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探究
2018-01-23张效良
【摘 要】 本文从创业教育的角度分析大学就业能力的培养问题,在对目前大学生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探索通过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措施。
【关键词】 创业教育;就业能力;融合实践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现状
就业能力即“可雇佣性”,对于大学生而言是获取工作和适应工作的能力,体现在结果上即被用人单位看中的概率以及获取优质工作机会的概率大小。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评价随着人才观念和人力资源市场的变化而不断发生转变,从最初的唯成绩论和唯名校论,到现在更加看中综合素质和实际个人能力。但普遍来看,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与用人单位的期望和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一是普遍存在学艺。大学教育中的专业课程学习,是大学生日后就业的重要依仗,用人单位对学生最基本的要求是大学生在进入组织以后,能够将自身所学在日常工作中发挥出来,例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如果连基本的计算机相关知识都掌握不牢固,就谈不上可靠完成组织安排的任务。目前我国大学教育对学生专业知识掌握考核不够严格,上课缺勤、考试形式化等现象严重。当然,很多教师和学生都会以兴趣自学、综合发展为借口。
二是为人处事技巧缺少训练,情商普遍偏低。尽管大学环境相对社会和职场而言是纯粹的,同学之间不存在利益纠葛因此也无需过于钻营于为人处事。但大学教育阶段是个人从学生转变为社会人、职场人的重要阶段,学生如果完全封闭于学校内部的单纯环境,缺少与外界的沟通和历练,那么在走上社会是必然缺乏为人处事的技巧,在很多社交和工作场合缺乏情商,对于当今社会的很多场景下,情商甚至比智商和能力更重要。
三是普遍缺乏创造性。我国大学生就业一直是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激烈的就业竞争以及生存竞争,在发达和欠发达地区都同样的激烈。城市经济聚集了区域内的优质资源和机会,但同样竞争也更加残酷。随着机械化和智能化水平的提高,高价值的工作机会越来越少,很多大学生就业预期不断下降。此时国家提出的全民创业政策旨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而能够在创业潮中脱颖而出的少之又少。同时在企业内部需要有创新思维,敢闯敢拼的新员工,但很多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早已禁锢,执行者占大多数,开疆拓土的创新人才可育可遇而不可求。
目前我国高校对学生创业教育虽然已经普遍开始实践,尤其是理工科类专业,能够与企业进行很好的合作。但对于大多数大学生而言,创业教育仍然较少,尤其是对于没有明确技术应用和资源依靠的大学生群体,如何进行定制化的创业教育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二、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
创新创业无论在学校教育还是在各行业发展中,从未像当下这样被普遍关注和推广,并能够有确切的途径实现创新创业的梦想。创新创业教育实际上在西方国家已经很早就应用了,而在我国还属于新兴事物。在探索创业教育措施前,必须对创业教育的内涵以及其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形成科学的认知。
创业教育不等于学生创业,学生创业仅仅是创业教育的一种模式或结果,创业教育是利用创业的模式和实践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需求、组织资源、研究开发以及社会推广、社会活动的能力,并从中发现自身的优劣势以及兴趣爱好,进而帮助学生明确发展目标,提前做好人生规划。因此,创业教育的目标不是狭隘地为了实现创新技术或创新点的商业化,或者实现学生创业自就业。创业教育是普遍适用于每一位学生的能力教育,是课堂专业知识以外的重要素质体能渠道,并且对学生社会性格和人生规划的塑造更有意义。创业教育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提升就业匹配度。相比纯理论知识教育下的学生而言,创业教育下的大学生对自身的竞争力、能力模型、人生目标和发展规划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因此学生在就业准备和选择时,必然对就业方向和就业单位有更加明确的筛选。因此学生就业期望和企业需求的匹配度更高,学生就业后换行业或换方向的概率会下降,有助于学生发展路径的优化;第二,综合素质大幅提升。创业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分析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交际技巧以及情商都将有明显的提升,从而能够在企业招聘的各种考验中展现优势,更能快速融入团队和社会;第三,拓宽个人发展渠道。大学生走入社会后的发展往往取决于最初的选择,但对于绝大部分学生而言,个人发展局限于就业于企业,可选性也就是在不同行业的不同企业间进行抉择。但对于个人成功和价值实现评价更加宽容的今天,大学生可以选择创业或者自由职业来确定今后的人生方向。因此,创业教育能够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提前思考和试验不同人生选择下的效果,从而从中寻找到更能契合自身兴趣爱好以及性格能力特点的发展方向和规划。
三、创业教育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措施
创业教育融入传统大学教学计划中时,不是简单的以毕业生为目标群体,仅仅局限于大三、大四阶段,而应从大一入学起,甚至在入学前就开始进行引导和规划。本文认为具体的落地措施包括:
搭建完整的创业教育计划。将整个大学时间,甚至可以包括一定的入學前时间,作为创业教育计划的教学周期,按照大一到大四分为四个阶段进行阶梯式创业教育培养内容的设计。一年级的主要教学和训练内容主要包括社会观察、企业案例分析、个人成长案例分析,该阶段主要让学生能够体验大学自由自主的乐趣的同时,也尽早知悉四年之后自己将要面对的事务。一年级创业教育的培训考核以学生的自主认知总结以及未来规划为主;二年级开始通过社团、创业空间、企业合作平台为学生提供长期的实践机会,一般要求学生以团队的形式设立实践项目。该阶段考核主要内容为项目运转结果考评以及个人、团队的总结,另外还需要每个人输出对未来更加明确的规划;三年级为创业教育质量提升阶段,学生通过二年级的初步实践,能够基本确定自身的优劣势和兴趣点,并在团队协作和社会交际中获得一定的素养。因此在三年级需要对个人实际能力、项目运作质量以及个人发展规划进行质量上的考量;而进入大学四年级阶段则是收获的阶段,将创业教育的主导权交给学生,学校和老师仅提供必要的帮助和资源支持。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创业教育不是学生创业,因此所谓的“业”可以有丰富的内涵,任何一个对个人能力培养和三观树立有积极意义的实践项目都是“创业教育”,创业教育的评价指标不是聚焦在有多少个学生创立的企业、挣了多少钱、开发了什么产品等,而是从学生运作项目的过程完整性,以及与个人成长、就业择业的关联性进行考量。只要学生通过创业教育在大学后期能够形成明确的发展规划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就可以人为创业教育效果是成功的。
【参考文献】
[1] 赵素花.“互联网+”新常态下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提升策略探究[J].黑河学刊,2017(01).
[2] 贾绍宁,马智红,张田.互联网+与大学生创业就业的融合式发展[J].科技创新导报,2016(26).
[3] 艾华,周彦吉,赵建磊,田润平.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作用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16(03).
[4] 刘晓明.论协同创新背景下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体系模式[J].继续教育研究,2016(07).
【作者简介】
张效良(1981.9-)男,汉族,吉林松原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创业指导.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