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智哲学视域下翻译过程的系统剖析

2018-01-23胡玢

校园英语·上旬 2018年12期

【摘要】心智哲学与语言认知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性,而翻译活动本身也与心智哲学存在内在联系。心智哲学的研究重点主要是放在意向性和心身随附性上,核心是揭示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一般规律。基于心智哲学视角下,对翻译的全过程进行系统剖析,并以古诗英译为例,对心智哲学视域下翻译过程的关注焦点进行研究,对古诗英译的全过程进行剖析,最终做到在英译方法上的理性思考。

【关键词】心智哲学;翻译过程;系统剖析;古诗英译

【作者简介】胡玢(1985-),女,湖南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学。

【基金项目】2015年湖南省教育厅一般课题:心智哲学视域下的古诗英译意境研究(15C0338)。

一 、引言

心智哲学用于语言研究层面,在西方的起始时间较早,但目前心智哲学在我国语言研究以及翻译领域的应用还处于初期的摸索阶段,并未引起广泛关注。本研究则是基于心智哲学的视角下,对古诗英译的翻译过程进行系统剖析。旨在从心智哲学的视角下,去看到当前古诗英译的方向与发展空间,摸索古诗英译的策略,最终为心智哲学与翻译领域的关联关系解读和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二、心智哲学视域下翻译过程的关注焦点

心智哲学视域下,对翻译过程中的关注焦点进行定位。由于古诗翻译本身就属于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古诗翻译的过程通常就是译者心智活动的过程。因此,从心智哲学的领域出发,对翻译过程的侧重点放在意向性和心身随附性两个层面,更深度的解读古诗英译在心智哲学视域下的具体情况。

1.翻译过程的意向性。作为心智哲学的重要命题之一,意向性的核心是准确的定位一个研究视角,从而达到跨文化传播目标与要求。意向性的核心是意向态度,意向态度的情况决定着古诗英译的效果。对于一个好的英译作品而言,是借助作品本身的翻译过程,将其中的精华和内涵进行传递,形成一种跨文化的共鸣关系,深刻的理解原文所想要表达的主旨和情感。但对于古诗英译而言,不同译者的翻译方式、翻译理念上的不同,也使得翻译内容有所差异,同一个古诗的多个译文也就由此出现。但不可否认,这种译者主体价值的展现,从心智哲学的视角出发,根本目的是向读者去介绍中国古代诗歌的内在美。

2.翻译过程的心身随附性。心智哲学本身与语言研究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很多翻译过程都可以通过意向性和心身随附性来解读。从随附性的角度出发可以看到,古诗英译的过程中译者本身通过自主性与原文之间开展有效的对话,将“译者主体”的价值充分展现出来,最终服务于翻译本身。当然,译者是整个翻译过程的主体所在,只有摆正自身位置,找到研究方向,将其中的美充分挖掘出来,才能够实现译文和原文之间关系的有效协调,从而更好地展现出古诗译文的美。这种心身随附性的体现,对译者的自主性提出了较高要求。

三、心智哲学视域下古诗英译过程的剖析

心智哲学视域下古诗英译过程中的关注焦点已经得到明确,既要在翻译的过程中实现古诗意蕴以及内涵的跨文化传递,也需要借助译者的主体性形成一种情感层面的共鸣关系。两者缺一不可,对整个古诗的英译过程进行剖析,分别从意美、音美以及形美等三个角度着手。

1.古诗英译中的意美翻译过程。古诗英译的过程相比于其他翻译更为复杂,中国古代诗歌本身意蕴丰富,通常是简单的文字无法直接表现和呈现的内容,作为古诗的灵魂所在,在翻译过程中将意美充分表现十分必要和关键。意蕴,就是古诗当中所蕴含的意境,属于一种相对抽象的概念,多隐藏在古诗当中,需要经过有效的处理和翻译,才能够更好地将其中的意象进行传递。如唐代詩人杜甫的《春望》一诗中,许渊冲先生这样翻译。原文: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许渊冲译文:Grieved over the years,flowers make usshed tears;Hating to part,hearing birds breaks our heart.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安史之乱后,作者身处逆境思乡心切,从而借物喻情,表达自己当时的伤感心境。译者的译文当中,也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绘,以此来将古诗当中的深刻内涵充分展现出来,从而诠释和表达古诗的意蕴之美。

2.古诗英译中的音美翻译过程。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在该阶段出现了大量的经典作品。在这一时期,古诗的形式固定,无论是行数、节奏、押韵等多方面都有着明确的要求。但也需要看到,古诗的形成最初是源于音乐,在进行古诗英译的过程中,核心则是要将首要的关注焦点放在“意美”层面,而后则需要看到音美,音美实际上就是古诗的韵律,这对于古诗英译提出了新的要求。当然,这种音美在翻译过程中的呈现,将产生积极效果,使得翻译之后的内容更具表现力。如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其一)》中,许渊冲先生在翻译的过程中则将古诗当中的音美进行具体表现。原文: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许渊冲译文:Each seed when sown in spring,Will make autumn yields high.What will fertile fields bring?Of hunger peasants die.在古诗原文当中,其中的第二句和第四句的押韵为/i/,而在译文当中,许渊冲为了表现出音美的翻译特点,其中一、三句的英译尾韵/ing/,二、四句尾韵为/ai/,与原文当中的韵律相同,充分体现出古诗英译之后的韵律美效果,实现了对于古诗主题和诗人情感的还原。

3.古诗英译中的形美翻译过程。古诗英译中的“形美”,强调的是一种表现在形式层面的特殊性。形式上的美属于一种外在的表现因素,相比于意美和音美似乎更好达成。由此可见,古诗英译既需要表现在内在,也需要外在美的呈现,这与心智哲学当中提到的内容有一定的关联性。因此,译者在进行古诗英译的过程中,也开始将更多的关注焦点放在形美上。依旧是以许渊冲先生的古诗英译为例,去观察翻译过程中的形美表现,以孟浩然《春晓》为例。原文: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许渊冲译文:This morn of spring in bed Im lying,Not wake up till I hear birds crying.After on night of wind and showers,How many are the fallen flowers!在译文的形式方面,译文共分为四句,每一句八个音阶,并且每一个音节分别形成了四个扬抑格,这种表现在形式层面的统一关系,最大限度上的在完成古诗英译之后,保留了古诗本身的精炼和整齐,“形美”也因此得以表现。

四、心智哲学视域下古诗英译方法的思考

从心智哲学的角度出发,为古诗英译提出了一定的研究框架,从意向性以及心身随附性角度着手,为古诗英译的有效性和跨文化的意象传递奠定基础。对此,提出对古诗英译方法的全新思考。

1.译者对翻译过程的把控。古诗的翻译过程,实际上就是将汉语转换成为现代英语的过程,即源语到目的语的过程,整个过程实则是两个翻译阶段。一种是语内的翻译过程,译者本身深刻的理解古诗所想要表达的含义和内涵,对古诗的深刻内涵进行解读,完成语内翻译。另一种是语际翻译,也就是古诗英译的过程。但无论是哪一个阶段的翻译过程,最终都需要译者主体发挥出主观能动性,从心智哲学视角来看,就是译者的心智变化过程。译者对于翻译过程的全面把控,则能够将古诗当中的深刻意蕴表现出来。对于翻译过程的全面把控,实际上也是赋予古诗新的内涵和情感的过程。译者主体要坚持源于古诗,高于古诗内涵的翻译理念,融入自己的理解和情感表达,从而赋予古诗英译全新的生命力。

2.译者的翻译适用性原则。由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所提出的“翻译适应选择”理论,笔者认为十分适合被应用到古詩英译当中来。在该理论下,认为翻译的整个过程,实际上就是译者在自觉和不自觉下的一种自然选择,这种选择发生在多个层面,且适用于翻译过程的整个阶段。从该理论的本质出发,其实际上与心智哲学有紧密的关联关系,是一种对翻译过程的全面优化,译者的主体性十分明显。译者的翻译适应性原则的坚持,要以古诗英译的意向性为目标,翻译的侧重要以目的语读者的理解为核心,强调古诗英译的适应性,将古诗当中所蕴含的美感充分呈现,这里包括意美、音美和形美。

3.译者对古诗形式和韵律的理解。心智哲学视域下,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表现尤为明显。在进行古诗英译的过程中,需要正确的把握古诗的形式和韵律,更好的将古诗当中的内涵充分体现。这一点,前文的研究中已经有所阐述,这里提到的核心则是想要对于译者的翻译过程提出可行性的建议,需要对古诗本身有一个内化的过程,包括反复阅读和校对,并完成古诗英译的跨文化传递。古诗英译的难度较大,原因是涉及到的主体要素较多,必须要考虑到文化差异,并将古诗中的意美、音美和形美充分体现,对译者带来较大的压力。

参考文献:

[1]王楠.语言顺应论视角下的古诗英译[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8,15(09):27.

[2]张波.汉语古诗的音韵美在英译中的创意再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8(07):61-64.

[3]冯全功.译诗要往活处炼——翁显良古诗英译艺术研究[J].外国语文,2018,34(03):136-143.

[4]孙蕊,冯春园.古诗英译意象传递问题及改进策略[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31(09):168-169.

[5]姜宁.古诗英译歧义处理策略小析——以《金缕衣》英译为例[J].黑河学院学报,2018,9(04):158-159.

[6]孙晓东.中国古诗英译障碍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7(23):456.

[7]张珍.从“三美”原则看许渊冲的古诗英译[J].西安航空学院学报,2017,35(04):7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