化的重要历史文献,同时对当代中国学者进行传统思想文化史的研究也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从我国科技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几何原本》对研究明末清初我国科学技术发展以及学术状况也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二是教育学价值。《几何原本》中文版的出现为我国数学教育融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该书各种各样的严密论证,如由点、线、面等基础性几何元素相结合而发展出的数学理论,对于我国的数学教育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历史上不知有多少科学家从中得到益处,从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该书用公理建立了演绎体系的最早典范,对于我国的教育文化建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是迄今为止最著名的古典数学著作,我们如今依然可以从中汲取养分。三是翻译学价值。就该书的中文版本身而言,翻译的目的是使数学论证做到尽可能的清晰和明确,同时仍然严格遵循原文(及希腊文)的意思。《几何原本》在世界上被翻译成不同语言文字的译本,甚至同一种语言文字也有不同的译本。该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使其在翻译历史文献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该书的翻译目的、翻译过程、翻译方法都可以为我国翻译学学科的发展提供一定借鉴。利玛窦与徐光启合作翻译的《几何原本》的完成也开创了我国翻译史上“中西合璧”式翻译的先河。四是科技文化价值。从欧几里得发表《几何原本》到如今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尽管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由于欧氏几何具有把鲜明的直观性和严密的逻辑演绎方法相结合的特点,它已成为培养、提高青少年逻辑思维能力的优秀教材。

三、《几何原本》的传播意义

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的《几何原本》作为我国科学史上第一部系统研究几何学问题的著作,对于当时落后于欧洲水平的我国数学的研究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该著作在给中国人提供精神食粮、研究数学理论、传播先进科学文献的同时,也逐渐启迪了中国人的思想,在诸多方面都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即使是在400年后的今天,利玛窦仍然是中国人所熟知的欧洲传教士之一,因其在传播中西方文化和探析科技文献价值的重要贡献而被人们所纪念。

第一,《几何原本》的翻译与传播,使得中国的传统科学观念和方法逐渐发生变化,为中国古代数学的重新振奋打了一剂有效的激素。明末清初,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著作大量传入中国。这部书作为一部讲授西方数学理论的教材,在中国的传播使中国学者了解到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在数学研究领域取得的卓越成就。《几何原本》一书中文版的出现加快了我国数学学科乃至整个自然科学逐步迈向近代科学的脚步。与利玛窦同时代的法国传教士金尼阁(Nicolas Trigault,1577—1629年)在《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写到:“这部书大受中国人的推崇而且对于他们修订立法起了重大的影响……他们和欧洲人一样很快就接受了欧洲的科学方法,对于较为精致的演证表现出一种心智的敏捷。”[5]《几何原本》将几何学与逻辑学相互起来,使中国学者认识到数学是一个严密性极高的学科,同时也见证了一个全新的数学思想体系。

第二,以《几何原本》为代表的西方科技文献的翻译与传播使得西方科学文化渐入中国,并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中国人对于科技知识的储备,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这大大促进了中国人全面认识世界的进程,同时也使中国人越来越重视把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揭开了中国近代思想文化演进的新篇章。在二者互相了解、互相交流的同时,中西方文化及科学文献实现了双向输入及输出,既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形象,又架起了中国科学文化与世界科学文化相通的桥梁。利玛窦等人所做的工作把中国的古老文化传入欧洲,甚至出现了“儒学西渐”的热潮,使欧洲人开始热衷于对中国文化及文献的研究,对于当时欧洲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第三,《几何原本》在我国的翻译与传播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个成功典范,开创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先河,为清朝中后期持开放态度的官员和知识分子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提供了历史借鉴。这部书是西方传教士与我国学者合作翻译的第一本科学著作,具有开创性的意义,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李约瑟曾经对以利玛窦为代表的传教士发挥的这种典范作用做出了如下评价:“即使说他们把欧洲的科学和数学带到中国只是为了达到传教的目的,但由于当时中西方两大文明仍互相隔绝,这种交流作为两大文明之间文化联系的最高范例,仍然是永垂不朽的……许多传教士毕竟对中国文化抱有热情,而且他们有文艺复兴作为背景,所以,他们成功地完成了他们的印度先驱者在唐代所未能完成的任务,具体地说,就是同包括中国成就在内的世界范围的自然科学打通了关系。”[6]《几何原本》中文本在我国的出版也为利玛窦带来了极大声誉,明神宗万历皇帝甚至钦赐墓地用来安葬这位打开了西方先进科技的大门并传播多部西方科技文献到中国的传教士学者。

四、结语

科技文献是使人类优秀思想文化成果得以完整保存和顺利传输的重要途径,《几何原本》就是这样一部价值斐然的西方古典数学文献。利玛窦不仅是一位传教士,而且是一位优秀的译者,更是中西方文献的卓越传播者。在不同语言文化的相互交织和碰撞中,他和中国学者合作进行的翻译工作使得珍贵文献的价值得以充分发挥。中西方文化的互动与交融仍在进行中,然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献价值互补依然任重而道远。历史告诉我们,明末清初的传教士在传播西方文化和发扬中国文化的过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他们翻译的相关文献资料也因极具文献价值而被保留至今。

参考文献:

[1]方豪.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M].北京:中央书局,1988:72.

[2]徐光启.徐光启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86-87.

[3]冯天瑜.明清文化史札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74.

[4]宋芝业.徐、利译《几何原本》若干史实新证[J].山东社会科学,2010(4).

[5][意]利玛窦,[法]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M].何高济,等,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518.

[6][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四卷·天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5:693-694.

猜你喜欢

徐光启利玛窦传教士
徐光启翻译“几何”
利玛窦伦理哲学作品中的西方古典引证
利玛窦、德里格与钱德明 紫禁城里的西洋音乐家
Matteo Ricci: 利玛窦
60岁再创业邰中和当“光的传教士”
传教士进驻以军鼓士气
传教士与近代西方列强的侵华战争
长征中的法国传教士勃沙特
你知道“几何”的由来吗
徐光启的军事改革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