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历史五步设计法助力核心素养的提升

2018-01-23华如容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历史核心素养初中历史

华如容

[摘 要]历史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部编新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动荡的春秋时期》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贯穿——唯物史观,定位——时空框架,具化——史实史料,结论——有理有据,升华——家国情怀”五步设计法助力初中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历史核心素养;部编新教材;初中历史;春秋时期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34007002

2016年9月,教育部新编的历史教材《中国历史》在七年级正式启用。这部新教材的编写贯彻“德育为先,全面发展,能力为重,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指导原则,按照《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宗旨,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编写和修订。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严格遵循时序原则,从古至今叙述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唯物史观贯穿始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注重史实和史料,确保教材内容言而有据;注重引领、促进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历史素养。

那么,在教学中应当如何使用新教材,在课堂上怎样使历史核心素养“落地生根”呢?笔者尝试以部编新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动荡的春秋时期》一课为例,采取五步设计法,助力初中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提升。

第一步,贯穿——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史观和方法论,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只有运用唯物史观,才能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是生产力大飞跃、社会制度大变革、政治局面大动荡的时代,也是我国从早期国家向大一统国家发展,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和社会变革的时期。

本课设有三个子目:“春秋时期经济的发展”“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三个内容是因果相连的递进关系。春秋时期经济的发展引起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变化。政治变化两个突出的表现为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可见,唯物史觀已经贯穿到本课的血肉当中。此外,本课涉及的唯物史观还有:辩证看待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虽有残酷性,但客观上加速了旧制度的瓦解,有利于国家的局部统一;中原地区与周边少数民族的战与和中出现大规模的民族交融。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唯物史观是学习历史的唯一史观,但是初一学生年龄小,对历史专业理论难以理解,因此在教学中不需要刻意讲授,而要把道理融入具体史实当中,深入浅出,娓娓道来,渗透唯物史观即可。

第二步,定位——时空框架

任何历史事件都是在具体的时间、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因此,具有时空观念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素养。

首先,学生要把某段历史定位在时间和空间的经纬线上。如《动荡的春秋时期》一课中,学生可以制作时间轴,标出“春秋”的具体时间段,并对其前后时期有一个横向梳理。空间概念则以地图为依托,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春秋争霸形势图》,指出各诸侯国的名称、地理位置、地域优势及争霸路线。通过对比第4课《周初分封诸侯国分布图》,学生还会发现从西周发展到春秋时期,不仅诸侯国数量大大增加,控制区域也扩充了许多。而周天子东迁后直接管辖地区仅仅在洛邑一带,势力大减。

此外,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也要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进行考察。如西周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为什么进入春秋时期后“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呢?学生必须结合春秋这个经济和政治剧烈变化的历史时期来思考这个问题。

第三步,具化——史实史料

史料是我们揭示历史真相不可或缺的证据,正确运用史料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但是,要求初一学生搜集、整理和辨析史料难度较大,教师可充分运用新教材中的插图、材料研读、相关史实、知识拓展等资源。同时初一年级的学生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教师在选取史料时,建议多选一些生动准确、直白易懂的历史细节和史料,不选或少选晦涩难懂、抽象的史实史料。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如何把经济发展的表现具体化、形象化,从而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教师可选取考古文物和文献记载让历史活起来。如针对牛耕的普遍推广,可出示史料:孔子的两位学生,一位叫冉伯牛名耕,一位叫司马耕字子牛,当时一位晋国大力士姓牛名子耕;《国语·晋语》记载“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说明春秋时期牛和耕已经结合在一起。又如,介绍青铜业的发展,可以出示河南新郑李家楼出土的春秋中期的莲鹤方壶,湖北省荆州市望山楚墓出土的越王勾践剑,这些文物既是春秋时期青铜业发达的佐证,也是中华先进文明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可以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四步,结论——有理有据

有效提问是培养历史解释素养的有效途径,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从直观到抽象,具体到概括,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学生回答问题应当以历史资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从而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观念。例如,如何评价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教师可以出示相关材料,如《孟子·尽心下》:“春秋无义战。”《文物春秋战国史》:“春秋初,大小诸侯国有一百四十余,经过三百年的兼并和战争,到春秋末只剩下了秦、楚、齐、燕……等十几个大国、强国。”《史记·齐太公世家》:“齐桓公救燕,遂伐山戎。”《文物春秋战国史》:“重耳出亡到狄,狄人给他很好的礼遇,并将季隗嫁给重耳。”这四段材料均出自历史文献,从不同角度评价了春秋的战争。学生必须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自己结论的依据。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史学家受到自身时代、身份、理念等影响,对史实有不同的评价实属正常,学生要学会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从而培养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第五步,升华——家国情怀

聂幼犁教授曾说:“历史教学是为了帮助学生寻史知真、释史求真和鉴史立德。”家国情怀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

春秋时期是一个动荡的时期,但是在“动荡”表面下,更深层的是“变”:生产工具改进、生产力大飞跃、政治制度大变革、社会大动荡……学生在梳理历史的过程中,认识到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从而能树立发展生产力的观念。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的精美文物、历史文献均为我国古代先进文明和文化的代表,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讲述越王勾践品尝苦胆、楚庄王一鸣惊人等历史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到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有理想,还要艰苦奋斗方能成功;讲述春秋时期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交往,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交融高潮,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

总之,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缺一不可。教师要将唯物史观贯穿始终,将历史定位于特定的时空框架中,挑选具体生动的史实史料,作出有理有据的解释,培养学生大格局的家国情怀,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最终目标。

[ 参 考 文 献 ]

[1]叶小兵.部编义务教育历史教材有哪些新变化[J].内蒙古教育,2016(11).

[2]郑谦,刘家和.历史教材强化唯物史观的培养[J].内蒙古教育,2016(11).

[3]李新英.浅谈初中历史教学对历史核心素养的解读[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6).

(责任编辑 周侯辰)endprint

猜你喜欢

历史核心素养初中历史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例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历史复习中的应用
借力微课,培育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构建历史认同感,筑基核心素养
历史深度学习的六个着力点
谈高中教学过程中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历史探究能力, 促进课堂自主学习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