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流浪汉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2018-01-24芳,龚甜,赵艳,张

经济研究导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流浪者流浪汉流浪

谢 芳,龚 甜,赵 艳,张 杰

(衡阳师范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0)

一、城市流浪汉现状分析

(一)城市流浪汉基本信息统计

对城市流浪汉的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婚姻状况、子女情况、文化程度、收入状况进行统计分析,有利于充分了解流浪汉的生活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的建议。在论文收集资料前期,整合小组的力量对湖南、福建、广东3个省的6个市(衡阳、常德、娄底、三明、福州)和1个湘西自治州的流浪汉进行了调查,参与调查的流浪汉总量为276人。其基本信息(见下表)。

城市流浪汉基本信息统计

(二)生存现状

1.衣食方面。调查发现,很多流浪汉,尤其是残疾人和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很差,可以用衣不裹体、食不果腹来形容。他们衣着破旧,散发臭味,不少人会在垃圾堆里面捡别人丢弃的衣物和食物。并且,很少有人一天能吃上三顿饭,他们多以方便面、面包、稀粥、面条为主食。部分人自己在露宿地煮饭,条件艰苦。

2.居住方式。大部分中年人和未成年人有暂时的住处,偶尔租招待所,或者借助亲友家中。更多的人是露天过夜,露宿在各大公园亭子、天桥底下、车站、店铺旁边、地下通道等处。他们流动极强,常常背着大大的尼龙袋,装着衣服被子到处流浪。

3.谋生方式。一是乞讨。沈黎燕就把流浪乞讨人员分为原生型、职业型、经营型和团伙型四类[1]。流动行乞者,其乞讨方式为沿街哀求乞讨;残疾人,通过展示其疾患乞讨;欺骗性乞讨或称为“诡托型乞讨”,以天灾人祸、落难疾病、无钱交纳学费、装聋作哑等为由,以跪地低头、磕头性方式乞讨;健康女童,常以卖花形式出现;还有人强讨强要,一些少年儿童乞讨者通过抱路人的脚蹭灰讨要[2]。二是卖艺。主要以唱歌、吹笛拉琴、唱戏、耍猴、杂技等传统的手法来吸引行人注意。三是拾荒。拾荒者以老人、女性、精神失常者居多,流窜于各个垃圾桶、垃圾中转站。

4.健康状况。由于经常流浪,流浪汉的身体健康状况不是很好,尤其是拾荒者,与垃圾打交道,容易滋生细菌,出现并传播疾病。调查过程中发现,很多人会经常咳嗽、关节疼痛、眼干眼涩、瘙痒、失眠等现象。部分人表示身体有明显不适,但是能忍则忍,实在不能承受也只会去小诊所看病拿药。还有些人对自己的健康状况不是很了解,其中精神失常的残疾人身体健康指数最低。

二、流浪汉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一)影响市容市貌

流浪汉的生活现状脏乱差,在城市各个角落流窜,影响城市整体风貌。尤其是露天过夜的流浪汉,经常在各大公园亭子里面睡觉,在柱子之间拉绳晾衣,并在公园椅子上堆放生活用品。大部分流浪汉居住过后留下了大片垃圾,如饭盒、方便面盒、矿泉水瓶、塑料袋等等,甚至还有流浪汉随地大小便。再者还有破坏城市公共设施的现象,比如拆公示牌,扯宣传标语等,这些现象不利于城市卫生和文明建设。

(二)不利于社会治安

流浪汉流动性强,违法犯罪率高。有流浪汉在车站、商场、公交车这些人流密集场所实施偷盗;流浪汉之间打架滋事;乞讨流浪汉强讨强要,抱腿蹭灰;流浪者随处生火做饭或者取暖。随着流浪汉增加,出现了大量犯罪分子,恐吓儿童、残疾人、妇女,让他们外出乞讨赚钱。

(三)引发社会道德问题

流浪汉中,60%的人以乞讨为生。这其中只有少数人是真正有困难的人,大部分人是因为好吃懒做、不务正业在乞讨群体中滥竽充数,这部分人利用人们的同情心长期乞讨,更加懒散,成为社会的寄生虫。伴随乞讨大军的出现,职业化乞讨越来越普遍,小团体操纵着这些弱势群体,将他们乞讨回来的钱占为己有,使用恐吓、暴力的手段支配他们,更有甚者拐卖儿童并故意致残去乞讨,导致流浪乞讨人员的生活更加窘迫。这些现象被揭露后,原本辨识度不高的民众开始麻木,对于乞讨者一律不理,导致真正的乞讨者得不到帮助,对人性的冷漠感到消极,甚至产生报复社会的心理。因此,产生了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人们整体道德水平下滑。

三、流浪现象存在的原因分析

(一)流浪者自身原因

其一,天灾人祸导致家庭贫困,没有办法维持生存,更多人是由于家庭成员突发疾病,无钱医治便上街流动乞讨。其二,生理疾病。很多乞讨人员都是残疾人,要么四肢不健全,要么是聋哑盲人。有一些人是由于精神失常,比如老年痴呆患者、精神病患者无意走丢,这部分人以中老年人居多。其三,遭到拐卖和寻亲的人被迫流浪。其四,进城务工人员中由于一部分人自身技能和文化水平低,不适应新的生产方式,又不肯回农村务农,便在城市流动,寻找工作机会,这类人属于临时性流浪汉;还有一部分人为维持生存,增加收入,以卖艺和拾荒等方式流浪,属于长期性流浪汉。

(二)社会制度原因

1.农村社会保障措施不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不健全,除了对一些五保、低保救济外,其余的养老保险、紧急事故保障、医疗保险等不健全,农民老无所依,或者遭遇重大事故时很容易沦为乞讨者。城市的社会保障覆盖率有限,尤其是前些年,城乡二元结构明显,进城务工的外地人无法享受城市人口的福利,地位低下的流浪汉更是未被囊括其中。

2.救助管理制度不完善。救助主体单一,救助客体范围限定太窄。救助过程中权责不清、缺乏监督。救助方法失当。救助站食宿条件较差,工作人员态度不好,缺乏一定的行动自由,很多流浪汉不愿意去救助站。我国民政部部长多吉才让就曾指出:“在实际工作中那些消极观念仍然时隐时现,如救助者常常以‘观世音’自居而沾沾自喜,社会救助工作中挪用专款、优亲厚友的现象仍然存在。”[3]这一现象导致了“职业跑站族”出现。

四、治理城市流浪汉的措施——“流浪者之家”建设构想

(一)机构设置

(二)部门运行及功用

(1)办公室,办公室负责大致方针的决策,接收上面的任务,召集各部门负责人召开会议,布置具体的工作,起领导作用。(2)财务部,负责“流浪者之家”收入与支出预算。(3)组织部,组织活动,如青少年教育学习活动、中年就业培训、老年劳动自给等。并且适当组织文艺活动,给予流浪人员精神层面的营养。(4)外联部,协调外部因素。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征集社会资助和慈善捐款,招募各行业志愿者到“流浪者之家”进行知识技能培训。(5)后勤部,管理整个“流浪者之家”的后勤工作,包括工作人员,志愿者、流浪汉的食宿等。(6)青少年救助部,负责青少年流浪者的救助工作。救助部如一个小型学校,配备多媒体教室、阅览室、心理疏导室。组织青少年进行学习,发掘其长处并进行培养。青少年救助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立在福利院、孤儿院里面。优先心理疏导,让有家的青少年回归家庭,由于特殊情况无家可归的,后勤部要提供食宿。(7)中年救助部,负责救助中年流浪者。救助部除少量值班人员外,主要与组织部打交道,对有劳动能力的中年人进行就业指导和技能培训,引导他们积极就业,自力更生。首先也要进行心理引导,尽量让其回到原籍。(8)老年救助部,负责救助老年流浪者。老年救助部设立在各个城市的养老院,有劳动能力的老年人适量参加劳动,自给自足。(9)残疾者救助部,负责残疾和精神病人的救助。“流浪之家”安排人员照顾,提供一定的救济金。

(三)救助原则

1.以人为本。由于流浪汉文化水平低,对政策了解不够,政府和“流浪汉之家”要积极主动搜寻流浪汉,收集流浪汉基本信息,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流浪汉数据库”,以便及时补充更改流浪汉信息和有效展开搜救。对于流浪汉不能歧视,“流浪汉之家”的工作人员必须保持热心热情。

2.分类救助。青少年、中老年、残疾人不同的流浪群体各有特点,存在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在救助过程中,分类救助,区别对待,会大大提高救助效率和救助质量。

五、结语

流浪汉问题的解决在当前的文明社会建设中迫在眉睫,国内外都在寻找解决这一问题的良药。解决这一问题,仅仅高谈阔论是不起作用的,在以往的很多论文中,学者们都发表了解决问题的大致方针和原则,对完善救助体系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针对性和灵活性不强。为此,本文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措施“流浪汉之家”建设构想。流浪汉存在于中国大小城市,仅仅靠政府是不行的,需要全社会一起行动,关爱流浪汉,配合相关部门的工作。减少城市流浪汉,打造文明城市,共建一个和谐美好的家园,争取早日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1]沈黎燕.社会之外的“社会”:杭州街头露宿者的生存故事[D].杭州:浙江大学,2010.

[2]卢国显,王太元,李春勇.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生存状况、社会距离与管理创新思路[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38-40.

[3]程秋梅.论我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法律制度的完善[D].兰州:兰州大学,2007.

猜你喜欢

流浪者流浪汉流浪
流浪
流浪者成美国防疫“定时炸弹”
日本的流浪汉与我
流浪的歌
爱情从这里开始
流浪猫鲍勃
给你一个温暖的家
给远方
浮世绘
流浪者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