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的声乐学习笔记

2018-01-24

歌唱艺术 2018年11期
关键词:高音我会声乐

刘 阔

“我们增长自己的智慧,是为了自己开一朵花,而我们奉献自己的心,是为了世界开一朵花。”这是林清玄说过的一句名言。对于前者,作为学习声乐的我们很幸运,是音乐开化了我们的心智,从而有了别样的人生;而后者则是我们毕生所需要努力、奋斗的目标。虽然在学习声乐的道路上有曲折、困难,甚至是无奈,但是当我们回首时,却会发现自己所收获的是旁人少有的快乐、幸福与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这就是音乐艺术的魅力。

很幸运,我与音乐结缘,自高中起,便开始系统地学习声乐,2012年考入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师从王士魁教授与容世杰副教授。在此期间,我在两位恩师的悉心教导下,无论是声音技巧还是对作品的演绎都打下了结实的基础。2017年,我以综合优秀的成绩保送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硕士研究生,继续师从王士魁教授。一路走来,我享受过舞台所带来的鲜花与掌声,也经历过失败带来的迷茫与低谷,而这些点点滴滴都是我成长的基石,也是我一生的财富。

从我的学习经历出发,我认为声乐学习最重要的是持续性,持续性是最基础的环节,也是自身进步、维持歌唱状态的保障。所谓持续性,包括每天的发声训练、规律的专业课、作品量的积累和综合艺术素养的培养。

演唱技巧的进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由多种因素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形成的结果。记得,我在本科第一次专业考试的排名是第六名,并不是班里最拔尖的学生。因为教授们在评分时,不只是听声音,还要从演唱者的作品处理、表演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量,中国音乐学院是一个卧虎藏龙的地方,我的同学都是各省最优秀的学生,所以我暗下决心,全方位提高自己的水平。

首先,我给自己定下目标,力争做班级里综合素质最高的学生,而我加强训练的第一步就是发声训练。我认为它是声乐学习者锻炼自身能力、巩固专业方法的力量源泉,只有完全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才能将其运用到歌唱之中。如果只是做做样子,应付了事,会对发声状态的建立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所以,在进行发声训练时,我会采用跟着上课录音进行的方法。这样既可以尽量减少自己训练时出现的错误,也可以监督自己的状态是否积极。但是,长时间采用此方法进行训练,我认为会形成依赖,导致惰性和惯性思维。就像我们在走路时,明明身体状态很好,却下意识地寻找拐杖。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在跟着上课录音发声之余,我还会采用交叉训练的方法,就是周期性地要求自己在没有外界帮助的情况下进行自主发声训练,由此来检验自己的声音是否有变化。第一,我会给自己制定时间节点,以一周为一个循环。在一周的七天中,抽取两天不依靠外界的帮助来完成练习。在这个过程中,我喜欢把时间留给自己独处,这种独自思考的过程是我消化吸收、查漏补缺的重要环节。而声音质量的检查光靠自己是不准确的,我会打开手机中的录音程序,记录下自己训练的声音,鉴定状态是否有偏离。第二,在做发声训练时,我会防止自己进行机械的训练。因为每个人的发声状态、位置都是不一样的,老师教给我们的只是理念,运用到不同人的身上,体会也是不同的。所以我会通过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寻找自己最好的声音状态,而这是需要老师的帮助和自身的摸索同时进行才可以完成的。

只有每天坚持发声训练,才可以保持住良好的状态。老师也常教育我:“我们歌唱者的演唱状态就好比是一辆车,即使有最好的发动机,但是如果不注重保养、不经常使用,它也发挥不出应有的性能,更何况是潜力无限的人呢?”这句话引起了我的警惕,也让我认识到,如果想成为一名专业的歌者,每天的训练就是最基本的保障。但是,当我嗓音状态不好的时候,也会给自己放个假,休息几天。当我再次唱歌的时候,可能就会出现全新的状态。有张有弛的训练方法,也是我在自身的训练中格外注意的。

其次,因为声乐艺术的特殊性,规律的专业课则是持续性中最重要的环节。老师是我们学习声乐的引路人,他们的审美、观念、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歌唱状态的形成。在学习声乐的初期,学生几乎是没有审美与方法的,这时候就特别需要一位经验丰富并有较好声音审美的老师来帮助我们打下扎实的声乐基本功。因此,在老师的选择上,我们需要慎重考虑。选好老师后要充分尊重、配合老师,每周保持一到两节的专业课是较为合适的,因为前期我们没有认知自己声音对错的能力,所以要使上专业课形成规律,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甚至可以定在每周某一天的哪个时间段固定上课,潜移默化之中养成一种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会为获得好成绩打下扎实的基础。切记不要频繁地换老师,因为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理念和训练方法。如果老师过多,就会出现方法之间互相冲突,审美观念也举棋不定,反而导致自己面对“痛苦”的局面。

在大学阶段,我的两位老师就像是我的“声音医生”一样,不仅教我如何“锻炼身体”,还会定期对我进行全方位的“检查”,这就是为了让我的声音保持最好、最健康的状态。随着时间的积淀,我与老师之间形成了很好的默契。他们清楚地知道我的闪光点与不足,王老师常对我说:“闪光点是一名歌者的优点所在,随着闪光点的不断扩大,它会成为代表你风格、形象、气质的突出亮点。”所以在训练时,我会有意识地去寻找适合自己的作品,而这是需要长时间的尝试与积累才能有所收获的。只有足够配合老师,我们才能够有效地挖掘自己身上的无限潜力。随着演唱技术的成熟与稳定,老师则是我们的第二副耳朵。因为在歌唱时,自己听到的声音与听众所接收到的声音是有出入的,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可靠的、客观的听众来帮助我们鉴定声音状态是否有问题。这也是保证歌唱学习持续进步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持续性之中的,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作品量的积累和综合艺术素养的培养。如果把基础训练比作房屋的地基,那么作品量的积累与学习决定的则是上层建筑的高度与格局,而综合艺术素养决定的是建筑装潢的品质。

声乐作品,包括很多不同的类型与风格,我在学习阶段就有意识地选择了多种风格的作品,因为一开始我并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就像人生一样,只有不断尝试,才会明确自己真正喜欢的是什么。经过尝试之后,我明确了自己擅长什么,自己的音色和腔体适合什么样的作品。当了解自己之后,我就会精益求精地准备作品。对于新作品的学习,我会非常认真地对待,因为第一次学习的印象是最为深刻的,如果记住了错误的语言、节奏、音准等,后期想要改正则要花费更多的精力。所以,准备一首新作品时,第一步我会先选取最适合自己的音域,定调。然后,我会通过钢琴来学习旋律,切记不可以靠听来学习,听会的作品是不准确的。完成音乐作业后,就可以进入课堂,在老师的帮助下解决演唱技巧、作品情感表达等问题。最后进入和钢琴伴奏的配合阶段,从而走向舞台,完成整首作品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之中,只有量的积累才可以形成质的变化,同时,我也会避免经常性地选择同一类作品,这样不但会局限演唱风格,甚至会影响自身的演唱状态和歌唱方法。例如声乐学习者如果只是演唱古曲,那么就会被古曲自带的旋律与韵律影响,当需要唱一些创作歌曲或者艺术歌曲时可能就会留下演唱古曲的影子。由此,对于处于学习阶段的我们来说,还是要广泛地学习不同风格的作品,在大量浏览作品的同时,学会选取适合自己的,这样在保证风格多变的同时,也可以尽量扬长避短。

作品的积累与学习,不仅仅是用于表演与展示,有的时候甚至能帮助解决演唱技术的难点。在完成基础训练时,我们往往会遇到难以解决的技术问题,如果长久无法解决就会形成恐惧感,导致恶性循环。遇到此种情况,我们不如换种方式,通过学习不同类型的作品,在积累作品的同时也让基础性的技术问题被有意识地、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在本科三年级时,老师用了很多的方法帮助我解决高音的演唱,虽然老师没有直接点明,但是我的内心却很明白老师的目的。因为音域问题不解决,很多作品都无法演唱。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让我学习《浪淘沙·北戴河》这首作品。对于男中音,这首作品的音乐走向循序渐进,音高也较为适中,特别适合练习高音。而这首作品的结束句“换了人间”的“间”字,让我觉得特别好归韵,整个歌唱状态都在腔体里了。老师敏锐地抓住这个突破口,就抓住这一个字,首先让我保持住唱“间”字的状态,之后要求以唱“间”字的状态进行发声训练,从小字一组的c开始以首调为的旋律唱“ya”,每次升高半音进行。其中,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唱好“6”,在我的潜意识里,“6”就代表高音。一开始,演唱到“6”时我总会滑过(碰到高音位置就好,不用保持),但要对高音位置有敏锐的判断和记忆。之后,慢慢地由最初的触碰过渡到可以唱响、唱满、站稳高音。通过刻苦的训练,我的最高音由小字二组的f唱到了小字二组的g、a,从而解决了高音问题。

经过长时间系统的学习和科学的发声训练,我们每个人往往都会出现一个阶段性的瓶颈期,表现形式或许是技术上的难点无法克服,或许是无法准确地表达作品的情感等。当这个阶段出现后,我们要经得住考验,在给自己鼓励的同时,要会自省,从而寻找问题根源。因为声乐学习进入到一定阶段,自己才是最了解自己的人,问题和不足往往都是自身坏习惯所造成的。因此,解决这个问题的第一步就需要我们打破自己的保护壳,迈出小小的一步,勇于挑战,才可以找到解决的方法。当你战胜自己的时候,才会迎来曙光。我们要敢于直面自己的不足,勇于突破。当你突破自己后,会发现有时束缚自己的不是方法、不是技巧,而是自己过于依赖旧环境和一颗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的心。

在声乐艺术中,想突破瓶颈期,勇攀艺术的高峰,综合素养的厚积薄发是关键。我们在学习歌唱时,往往正处于人生中最善于学习的年龄段。在这个阶段,我们要尽全力地汲取多方面的养分,不能只是学习和积累声乐方面的知识,如果知识面过于单一,不足以支撑未来更高层次的发展。所以,我会利用课余时间给自己创造机会学习,如舞蹈、戏曲、戏剧、音乐剧,甚至是美术。在大学期间,我从来不束缚自己,尝试各种可能性,出演了《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音乐剧,参加京剧、豫剧等风格唱法的演出,主持校园音乐会数十场,观看了大量的舞剧、画展,积攒了多种多样的实践和舞台经验。虽然在演出结束后,老师依然会提出各种问题和不足,但是我不气馁,因为我热爱艺术,我愿用一生去学习、践行、提高。在此过程中,我要求自己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锻炼自己发现不同艺术形式优点的能力,通过总结、概括,将这些优点运用到自己的演唱中。现在的我正处于研究生的学习阶段,我希望通过这种学习不断夯实自己的实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作品、服务观众。

同时,我认为自己现在正处于需要突破的瓶颈期。研究生第一学期时,我忽然发现自己专业进步的速度开始放缓,甚至会处于疲沓的状态,就在这时,我有幸参与了校外歌剧的排练。在排练中,我认识到规矩的声音、中规中矩的表演是打动不了观众的。这仿佛当头一棒,迅速将我唤醒,我突然意识到现在最需要的是在摸爬滚打中去发现和尝试如何获得观众的喜爱。一个没有亮点、没有特色的歌唱演员站在舞台上,就如同空气一般,更不用提今后的发展。

当歌唱演员走上舞台时,声音只是一方面,表演也是非常重要的。舞台上清晰有力的歌词、收放自如的表演状态、职业演员的风范等都是我们要修炼的。因此将所学运用到表演实践中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勤动脑子、举一反三,善于转换角度来思考。在此过程中,我甚至会让自己抽离之前的固定演唱表演模式,勇于尝试新的唱腔、语调、肢体动作,而我所做的一切都是想寻找到一个新的自己,一个不脱离自己本性的、更优秀的自己。在舞台下,我所做的工作是真正的理解曲目、理解每句歌词、台词的含义,功课做得充分才能将情感进行精准地表达,并与观众产生共鸣。而音色的把控、肢体的表演、情感的张弛都是需要钻研与磨炼的,这也是我未来需要训练的方向。

我一直认为,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想要唱好歌是没有速成这一说法。唯有苦练技术、刻苦钻研,才可能打下扎实的基本功,而基本功的好坏直接决定你在声乐这条路上可以行多远,飞多高,这是一段复杂的旅程,我们都要做声乐学习的苦行僧。这段旅程之中有欢笑、有失意、有喜悦、有打击,只要坚持,我相信更多的是收获,而这一分收获是谁都无法替你体验的独家记忆。只要肯脚踏实地地持续努力,就不会让困难阻碍我们拿走属于自己的胜利果实。这篇文章仅是我个人在学习声乐时一路走来的心得体会,因为热爱,所以坚持。愿与您共勉。

猜你喜欢

高音我会声乐
早春
城市音乐“奏起高音”
我会分辨
我会玩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我会煮饭了
声乐诊疗室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
需求、追求、求法、求效——自觉教研行为下八孔高音竖笛整班起步教学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