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楼往事
2018-01-23
北京鼓楼是坐落在北京市南北中轴线北端的一组古代建筑,位于北京东城区地安门外大街北端,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鼓楼最初叫“齐政楼”,后来由于每天按时敲鼓报时辰,逐渐就叫鼓楼了,北边那敲钟的建筑也随之被呼为钟楼。鼓楼,地处北京城的中轴线上,前面是北京城的风水穴后门桥,后面是中轴线的终点钟楼。堪舆学的观点是钟楼主阴,鼓楼主阳,在子午线上势压龙尾。又由于自清末时起,市井中又广为流传着司槌狐仙之说,所以这座古老的建筑一直给人们一种神秘之感。
1950年8月,鼓楼顶上发生了一种怪异的现象,每当日落西山暮色苍茫的时刻,楼脊上就升起一缕轻烟,而且天天如此。更令人不解的是,每曰黄昏均有黑烟飘然而上,但白天则一切如常。一时间,“鼓楼冒烟”之事几乎传遍全城,以致每日黄昏都有很多人由市区各地纷纷前来观此奇景,鼓楼前每天人头攒动。
有些迷信的人认为是大蟒成精,喷气作祟。当时正值暑夏,傍晚时乘凉的人很多,鼓楼又临近三海,荷花市场中茶棚、酒肆比比皆是。闲人们茶余饭后便以鼓楼冒烟为話题,各发高论。遗老们自负知识广博、阅历极深,知世间之变化,于是生出“阳生木,木生火,阳极而燃,阳极将返的说法”。这些遗老们的话自然不值得一顾,可是鼓楼冒烟却是事实。
为弄清真相,有关部门迅速展开调查,可是查后发现并非火情也不是电路问题,显然是一种自然现象。当然,解释自然现象最恰当的部门自然非科学院奠属。于是几经周折,这事反映到当时的昆虫研究所(现动物研究所)。所里当即委派著名昆虫学家时任副所长的朱弘复教授率人调查此事。教授们在黄昏时由近处、远处对鼓楼进行不同角度的观察并走访了周围的环境。最后发现不远处的什刹海正在进行挖掘,形成了很多小水塘和淤泥。看到此处,朱教授对情况已了然于胸,初步认定是蚊虫在什刹海浅水中大量滋生后的成虫“婚飞现象”使然。当即派人于某日黄昏冒险登上鼓楼屋顶,用捕虫网捞下两网“黑烟”,拿下来仔细一看,果然是一种蚊虫——摇蚊。
摇蚊属于昆虫纲双翅目摇蚊科,此科昆虫虽与库蚊、按蚊及伊蚊等均属于双翅目,但却不吸血,它们的雌雄个体发育成熟后即要成团群飞同时进行交配,这就是所谓的“婚飞”。此种习性,也可见于其他蚊类。鼓楼冒烟则是由于每当黄昏在西下阳光照射时楼顶上的黄色琉璃瓦产生了金光闪闪的反射光,在昆虫趋光习性的作用下成群摇蚊即被吸引到鼓楼顶上飞舞,因而在远处看去则恰似一缕黑烟。
交配了的雌性摇蚊在受精后即要觅地产卵,淤泥及静止的水潭则是其产卵的理想场所,当时正在挖掘的什刹海恰恰提供了这一环境。当摇蚊卵孵化出幼虫后即在这里发育化蛹,然后羽化成会飞的成虫。于是,越来越多的威虫到鼓楼上空“婚飞”,这就是形成“鼓楼冒烟”的原因。
为了解释清楚“鼓楼冒烟”的真相以安定人心并普及科学知识,当年还曾在鼓楼前展示了摇蚊标本,并做了科学解释。一场“冒烟”风波渐渐烟消云散,北京城又恢复了往日的安宁与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