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推行现代学徒制探索
2018-01-23张波
张波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高职院校如何推行现代学徒制。首先,对比分析了国内外现代学徒制的发展背景。其次,结合近年来国内现代学徒制试点的情况并经过综合分析得出,校企合作办学没有形成长效的发展机制,特别是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已经成为制约现代学徒制发展的首要因素。然后,本文给出了一种校企股份制合作方案,彻底调动了企业参与推行现代学徒制的积极性,最终形成了高职院校、企业和各级政府三位一体共同推行现代学徒制的局面。最后,总结了高职院校推行现代学徒制的意义。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双元制;校企股份制合作;项目化教学;工学结合;双师型教学团队
1背景
现代学徒制起源于上世纪西方国家。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德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等为代表的西方發达国家在吸收传统学徒制的优点并融合现代学校职业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建立了现代学徒制,德国的双元制被认为是“现代学徒制”的典范。毋庸置疑,现代学徒制为西方国家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产业工人,给这些国家制造业的腾飞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在我国,现代学徒制处于试点和逐步推行的阶段。2014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将现代学徒制试点列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举措,现代学徒制工作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教育战略。2014年8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司函[2015]2号),正式启动国家级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2015年8月,教育部遴选出首批165个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包括17个试点地区,8家试点企业,100所试点高职院校和27所试点中职院校。这几年的试点实践表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非常有利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将来会是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和技能培训教育的显著特征。它的推行可以将高职院校项目化教学、工学结合、双师型教学团队、校企合作和毕业生就业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但是试点工作暴露的问题也不少,政府缺少完善的法律和配套政策、校企合作没有形成长效的发展机制、国家尚未针对性制定统一的人才培养标准等等都制约了现代学徒制的进一步发展。其中校企合作没有形成长效的发展机制、特别是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已经成为制约现代学徒制发展的首要因素。本文试着分析校企合作中多方的利益关系,创造性的提出一种校企股份制合作方案,兼顾了学校、企业和政府三方的利益,借助于政府的法律保障和配套政策优待,引入企业的人力技术资源和生产管理经验,充分利用学校的办学资金、师资和场地,使得三方合力推动现代学徒制的发展。
2现代学徒制的推行缺少元动力
近年来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已经表明,如果没有政府的政策优待和资金支持,单纯依靠校企合作,企业的办学积极性就会逐渐降低,最终会对现代学徒制合作办学彻底失去兴趣。德国的现代学徒制教育经费来源主要有3条渠道:联邦政府、联邦州政府、企业,分别承担总费用的17%、16%、67%。为保护企业的积极性,国家还对提供培训岗位的企业给予每生3000欧元的一次性补助。英国政府对学徒制的投入从2007年的7亿增至2010年的13亿英镑。目前我国现代学徒制尚处于试点阶段,国家还没有对其立法保障,各级政府对企业也没有税收和贷款优待政策和经费投入,可以说不具备任何外在的发展条件。随着现代学徒制的推行和社会影Ⅱ向力的扩大,外在发展条件应该会逐渐受到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重视。
对于企业来讲,现代学徒制能够直接带来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合格的毕业学徒不经过任何培训就能够满足企业生产岗位需求,迅速给企业带来生产效益。从这点上来看,企业投入一定的资金和学校进行现代学徒制办学是物有所值的,但是目前国内众多中小型企业是没有这个实力投入资金进行校企合作办学的,它们必须将大部分资金用于生产经营,也就是一些大型企业有这个实力在企业员工培训上面投入一部分资金。在西方国家,以德国双元制为代表的现代学徒制便逐渐演变为以学校、企业和培训机构为核心的三元制,借助于社会上各类培训机构的力量,职业学校为中小型企业输送了大量的技术人才。然而无论是双元制还是三元制,在当下的国内人才市场都不具备普遍的适应性,西方国家的现代学徒制实行的是入学即就业,学生拿着和企业签订的雇佣协议去相应的职业学校入学,毕业通过考核以后直接去企业工作,这样的订单培养模式是建立在供需双方个体需求没有发生变化的基础上的,是一种短期快速技能培训模式,在国内不具备普适性,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还是实行的双向选择制,毕业生可以选择自己心仪的企业,企业也可以选择自己满意的毕业生。学生的职业规划不是一成不变的,三年的学习生活可以改变他们对一个企业的认识和自身的择业方向,同样一个企业经过数年发展以后,因为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它的用人需求也是变化的。这样的情况下,入学时学生和企业签订用人协议就会阻碍社会的人才流动,甚至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人事纠纷。所以高职院校推行现代学徒制不能机械照搬西方那套短期快速技能培训模式,入学时学徒并不和企业签订用人协议,学徒毕业以后的择业、企业是否录用学徒都是不确定的。因此现代学徒制的推行对于企业带来的最直接的好处一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也不复存在了,如果说要企业去投入资金推动现代学徒制的发展而不求任何回报,那么企业是不会有任何的动机和积极性的。
推动现代学徒制的发展可以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落实项目化教学改革,践行工学结合理念,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推进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乃至于整个高等职业教育来讲都是受益匪浅的。但是对于另一个主角一企业来讲,它们究竟能得到什么?没有国家的立法保障、没有政府的财政支持、也没有税收减免和贷款优惠政策,学徒毕业以后也不定为企业所用,所以企业没有任何积极性去推行现代学徒制,现代学徒制的推行缺少元动力。
3三位一体共同推行现代学徒制
通过上述分析,推行现代学徒制直接受益方是职业院校。培养出大批量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对当地产业经济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都有推动作用,国家和政府也是间接受益方,企业作为现代学徒制发展的主要推动者之一却没有得到任何好处。在现代学徒制发展初期,它培养人才的规模还比较小,尚不能引起国家和政府的足够重视,寄希望于政府主动投入资金扶持现代学徒制和政府主动给推行现代学徒制的企业减免税收和优惠贷款都是不现实的。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应该主动给出优厚的条件来吸引企业共同推行现代学徒制,在形成人才培养的规模效应以后再吸引政府投入资金共同发展。国内学术界对现代学徒制实践研究有着丰富的成果,有学者提出高职院校应该借助行业协会的力量推行德国三元制,也有学者提出高职院校应该借助社会培训机构的力量推行德国三元制。本文给出一种校企股份合作制方案,在充分利用自身办学资源的基础上,高职院校可以比较容易地展开现代学徒制的推行工作。endprint
校企股份制合作方案具体内容指的是:高职院校和企业合作办学:企业和高职院校合作办厂:高职院校提供场地、设备和师资,企业提供师傅、工人、生产材料和管理经验:合办工厂双方各占一部分股份,经济效益按股份分红:高职院校可以安排学徒在工厂实践,企业必须配合学校给學徒安排师傅。高职院校可以聘请企业师傅为校内兼职教师,形成双轨制的教学团队:高职院校可以自行开发项目化教学课程并在工厂实施,企业必须提供必要的协助。项目化教学课时按1:1换算成教师的企业挂职实践时间计入双师职称评定条件:高职院校和企业可以在合办工厂实施项目研发和生产活动:高职院校在工厂的教学活动必须以不打乱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企业在生产紧张需要用工时可以要求学徒参与生产活动,但必须是双方自愿的并且需要签订用人合同,双方的雇佣关系和学校无关:学徒毕业以后可以自由选择工作单位,企业也可以选择满意的学徒留下工作,学徒和企业双向选择签署用人协议,双方的雇佣关系和学校无关。
以上只是初步的现代学徒制推行方案,尚有不详尽和不周到之处,待到实施以后再逐步修正和完善。该方案充分利用了高职院校实验实训场地和设备,避免了数万元的大型仪器设备闲置数年,无人问津,疏于保养,最终只能申请报废的尴尬情况,将它们的效益最大化,给学徒教学的同时还能给学校带来经济效益:该方案对企业有很大的吸引力,企业以生产经营活动为主,省去了设备和场地的先期投入费用,又可以近水楼台选择满意的学徒员工,何乐而不为。如果政府再给与合作办学的企业税收和贷款优待政策,企业合作的积极性会更高:各级政府在看到职业教育在推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以后给国家和社会输送了大批量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产业人才,推动了当地产业经济的蓬勃发展,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必然会给与更全面的立法保障、更优厚的资金投入和更丰富的政策优待。同时国家也会针对性地统一制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标准,毕业通过考核的学徒将会取得国家行业技能认定证书或者职业资格证书。高职院校、企业和各级政府三位一体共同推行现代学徒制,形成了现代学徒制长效的发展机制。
4结束语
现代学徒制的推行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意义非凡。校企股份制合作方案让校中厂、厂中校的口号落到实处,以推行现代学徒制为契机,高职院校可以加强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全面系统化的实施项目化教学,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体现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校企股份制合作方案将校企合作提升到崭新的高度,培养出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学徒必将受到社会各行各业的亲睐,大大提高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