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与王朝

2018-01-23龙雨天

当代教育 2018年4期
关键词:孝道

龙雨天

【摘 要】 在中国,“孝道”作为一项道德准则被人普遍认同和遵守,并与“忠”一起,成为古代君主治理天下的准则和评判人才的标准。但近年来,“孝道”也引发了热议,并似乎沦为了某些人获取利益的工具。在历史过程中,“孝”和“孝道”的内涵及应用语境已发生很大变化,因此坚守孝道会带来好坏不一的影响。在新时代社会中,应对“孝道”进行新的解读,实现构建良好家风、培育社会敬老养老观念的目的。

【关键词】 孝道;愚忠愚孝;家国同构

Abstract: In China, "filial piety" as a moral norm has been generally recognized and observed, and together with "loyalty", it has become the criterion for ancient monarchs to govern the world and the criterion for judging talents. But in recent years, "filial piety" has also aroused heated debate, and seems to be reduced to some people's tools for gaining benefits. In the course of history, the connotations and application contexts of filial piety and filial piety have changed greatly, so sticking to filial piety will bring about different effects. In the new era society, we should carry out a new interpretation of filial piety so a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building a good family style and fostering the concept of respecting the elderly and providing for the aged.

Key words : filial piety, foolish loyalty and obscurity, the same structure of the clan and country

一、问题引出

许烺光在其作品《祖荫下》中提出一个“父子同一”的概念,他认为,喜洲镇的居民在社会生活强调竞争,个人追求成功的渴望十分强烈,而为了让家族在社会竞争中取得胜利。夫妻感情及个人个性,特别是年轻人的自我追求和主张都被强烈压抑。为了让孩子继承祖业,喜洲人在教育中特别强调对长辈的服从,引导年轻人走向已知而明确的道路。同时,父辈也会给予年轻人以人生发展上的建议和帮助。笔者认为,喜洲镇的社会文化生活是中国文化的凹面镜,它是对中国社会的浓缩。之所以会出现典型的父子同一现象,之所以晚辈对长辈如此遵从,是因为传统中国以小农自然经济为基础,社会结构比较稳定,代代流传的经验对个人成功有重要作用。而在此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宗族就是这一事实的体现,宗族具备教育、组织生产等功能,“孝道”就是父子同一现象的观念体现,人们从小到大都被灌输这些内容。孝道观念在家国一体的观念支配下进一步衍生,就引发出“是否要遵从祖宗之法”的讨论,这一讨论的结果往往对古代国家的改革行动有影响,并进一步关联到王朝的治乱兴衰和发展走向。由此看出,反映和灌输父子同一的孝道观念具有两面性。建国以来对地主经济的改造和改革开放后的市场经济改革使得土地和农耕的价值降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形态多元化使社会流动性加大,许多农民的身份发生转变,出现农民工群体。生育率降低,人口老龄率上升。以上多种因素都将导致宗族和大家庭加速解体,而在当今社会,如何给古老的孝道文化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如何把孝道文化有机与家风联系起来,都是值得我们探索的内容。

二、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

中国的纬度范围大约是在3°N—53°N 之间,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是两类比较适合农耕的气候类型,中国耕地约20亿亩,可耕作面积不多,国土面积中丘陵、山地、高原占比较大。“中国”一词,先秦时代主要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这一广袤地带一直到唐朝时期都是温暖湿润的,利于农业生产,如在西安附近的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水矍和竹鼠两种亚热带动物、在龙山文化遗址一个灰坑中找到一块炭化的竹节(有些陶器器形的外表也似竹节)。春秋战国时期,许多典籍的记载也可证实梅曾广见于黄河下游的华北地区,“终南何有?有条有梅。”(《诗经·秦风》)“若作酒醒,尔惟迪集;若作和羹,尔唯盐梅。”(《书经·说命篇下》);战国时期的雨水节气比今天要提前约一个月左右,现在生长季节要比战国时代长三、四十天。[1]这些证据都说明古代早期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利于农业发展,但是,农业生产也要面临许多自然灾害,古代中国的自然灾害主要是水灾、旱灾、蝗灾三种,旱灾不时发生,水灾则可研究历史上黃河的多次断流、改道、决堤过程。总的来看,三种灾害的发生与气候的突变有很大关系。

三、宗法制与宗族的形成

依据前述气候地理条件,中国适合农业的发展,但农业生产需要进行开垦土地、修建水渠、及时收割等农事活动,而这些活动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就能完成,它往往需要一个集体的协同劳作,因此,宗族便应运而生。宗族可以理解成几个家庭的集合体,具有一定的生产功能,实则宗族是家族的超越,家族不仅有知识灌输、伦理规训、组织生产等功能,宗族也具有一定政治性,如古代宗族可以动用私刑,惩罚不孝无需报官等等。除此而外,宗族可以为宗族成员提供安全防护,协调族内纠纷,它以宗族权威为主体、以族规祖训和乡规民约为基础,在历代官方政府难以触及之处,宗族在调节地方矛盾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同时宗族还与地方政府协同进行管理,如秦汉时代的三老、啬夫、游徼;北魏入主中原时的宗主都护,都是维护社会统治秩序的宗族代表。秦代的闾左,汉代的卫士、材官、田卒,魏晋的部曲家兵制、府兵制,宋代的乡兵,近代湘军等军事体制都以宗法宗族为基础。由此可见,宗族积极参加古代基层社会生活。适应宗族社会的秩序规范,也即就是宗法制。宗法制的产生比较早,在夏代就形成了雏形,“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2]最终在周时期确立并带有家国一体的色彩,王国维对这一观念阐述得很清楚,“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二曰庙数之制;三曰同姓不婚之制。”[3]这一体系的衍生,就是等级分明的礼制,虽然礼制有很多种,但与普通人关系最大且影响一直影响到今天的,就是严格区分长幼尊卑的孝文化。

四、孝文化与礼教

(一)活泼的孝道文化

孝道最开始只是一种通常意义的家庭伦理道德规范,形式比较灵活,关于孝道的践行也没有一个统一而严苛的标准。《说文解字》说,“孝,为子承老形。”即子女要尽到赡养父母的义务,而关于孝的定义,早期儒家经典有很多论述,如孟子“世俗所谓不孝者五:隋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欲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4]《孝经》“夫孝,德之本也。”[5]荀子认为“孝子所以不从命有三:从命则亲危、不从命则亲安、孝子不从命乃哀。”[6]早期孝文化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道德行为的体现,孝养父母,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无论以任何形式都要原发自内心深处的敬爱之心。”[7]这与后世礼教兴起以后异化的愚忠愚孝形成鲜明对比。

(二)礼教的兴起

礼教的男女、长幼、尊卑观念古已有之,但由于北方多战乱且少数民族参与政治统治的缘故,自汉至唐,儒家并不是社会观念的唯一主导,社会也比较多元而活泼。但到了宋代,保守外敌侵扰之苦,国力微弱,幽云十六州,西域等不再为王朝所有,儒家开始变得保守僵化,理学和礼教束缚人的思想,并阻碍社会发展。

(三)愚孝

自宋开始,愚昧的道德就开始盛行,并驱逐了理性道德的位置,愚忠、愚孝、愚贞、愚节泛滥,而愚孝应该最为人所知。二十四孝中的“郭巨埋儿”“卧冰求鲤”“老莱子娱亲”等故事都体现出愚孝的观念,而愚孝的实例也数不胜数,如“有人为疗父母之疾而自残肢体;也有人为疗母疾,竟然杀子祀神;更有甚者,个别人为尽孝道,竟随父同死。”[8]一愚孝之人,在听闻父亲去世后,即“恸哭奔归”,到家后竟以头触庭槐而死。”[9]这些事例都反应出孝道的异化。各种所谓孝道的行为不过是为了博取名声,实则非常自私和无耻。

五、孝道与祖宗之法

在家国同构的古代社会,孝道在国家层面的体现就是对祖宗之法的坚守,坚守祖宗之法者,便是所谓孝子明君,忠臣义帅。但是,所谓祖宗之法是先代君主在当时的形势背景下采取的策略,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不能忽视所处环境的不同,照搬照套。如秦国和赵国都采取了果断的改革措施,增强了国力。但与此相反,宋代在军事制度过于保守,死守祖宗之法最终导致宋朝军事力量的衰弱。长期以来,宋朝在军事上秉持强干弱枝,重文轻武的策略,压制地方和武将势力,这一政策固然使“宋代以后,中国历史上再也没有出现通过兵变或所谓“禅让”等方式篡取中央政权而成功者,也没有发生严重的地方分裂割据局面。”[10]但另一方面,这也使得宋代国家军事力量的下降,而这产生一现象的很大原因,是宋朝君臣囿于祖宗之法,迟迟不进行改革。宋代政治“专务以矫失为得。”[11]严防“意外仓促之变。”[12]在宋朝,纵然很多大臣对一味保守的政策提出反对意见,如“朝廷之过,常在乎无事之时因循而不为,有事之后颠沛而失错。”[13]朝廷当“稍革因循之弊。”[14]有的认为:“新者精神之谓也”[15]“天下旧而不复新,则其事业有所断而不复续”[16]北宋中期的范仲淹、王安石等人则呼吁改革“累世因循末俗之弊。”[17]但终宋一朝并未进行较为彻底和全面的改革,而对于祖宗之法的一味敬畏和坚守,不仅阻碍宋的改革与发展进程,终于,宋陷入积贫积弱、内外交困的局面,以致亡国。

六、孝道批判与反思重建

孝道作为一种道德标准日益僵化,人们对孝道的理解也越来越偏激,造成了很多惨剧。因此,新文化运动中,很多名人对畸形的孝文化进行了批判:如陈独秀认为孝道“损坏个人独立自尊之人格”;“窒碍个人意志之自由”;“剥夺个人法律上等之权利”;“养成依赖性,栽贼个人之生产力。”[18]胡适撰写“《易卜生主义》一文,大力提倡健全的个人主义,要求人们首先向娜拉学习,勇敢地走出家庭,努力把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其次要象斯铎曼医生那样,特立独行,敢说老实话,敢向恶势力作战。”鲁迅反对传统的礼教,如《狂人日记》《我们该怎样做父亲》,吴虞对愚孝行为和传统孝道观念做了无情批判。除此而外,巴金的《激流三部曲》,茅盾的《子夜》等作品都对畸形的孝文化口诛笔伐,作了全面的批判。这些作品中的观念启迪了国人,真正去反思孝道文化内涵。

自抗日战争起,人们就开始对孝道文化进行整理和创新。如贺麟认为孝道的本质,就是教人以等差之爱为本而善推之;马一浮把孝道文化的解释普泛化;徐复观把《孝经》与孔孟之道中的孝道做了区分,并把孝道与民主政治联系起来等。

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孝道自然也不例外。人们都积极反思传统孝道的弊病并探索孝文化的新内涵。

七、新时代的孝文化

建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流动加快,城市化进程持续进行。农村中传统的大家族、大家庭逐渐解体,传统孝道所依附的经济基础不复存在。但在中国社会人口老龄化,养老社会化,家庭缩小化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扩大孝道文化的内涵,如何建設孝文化为主的新时代家风,如何把孝道带入尊老养老的实践中去,都是值得关注和思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国科学,1973(02).

[2]刘利等译注.左传·哀公七年.北京:中华书局,2007.

[3]王国维.王国维文集.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

[4]孟子.离娄下

[5]孝经.开宗明义

[6]荀子.子道

[7]乔颖.中国传统孝文化与当代高校德育.

[8]张锡勒.论宋元明清时代的愚忠、愚孝、愚贞、愚节.

[9]明史.孝义传二.

[10]邓小南.创新与因循:“祖宗之法”与宋代的政治变革.

[11]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北京:中华书局,1979卷 12.

[12]朱熹.三朝名臣言行录.四部丛刊初编本卷,128.

[13]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北京:中华书局,1979,卷171.

[14]周必大.文忠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134.

[15]袁燮.絜斋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1.

[16]苏辙.栾城应诏集.四部丛刊初编本卷 8.

[17]王安石.临川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 41.

[18]独秀文存卷一载《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宪法与孔教》;《复辟与尊孔》.

猜你喜欢

孝道
情景剧《时间都去哪了》
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孝道”和“公平”观念
大学生践行孝道的途径探析
搭建孝道教育与实践平台,探索校园文化育人新途径
塑成作为伦理主体的父母与子女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尽孝而亲不待
孔子哲学思想中的孝与仁
浅谈中学生的孝道教育
论孔孟思想的现实意义
用美德丈量人生 将温情遍洒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