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补偿标准确定方法研究
2018-01-23胡海川
胡海川
摘要: 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对于生态补偿政策的推行至关重要。本文以生态系统价值理论为基础,首先从生态服务层面分析重点生态功能区域的价值构成,进而结合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特征、所在区域生产经营模式以及已经出台的生态保护政策,深入讨论机会成本法、生态服务价值法以及意愿调查分析在生态补偿标准确定过程中的应用。本文价值在于:推进重点生态功能区域生态补偿政策的制定与完善,进一步丰富生态经济理论及实践应用。
Abstract: The determination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standard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policy. Based on the theory of ecosystem value, this paper firstly analyzes the value structure of key ecological function areas from ecosystem services, then combin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types of ecosystems, the mode of regional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and the existing ecological protection policies, discusses the opportunity cost method, Application of Ecological Service Value Law and Willingness Survey in the Process of Determining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Standard. This study can promote the formul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policies in key ecological function areas and further enrich the application of eco-economic theory and practice.
关键词: 生态补偿;补偿标准;生态经济
Key words: ecological compensation;compensation standard;ecological economy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8)03-0100-04
0 引言
2016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指出“到2020年,实现生态补偿在森林、海洋、草原、水流、湿地、耕地、荒漠等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全覆盖,补偿力度要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跨地区、跨流域补偿试点要充分发挥示范作用,补偿形式要更加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要符合我国国情,使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成为新常态”。生态补偿标准的合理确定能够推进生态补偿机制的有效建立,在整个补偿体系中处于最为核心的地位。近年来,生态补偿的法律法规已经取得实质性进展,国家将进一步研究制定《生态保护补偿条例》,对于资金使用将作出更为详尽的规定,构建科学的生态补偿标准体系值得进一步分析和讨论。
1 生态补偿标准确定方法
根据不同区域的生态功能,生态补偿涉及多个领域,在具体区域之中亦可能涉及多项生态补偿内容。明确生态补偿的主体与客体是生态补偿成功实施的基础,明确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则是整个生态补偿的重中之重,甚至关乎生态补偿机制的成败。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要以价值定量过程为主,并且科学合理的定性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其成功实施主要依赖于三个层面的支撑:成本估算(主要是机会成本的确定)、生态服务价值的确定、补偿意愿和受偿意愿的确定。这三个层面既包含量化过程,也离不开定性方法。
2 生态功能区机会成本的确定
2.1 生态功能区域机会成本核算范围
生态环境治理必然会使相关主体损失一部分发展权,根据不同的受损主体,机会成本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第一,企业的机会成本。为了达到特定的环保要求,政府会通过行政手段对相应的生态功能区域之内或附近的工业企业进行干预和管制,对污染严重的企业要予以迁移、关闭、停工、转产以及合并,污染相对较轻也要进行整改。第二,居民的机会成本。重点生态区域往往位于农村地区,政府对于重点生态功能区域的保护措施必然会给当地农户生产带来损失,主要包括改变既有土地用途、限制现有生产方式、关闭或整治不当的涉农生产场所、生态功能区域功能再造等,这些措施必然会导致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以及渔业的农户的机会损失。第三,政府的机会成本。相对于其他区域,重点生态区域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会执行更为严苛的环境标准,在限定当地企业和居民发展的同时,也给当地政府带来税收损失,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潜在企业的进入。
2.2 生态区域机会成本的核算
通过上述分析,生态区域环境保护所带来的机会成本(OC)主要包括企业的机会成本(EOC)、居民机会成本(IOC)和政府机会成本(GOC),计算公式为:OC=EOC+IOC+GOC。
2.2.1 企业机会成本(EOC)的核算
种植业收入损失(l种)方面,Ri为特定农作物每亩净收益,Si为特定农作物种植面积的减少量,bi为农户退耕政府给予的补贴,该部分主要用于衡量退耕还林以及公益林建設所导致的耕地面积减少的损失;Oi和Hj分别表示特定农作物使用农药和化肥后的边际产量,qi和Qi分别表示特定农作物单位面积农药和化肥使用减少量,ai和Ai分别表示作物减施农药和化肥面积,pi为农作物的现行市价,Ct表示农药和化肥的购买成本,该部分用于衡量由于化肥农药使用量降低导致作物产量下降所带来的机会成本;I0和I1分别表示土地用途改变前后土地的平均收益。在数据可获取的情况下,直接根据相关参数和指标计算种植业机会成本较为科学和准确。endprint
林业收入损失(l林)方面,ri为特定经济林单位面积平均收益,si为特定经济林减少的面积,u为公益林所得到的生态补偿金,I伐为薪柴采伐收入。公式(3)主要用于衡量经济林向公益林转换产生的损失以及由于自然修复所丧失的薪柴林采伐收入。
牧业收入损失(l牧)方面,N0和N1分别表示实施草畜生态平衡和禁牧政策实施前后牧民的平均经济收益,C0表示牧民为防止生态环境破坏对饲养和屠宰场地进行整治所发生的成本。公式(4)主要用于衡量草畜平衡和禁牧政策使禽畜饲养量减少而产生的直接损失,以及农牧民为改善生态环境所发生的成本。
渔业收入损失(l渔)方面,F0和F1分别表示渔业生态环境治理前后农户渔业平均收入,f0和f1分别表示渔业养殖方式改变前后渔民的平均收益。公式(5)主要用于衡量退渔还湿生态政策以及新的养殖方式对相关生态功能区域农户的影响。
2.2.3 政府机会成本(GOC)的核算
政府会针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域制定更为严格的环境标准,在限制当地企业、居民发展的同时,也给本地政府带来了一定的机会成本,主要表现为企业的税收损失以及就业岗位的损失,这其中的企业涵盖了现有企业、潜在进入企业以及迁移企业。政府的机会成本可以用公式(6)进行衡量,第一部分中,t0和t1分别为实施环保政策前后企业的税收贡献,其差额反映了执行环保政策所带来的税收损失;第二部分中,表示潜在进入企业所述行业的投资报酬率,I表示潜在进入企业的投资规模,t为所得税税率,三者的乘积反映出潜在进入企业的税收损失;第三部分中,Ti表示迁移企业给当地政府带来的税收损失,通常用5年的均值来对其税收贡献进行反映;第四部分中,b代表就業岗位调整损失,用于政府执行环保政策,给下岗人员支付的最低生活补助。
生态区域环境保护所带来的机会成本是确定生态补偿标准的一个重要参照条件,不同地区生态功能区域发挥的作用不同,生态治理的方法和途径也存在一定差异,上述三个层面结合多个类型的生态功能区域特征概括而成,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在运用过程中也要根据所属地区的内外部特征对相关方法进行调整。
3 生态服务价值的确定
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很多情况下会以生态功能区域的生态服务价值和机会成本作为上限和下限,在对生态补偿实施效果进行评价时,通常也会对实施生态补偿政策前后的生态服务价值进行对比,进而评估相关政策的有效性。重点生态功能区域的服务价值包括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维持以及洪水调蓄这几个方面。在确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首先应明确其内涵、所述区域以及分类,权衡各种功能在整个系统之中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运用合理的方法分别针对各类服务功能构建评估指标体系,进而确定生态功能区域的生态服务价值。
3.1 水源涵养服务指标体系
生态功能区的水源涵养功能是指在外部气候、土壤和植被等生态要素的共同作用之下,通过对降水的截流、蒸发的抑制和地表径流的缓冲等方式锁紧土壤中的水分,维系生态功能区域水资源的均衡。生态功能区域的水源涵养功能可以分解为四个层面,根据重要性由高到低进行排序分别为:土壤概况、外部气候、植被覆盖以及地形状况。土壤是水分涵养重要的物质载体,直接关乎水源涵养服务质量的高低,外部气候条件是水源涵养功能重要的外部支撑条件,其重要性仅次于土壤概况,两者权重之和在70%以上。对这四个层面作进一步的指标细化并根据重要性由高到低进行排序,土壤概况所涵盖的指标为:土壤质地、孔隙度以及植物根系层深度;外部气候指标为:降水量和蒸发量;植被覆盖指标为:植被种类、植被截流水平、枯落物储量以及枯落物涵水量;地形状况指标为:坡度和坡长。
3.2 土壤保持服务指标体系
土壤保持服务功能对于山区、高原以及草原等生态区域至关重要,在这些区域中,土壤表层所覆盖的植被在水土保持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一方面,植被通过发挥对降水的阻滞、截流以及削弱作用,降低了土壤被侵蚀的力度;另一方面,植被根系能够有效地稳固土壤。生态功能区域的土壤保持功能按重要性高低排序分别为植被覆盖、外部气候、地形状况和土壤概况。植被覆盖和外部气候权重之和在80%以上。对这四个层面作进一步的指标细化并根据重要性由高到低进行排序,植被覆盖所涵盖的指标为:植被覆盖率、植被丰富度;外部气候指标为:降水强度、降水量和径流指数;地形状况指标为:坡度和坡长;土壤概况指标为:水稳性、团聚体特征、表土渗吸指数、土壤侵蚀度。
3.3 防风固沙服务指标
生态功能区域的防风固沙功能主要是指,通过植被根系使得表层土壤得以固定,优化土壤结构,降低土壤裸露率,使土壤抗风蚀功能得以强化;同时,通过植被的阻滞功能降低风速,减少空气流动过程的含沙量。大量研究表明,植被覆盖率与土壤侵蚀度呈负相关关系,植被覆盖状况越差,土壤被侵蚀以及发生强风携带沙尘的概率越高。生态功能区域的防风固沙功能按重要性高低排序分别为植被覆盖、外部气候、土壤概况和地形状况。防风固沙服务指标体系中,植被覆盖和外部气候权重之和在80%以上。对上述四个层面作进一步的指标细化并根据重要性由高到低进行排序,植被覆盖所涵盖的指标主要为:植被覆盖率;外部气候指标为:大风时数和风速;土壤概况指标为:土壤质地、土壤团聚度以及土壤湿度;地形状况指标为:地表粗糙度。
3.4 生物多样性服务指标
生物多样性服务更加侧重于动植物对于外部环境的因果反应的评价,注重景观和物种的多样性,因此该类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会相对综合。生态功能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功能按重要性高低排序分别为景观及生态系统层次多样性、物种多样性以及外来物种的干扰度,其中前两者权重之和为90%。对上述三个层面作进一步的指标细化并根据重要性由高到低进行排序,景观及生态系统层次多样性指标分别为:植被景观多样性指数、生态系统多元性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标为:国家保护植物多样性指标、国家保护动物多样性指标;外来物种干扰指标为:外来物种入侵度。该指标体系中,植物因素在其中占据较大的比重,植物多样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服务价值。endprint
3.5 洪水调蓄服务指标
生态功能区的洪水调蓄功能也与所在区域的气候、植被和地形因素密切相关。生态功能区域的洪水调蓄功能按重要性高低排序分别为地形状况、外部气候、植被覆盖以及土壤概况,其中前两者权重之和在80%以上。对上述四个层面作进一步的指标细化并根据重要性由高到低进行排序,地形状况指标为湿地容量和汇水面积,外部气候指标主要为降水量,植被覆盖指标主要为覆盖率和截流率,土壤概况主要为土壤质地。该指标体系中,湿地容量越大,则调蓄洪水能力越强,降水量与汇水面积也与洪水调蓄功能为正相关关系;同时,植被还能够起到保护地面以及缓减水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降低洪流总量。
评估指标的筛选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确定的基石,指标的选取采用专家评价和层次分析法,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生态环境相关理论。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离不开对生态系统要素的货币量化,这就需要考虑不同类型生态服务功能的价值权重,以此为依据开展价值量化,主要包括价值计量法、效益计量法以及效能计量法。这三种方法均着眼于经济活动价值流动与生态系统因素之间的交互影响,运用要素替代的方式确定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因此,替代要素的选择、效益价值的分解、货币当量的换算以及调整系数的确定直接关系生态服务价值的合理性,进而影响生态补偿标准制定过程对补偿上限的确定。
4 受偿意愿和支付意愿的确定
意愿调查法适用于针对非市场化物品的价值评估。该方法能够用于征询利益相关者对于环境保护活动的支付或受偿意愿,是生态经济研究领域中一项重要的研究方法。近年来,意愿调查法在生态系统价值评估和补偿领域得到了广泛地运用,如热带雨林的生态价值评估、湿地生态区的生态补偿意愿以及高原水资源的生态补偿等。条件价值评估法(CVM)在确定资源环境非市场价值时,被认为是一种有效而合理的方法,一方面,以效用最大化最为基本假设前提,通过构建理想化的外部市场条件,对利益相关者的支付意愿(WTP)和受偿意愿(WTA)进行征询,进而测算生态功能区的经济价值这其中包括最小法定WTP方法和区间中点WTP方法;另一方面,也可借助经济计量方法(多元线性回归、相关性分析以及Logistic回归)实现对补偿或受偿意愿的判定,又被称为双边界支付卡模型。
最小法定WTP方法和区间中点WTP方法更多用于支付意愿的衡量。在最小法定WTP方法中,通过问卷调查受访者有能力支付的金额下限Ai,结合该值出现的频率Pi,最小法定支付意愿值可通过该公式算得:WTPML=■AiPi,从中获得支付意愿的中位数和均值,并以此作为补偿标准确定的依据。在区间中点WTP方法中,除了要获取上式中Ai和Pi之外,还要考虑支付意愿的最大值AH和截断值(上限值)A?酌,区位中点支付意愿值可以通过(7)式算得:
WTPIM=■■·Pi+■·PH(7)
双边界支付卡模型更多用于受偿意愿的衡量。模型选取方面,使用离散选择模型(logit模型),由于受偿意愿多被量化为1或0,数据会被截断;使用普通最小二称法(OLS)进行估计,参数会产生较大的偏误;Tobit模型属于受限因变量模型,能够有效克服离散选择模型和普通最小二称法估计的局限性,既考虑到连续分布的观测值,也包含了针对某些由于受限而缺失的回归形式,更适用于受偿意愿的分析。经过概括总结,受偿意愿的影响因素主要涵盖4个层面:受偿方的人口特征、家庭概况、区域特征以及生态功能区居民对当地生态环境的认知,受偿额度的区间范围为[0,+∞]。其中,人口特征指标包括受访者的年龄、性别以及教育水平;家庭概况指标包括受访家庭的年现金收入、日常生活开支以及家庭劳动人口;区域特征指标包括距离政府的距离、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由非常贫困到非常富裕分为5个等级);居民对生态环境认知指标主要包括:所在区域是否具有生态服务功能、当地居民对于生态环境改善的期望指数。上述相关指标均通过实地调研并发放问卷取得,采用全面调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的办法。调研过程应首先询问居民,若能够获得政府的经济补偿,是否愿意改变既有的损害生态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如果当地居民有受偿意愿,要进一步回答所期望的受偿额度。
Tobit模型如(8)式所示,该式中,yi是受访者所回答的受偿意愿值,y■■为潜变量,xi、?茁0、?茁i、?滋分别为自变量、截距项、待估参数以及残差项。最终的受偿意愿要根据调研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和回归的结果,充分權衡受偿各方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判定。y■■=?茁■+?茁■x■+?滋y■=y■■ if y■■>0yi=0 if y■■?燮0(8)
5 结论
本文以生态经济理论为基础,深入剖析了生态经济学与生态功能区域生态补偿之间的关系,首先分析生态系统的价值构成,生态系统服务服务主要包括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空气净化、释氧固碳、生物多样性的维持、生态旅游文化、营养物质循环以及废弃物的分解这几个方面。在此基础上,结合不同生态系统的特征、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以及已经出台的相关的生态保护政策,分析了机会成本法、生态服务功能法以及意愿调查法在生态补偿标准确定过程中的应用。本文的主要价值在于:第一,推进生态功能区域生态补偿政策的制定与完善;第二,进一步丰富生态系统会计理论及实践应用。
参考文献:
[1] 胡振通,孔德帅,靳乐山.草原生态补偿:草畜平衡奖励标准的差别化和依据[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11):152-159.
[2]杨光梅,闵庆文,李文华,等.我国生态补偿研究中的科学问题[J].生态学报,2007,27(10):4289-4300.
[3]Hourcade J C, Salles J M, Théry D. Ecological economics and scientific controversies. Lessons from some recent policy making in the EEC[J]. Ecological Economics, 1992, 6(3): 211-233.
[4]毛显强,钟瑜,张胜.生态补偿的理论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12(4):38-41.
[5]李爱年.关于征收生态效益补偿费存在的立法问题及完善的建议[J].中国软科学,2001(1):30-34.
[6]沈满洪,陆菁.论生态保护补偿机制[J].浙江学刊,2004(4): 217-220.
[7]任勇,俞海,冯东方,等.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战略与政策框架[J].环境保护, 2006(19):18-23.
[8]李文华,刘某承.关于中国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几点思考[J].资源科学,2010,32(5):791-796.
[9]汪劲.中国生态补偿制度建设历程及展望[J].环境保护,2014,42(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