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供应相关分析

2018-01-24

经济研究导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生产总值土地利用用地

吉 洋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京 211100)

土地作为一种战略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物质保障,合理进行土地规划和利用方式有利于促进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反之,若利用不当有可能产生负面效果,制约经济社会发展。

一、建设用地概述和供应现状

(一)建设用地概述

建设用地是指用来建造建筑物的土地,主要包括工矿仓储用地、商服用地、住宅用地、基础设施用地等。建设用地具有如下特点:第一,生活和生产的场所没有直接利用土壤;第二,可逆性较差,建设用地不易变为农用地;第三,产生的经济效益较高;第四,区域上选择性较强。

(二)建设用地供应现状

1.国有建设用地供应结构。2015年,国有建设用地供应面积为53.36万公顷,其中,工矿仓储用地供应面积为12.48万公顷,商服用地供应面积为3.71万公顷,住宅用地供应面积为8.26万公顷,基础设施等其他用地供应面积为28.91万公顷。从图1可以看出,在建设用地供应中,基础设施等其他用地供应占比达54.1%,随后的依次为工矿仓储用地供应占比23.4%,住宅用地供应占比15.5%,而商服用地供应仅占7%。

2.国有建设用地供应变化情况。从下页图2可以看出,2011—2015年间,国有建设用地供应是一个先升后降的过程,2013年达到了顶峰,随后下降,其中2014年与2013年相比下降了16.51%,2015年与2014年相比下降了12.51%。工矿仓储用地、商服用地、住宅用地和基础设施等其他用地供应面积2015年数据与2014年相比分别减少了15.28%、24.75%、19.1%和7.1%。

3.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与建设用地供应变化。从下页图3可以看出,国有建设用地供应2010—2015年间是一个先升后降的过程,2011—2013年间基本上与国内生产总值方向保持一致上升的趋势,但在2014年呈现负增长,而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稳定上升的趋势。虽然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但是增长率有所下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2010年和2011年分别为18.32%、18.47%,而在2012年和20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下降为了10.44%和10.16%, 2014年和2015年增长率持续下降至8.19%和7%。

图2 2011—2015年国有建设用地供应变化情况

图3 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与建设用地供应变化

二、社会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供应相关分析

(一)国内生产总值与建设用地供应的关系

2008—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呈快速的增长态势,2008年时国内生产总值为319 515.5亿元,到2015年翻了一番,增长至689 052.1亿元。经济的发展势必会引起建设用地总量的增长。以2008—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与建设用地供应数据构建回归模型进行分析,设国内生产总值为X,建设用地供应为Y,Y=aX+C,通过使用Eviews进行分析,可得Y=0.8x+131 153.5,R2为 0.5489,P 值为 0.0355,达到显著水平。结果表明,GDP的增长与建设用地供应有一定的相关性。

(二)第二、三产业的增长与不同种类建设用地供应的关系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的推进,第一产业在GDP的增长中占比在逐渐下降,1996年第一、二、三产业在GDP的增长中占分别为19.33%、47.11%、33.56%,而到2015年第一、二、三产业在GDP的增长中占比分别为8.83%、40.93%、50.24%,产业结构变动会引起土地供应在不同产业之间的重新分配。

鉴于建设用地的非农用特点,将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数据剔除,采用第二、三产业增加值与建设用地供应的工矿仓储用地、商服用地、住宅用地和基础设施用地进行回归分析,数据采用2008—2015年的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工矿仓储用地、商服用地、住宅用地和基础设施用地。设第二、三产业增加值为Y,工矿仓储用地为X1,商服用地为X2、住宅用地为X3和基础设施用地为X4。构建多元模型Y=aX1+bX2+cX3+dX4+E,得 Y=-3.1545X1-0.1435X2+4.0296X3+1.4278X4+224 076.9。

结果中,X1和X2的参数均为负值,考虑到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因此,先略去这两个变量再重新进行一次多元回归分析。得 Y=0.2259X3+1.1711X4+163455,R2为0.782426,P值为0.02081,达到显著水平。

(三)城镇化与建设用地供应的关系

在1978年时我国的成镇化率仅为17.9%,而到2016年发展为57.35%,提高了3倍多。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使消费结构不断地升级,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提供了条件,为城市的基础设施、住宅建设等带来了巨大的需求。

通过下页图4可以看出,国有建设用地供应点围绕在城镇化率点的周围,通过构建回归模型,设Y为建设用地供应,X城镇化率为Y=aX+C,可得Y=300.1276X-101.1723,R2为0.629014,P值为0.006193,达到极显著水平。R2较大,F值显著,说明模型在整体上拟合较好,Y和X有相关性,即建设用地供应与城镇化率的存在相关性。

三、协调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对策与建议

(一)优化建设用地配置

1.合理编制用地供给计划。合理编制用地供给计划,可以有效地安排重要项目用地,保证新增的重点项目不会因为用地占用的问题而受到限制。

2.拓展建设用地新空间。拓展建设用地新空间应用科学的方式引导城乡各地充分开发利用地上和地下空间,努力以创新的方式拓展建设用地空间,从而缓解建设用地供需不平所带来的压力。

图4 城镇化率与建设用地供应的关系

(二)合理统筹安排土地利用

1.统筹安排城乡土地利用。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不均衡已经逐渐成为当前阻碍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对建设用地的需求很大,合理统筹安排城乡土地利用显得尤为重要。在统筹安排城乡土地利用问题时,首先,应注意城乡互动的长效机制,可以采取加工运销一体化模式发展农村经济新格局;其次,可以依托某些地区的龙头企业,在城乡结合地区建立产业化模式,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效率;再次,可以适当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外转移,减少土地占用;最后,应站在宏观经济全局的视角合理把握三农问题,安排好各地的建筑用地,以工促农、城乡互动。

2.全力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用地。对于建设用地的审批,应紧紧跟随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脚步,例如“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建设项目用地来实施铁路、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那么相关部门应积极主动参与国家宏观调控,对于这种项目的建设用地予以全力保障。

(三)完善土地法规政策

完善土地法规政策,首先,要建立健全土地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土地相关的立法工作,依照法律法规管理土地资源,规范各级政府在土地管理中的行为,提高法律法规政策在土地管理工作中的地位;其次,要整理现存土地管理方面的文件和法规,查看是否有内容过于陈旧不符合现状,或是旧法规和新法规之间存在执行困难的地方,及时进行法规梳理,过于陈旧不符合现状的法规及时清理,充分对执行困难存在矛盾的法规及时完善;最后,要加强政府土地管理工作人员的意识,形成法制化的自觉性,加强地方土地资源管理法制建设。

(四)加强监督管理

监督管理工作应包括土地利用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并覆盖土地审批、供应、使用、开发等全部环节。

1.完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系统。应完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系统,通过适时监测和跟踪管理的方式加强对土地开发利用的监督工作。同时,应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将涉及土地违法的案件在平台中及时共享,对于重大案件可以通过平台加强异地合作,实行案件移送或进行联合办案,发挥动态监测整体效能。

2.完善信访、复议、裁决等制度。对于广大群众在土地开发利用中出现的问题要积极协调,应该给予补偿的应及时给予补偿,努力化解各种利益矛盾,通过完善信访、复议、裁决等制度,让广大群众能够以合法的方式诉求利益,保障社会和谐稳定。

综上所述,土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其中,建设用地供应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物质保障。合理进行土地统筹、规划、利用,完善土地法规政策,加强监督管理具有积极的意义,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健康可持续增长,还可以保障社会稳定。

[1]何为.后“土地经济”时代城镇化发展的挑战与转型路径研究[J].上海城市规划,2015,(6):92-96.

[2]王清杰.恢复土地经济属性实现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关于提高工业用地效率的思考[J].经济管理:文摘版,2015,(4):268.

[3]郭杰,包倩,欧名豪.基于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区域分异的中国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分配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6,(6):71-80.

[4]徐娟,鲁成树,夏云岭,彭大雨.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协调发展研究——以芜湖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6,(15):20-23.

[5]郭焕焕,高敏华.阿克苏地区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耦合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6,(21):19-23.

猜你喜欢

生产总值土地利用用地
基于“风险—效应”的土地利用空间冲突识别与测度
土地利用变化与大气污染物的相关性研究
基于GIS⁃Logistic回归模型的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
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分析
2020年第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8%
什么将取代国内生产总值?
2016年房地产用地供应下降逾10%
2014年GDP首破60万亿
国土资源部启动全国土地变更调查临时用地审核
集体建设用地改革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