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江苏公共标识语言服务现状分析
2018-01-23薛陈敏杨喜刚
薛陈敏 杨喜刚
【摘要】“一带一路”政策让各国之间交流更加紧密,为和谐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公共标识语言服务在其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笔者主要通过调查江苏南京玄武区内代表性区域的公共标识语言服务情况,主要侧重于公共标识语的英文翻译,结合问卷调查来分析公共标识语翻译发展方面的优缺点,进一步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一带一路;南京玄武区;公共标识语;翻译
【作者简介】薛陈敏,杨喜刚 ,南京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重点项目(201710298061Z)部分成果。
一、 引言
“一带一路”政策是符合国际根本利益的开放性政策,共建“一带一路”有助于亚欧非大陆以及附近的海洋,实现沿线各国自主、多元、平衡和开放的新发展,增强各国人文精神的交汇和社会经济的借鉴。公共标识语言服务是社会建设的代言人,它凭借其特色功能凸显了各国文化融入日常生活的状态,同时又能顺应时代发展促进各国文化的交流。公共標识语言服务的开放性、包容性与“一带一路”相吻合。江苏省南京市既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又是多元化和国际性经济发展核心城市。南京玄武区是南京市的中心城区,是南京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标志区之一,交通和旅游业发达,每年慕名而来的外国人士数量庞大,玄武区的公共标识语翻译发展是比较与时俱进的,但是还不够平衡,存在着一些不足。
二、研究综述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交流的进一步发展,国内对于公共标识语翻译的关注度也逐渐增加。公共标识语翻译的规则和案例有许多,不乏有针对性的意见。笔者调查的代表对象是南京玄武区交通领域(地铁站和南京站)、旅游区(情侣园、玄武湖)和购物中心(夫子庙水平方)。经过调查,大学生对于公共标识语关注度较高,同时大学生也对国内外交流了解更宽泛,与新事物接触更高频,更与时俱进。公共标识语作为一个开放性的事物,受众的反映对其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笔者通过问卷调查进一步了解了大学生对于公共标识语的态度,在此基础上初步提出一些促进公共标识语科学发展的对策。
三、南京市玄武区公共标语调查情况
1.交通领域。调查的区域是南京站广场以及附近的地铁站,公交站。调查发现地铁站是公共标识语数目最多,双语翻译最全面的地方。地铁作为新兴的交通工具,其相关标识语做到了与时俱进。但是,在地铁附近对于地铁的指示翻译是“subway”,然而南京地铁的官方翻译是“Nanjing Metro”,二者指的是同一对象,但是没有达到一致。经过查阅相关资料,表达地铁概念的英文单词有很多,例如“metro, subway, underground, tube”,这些词在英美法等不同国家的人眼里是不同的。英式英语常用“underground”,美式英语则用“subway”;英国人用“subway”特指美国的地铁,“metro”特指欧洲其他国家的地跌;“the metro”则一般用来特指巴黎和华盛顿特区的系统,“the tube”一般指伦敦的系统。从语言表达的基本原则方面来说,在一个具有整体性的区域里对于地铁的表达理应一致。南京站广场的公共标识语多为双语,但是有出现了不足,将“自动售票区”翻译为“Sell-service Ticketing Area”,原文中的自助完全没有翻出来。南京站附近的公交站台站牌则完全没有英文翻译。
2.旅游区域。情侣园和玄武湖的名字都是直译的,在游览区内,公共标识语一般是起指示作用的。其一,情侣园门口的公共洗手间翻译为“toilet”,而园内的洗手间翻译为“restroom”,前者是英式用法而后者是美式用法,比较混杂。其二,有些景点极具中国古典文化的景点名称是拼音式翻译法,例如“十里长堤”译为“Shi Li Chang Di”。在很多领域关于道路和地点的专名都是拼音译法的现象。
3.购物中心。南京水平方靠近夫子庙街,也有很多外国游客进出,购物中心内的公共标识多关于购物点指示和安全警告的,整体没有太大问题,表述也多算地道清楚但是翻译不够简洁太冗长。
四、调查结果归纳分析
经过以上调查,将公共标识语中译英方面的发现归纳为以下几点:
1.英式和美式混杂 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虽然都是英语,但是二者有极大的差异。从词汇层面来看,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语音、词义、拼写和语用方面。公共标识语主要涉及了语用方面,对于英式和美式英语共用的词,在使用过程一定要注意语境、社会背景的特殊性,以上提到的关于公共洗手间以及地铁中译英的例子很好地证明了二者之间的差异性。公共标识语作为一个开放式事物,在做到包容性的同时不能忽略其一致性和规则性。但是,在这方面南京玄武区作为一个代表性的区域,没有重视二者之间的差异,这不利于语言服务的标准化。当然不能仅仅依靠这些例子断言南京或江苏的公共标识语普遍有这种问题,不过这样的问题确实应该重视,不能让它损害国家形象。
2.翻译重点不明 在一些安全标识中,中翻英因为过于重视详细反而不能突出重点,我们经常发现一些标识语英文翻译太过于冗长,例如“In case of fire or emergency, use the stairway to exit, do not use elevators.”这里的“fire”其实包括在“emergency”中。在突发情况下此标语不便于理解反而起不到高效率引导的作用。公共标识语不能因为要清楚地翻译成英文就忽略其精练明了的表达特色。在笔者问卷调查中,87.36%的大学生认为公共标识语注意点是便于理解,86.21%认为语言表达精确也是需要注意的重点。
3.拼音式翻译的运用 拼音式翻译在公共标识语中极为常见,特别是对一些特色的专业景点名和道路名的翻译,简单地运用拼音翻译法比较便捷也能更好地实现规范化。中国取名文化博大精深,尤其强调寓意深厚的同时做到精练,想要用表达相对直白的英文准确恰当地译好中文实在很难,拼音式翻译的方法可以避免许多麻烦。这无疑是英语本土化发展的典型现象。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英语可能在不同的地区形成更多的地方变体。英语地方变体主要服务于非英语国家文化输出过程中的单向交流,目的是要在世界上确立自己的文化主体和影响。中国的英语学习将来无疑会有两种选择:标准英语和中国英语,但是在现在我们不能忽视对标准英语的学习,拼音式翻译法不是万能的,其运用的界限要明确,不能让它阻碍对英语循序渐进的科学学习。
4.公共标识语发展不平衡。公共标识语双语现象目前在新发展或国际化的领域比较常见,例如地铁和旅游区。在发展历史较早,当初没有条件实行公共标语双语化的领域,忽视了对其进行与时俱进地改造和弥补,例如公交车站少有地铁站那样双语化的标识语。
五、结合问卷调查进行分析
公共标识语服务建设要有正确的人文意识和足够专业的知识。这里的人文意识指立足于真诚的文化交流,而不是浅薄的标签式展示。公共标识语双语化或是增添更多语种,根本上是为了便利外国友人在中国出行,便于他们认识和了解中国,立足于此情况下的双语或多语种公共标识,它的翻译表达效果理应和本族语公共标识能做到的表达效果一致。这是一种体贴的做法,不应该认为它只是中国与国际接轨、中国国际化的标签。否则,長此以往公共标识语只会成为一个空有虚名的展示品,而不是亲民的社会服务工具,不利于弘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特征。在调查问卷中:语言准确、便于理解、表达精练是公共标识语言服务方面突出的注意点,这些注意点需要在一般的公共标识中落实,在标识的跨语种翻译中依旧要落实,上文(4.1和4.2点)中的问题正是以上特点未落实的不良后果。
在笔者针对大学生的调查问卷中,35.63%的大学生在外出过程中经常注意观察公共标识,56.32%的大学生有时注意观察公共标识;有52.87%的大学生完全同意,41.38%基本同意公共标识建设一直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往往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基础建设的代言人。大学生群体基本上认同公共标识语的重要性,但是对其关注度和认同感不匹配。随着社会的发展利己主义和“高高挂起”的心理普遍存在,人们对于不直接影响自己利益的公共标识语翻译不够关心,受众方也缺乏足够的人文意识,使得公共标识语翻译的错误难以被发现和改正,更不用说进一步改进了。遇到不满意的公共标识频率,63.22%大学生选择的频率是有时,频率为经常的也有12.64%,这些数据主要针对一般的公共标识,从对南京玄武区多语种双语标识的调查来看,对于有跨语种翻译的标识来说,不满意程度可能更高。将此数据和上面观察公共标识的频率数据相结合看,公共标识语言服务方面做得并不到位,在这种情况下,加强确立正确的人文意识极其关键。翻译方要树立正确的翻译态度,受众加强关注度,及时选差进行建议和改正。
问卷调查中非语言专业参与者占比较大,尽管多为非语言专业的学生,还是有72.41%的大学生认为双语的公共标识语需要重视和普及;并且50.57%的大学生认为汉英就够了。这反映出,跨文化交流亟需发展公共标识语言翻译服务以及英语已全球化的现实。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的各种问题(上文4.1、4.2、4.3),除去相关人员缺乏正确的人文意识之外,英语知识储备和运用能力的缺乏也有很大影响。
其一:英语语言服务方面的人才少而不精,在翻译方面做不到准确;
其二,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更多时候工作人员选择直接网络搜索,套用结果,忽视了辨析和提优。
这个问题难以彻底根治,但是有对策将现状大大优化。上文提出的标识语中翻英的问题,主要还是由于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不同,本族语的思维方式和语用习惯强加于英语翻译从而导致不通顺、不精炼和不地道的后果。全民英语水平都很高是不现实的,所以英语语言专业的人才需要成为领军人物,这就要求政府、高校以及个人的努力结合在一起:政府对交流项目的大力支持、高校科学的教程实践安排、学生勤学苦练、译者职业素养的提高以及大众的文化意识,缺一不可。
六、结束语
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调查小组进行调查得出了一些结论。虽然小组成员都是英语专业的学生,但是对于一些翻译问题的分析都是借助语料库和词典,调查问卷也只是小范围填写,所以分析和结论都比较初步。这是我们项目的不足之处。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努力了解“一带一路”,更多地结合社会建设,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进行更详细的调查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戴伟栋.英语词汇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3,1.
[2]英国培生教育出版集团.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英英·英汉双解)[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5.
[3]包尕娃,谢笑秧.东阳市公共标识语翻译调查研究[J].华章,2014 (5).
[4]顾胜男,韩春荣.从功能对等理论浅析公共标识语的规范翻译[J]. 校园英语(下旬),2017(6).
[5]沈灵嵩,殷铭.文化差异视域下的公共标识翻译[J].文教资料, 2017(5) .
[6]孙一博.公共标识语翻译中的中式英语现象的研究[J].海外英语, 2016(18).
[7]张燕.公共标识语英译错误分析及完善策略———以东营孙子文化园为例[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