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的发展调研
2018-01-23李秀芹安颖
李秀芹 安颖
【摘 要】 本文以陕西中医药大学毕业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了就业状况、岗位需求等情况,分析了该岗位对此类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要求,探讨了发展策略:从社会实际需求出发,明确培养目标;加强实践教学,设立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丰富教学经验。
【关键词】 卫生事业管理;社会需求;调研分析发展策略
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是卫生管理队伍职业化的需要,是发展我国卫生管理事业的重要基础。[1]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卫生管理专业人才数量增多。在人才队伍壮大的同时,卫生管理人才在专业岗位工作时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追溯其原因,与卫生管理人才的前期培养有很大的关系,因而本文以某校已毕业的卫生管理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通過相应方面的调查,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提供服务。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针对某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120人进行调查,问卷回收率为85.71%。问卷设计到毕业生工作满意度情况、岗位任职要求与毕业生对岗位的适应性、毕业生对本校在人才培养建设方面的评价进行调查。
二、调查结果分析
1、毕业生对工作岗位的满意度情况
接收调查的120名毕业生对于目前所处岗位的满意程度分别表现为不满意、一般满意、满意、各届满意程度不等。表示不满意的学生共计44人,占调查总人数的36.7%;表示一般满意的占48人,总体比例为40.0%;表示满意的共计28人,比例为23.3%。总体上看,毕业生对目前工作的满意程度不高。
2、岗位任职要求及岗位适应性情况
(1)应具备的知识结构。120名调查对象反映,在就业岗位中需要具备的知识分别为管理学知识、社会实践知识、医药知识、经济学知识、卫生法学知识以及其他知识,各方面知识需求程度不同。管理学知识在知识需求结构中的认可人数达97人,占总人数的80.8%;其次是社会实践知识,认可人数为92人,百分比为76.7%;医药知识、经济学知识、卫生法学知识以及其他知识所占百分比均不同,具体数值60.8%,39.2%,27.5%等。
(2)应具备的能力结构。在能力结构上,被调查对象反映,面对实际工作,需要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应用写作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毕业生对各能力的认可程度不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76.7%;计算机操作能力为 69.2%;应用写作的能力为69.2%;适应环境的能力为63.3%;组织协调能力为53.3 %;创新能力为35.0%;团队合作能力为 20.0 %。
(3)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在素质要求方面,调查反馈,毕业生在工作中应具备踏实的工作态度、良好的心理素质、正确的择业观念以及高度的灵活性等素质。踏实的工作态度74.2%; 良好的心理素质72.5%,正确的择业观念60.0%;高度的灵活性45.0%;优秀的个人品质53.3%;丰富的学识经验35.8%;良好的政治素养25.8 %;创造性的潜力17.5%。
(4)该专业人才所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与岗位任职要求的符合状况。120名该专业毕业生,52人认为自身所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不符合岗位任职要求,认为一般符合的为37人,认为符合的仅占31人。
三、讨论
通过分析,认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毕业生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与岗位需求有差距,岗位适应性差
接受调查的120名毕业生反映,为了满足岗位任职要求,在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都必须具备更高的水平。知识结构方面,最主要的是掌握扎实的管理学知识和社会实践知识,对其他方面的知识也应当有所了解。在能力结构要求上,涉及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等,各能力要求上,毕业生认可度有所差异,但是毕业生普遍认为,前三位的能力分别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应用写作的能力,认可度达70%左右。在素质要求方面,社会希望毕业生能够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具体涉及踏实的工作态度、 良好的心理素质、正确的择业观念等。
2、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差距
明确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是促进卫生事业发展的一大重要基础,[2]这种差距主要表现在本校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的培养上。根据现行培养方案,本校注重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教授与指导,但毕业生对社会实践知识的掌握并不够扎实,同时缺乏实践操作、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素质也有待提升。总体上,本校目前的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的综合需求有着差距。
3、该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薄弱,人才培养受限
一是从事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教学、科研的师资人员较少,专职教师有限,师资力量薄弱;二是在有限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师资队伍中缺乏具有卫生事业管理一线工作经验的师资人员,缺乏专业实践技能和工作经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机会少;三是卫生领域发生着极大的变化,面对新的行业环境,从事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教研的老师未能及时组建课题小组进行研究讨论。
四、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的发展策略
1、从社会实际需求出发,明确培养目标
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主要的培养目标是为卫生行政部门、医疗、医保机构以及有关科研机构和大中专院校输送实际管理和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在制定卫生事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从招生环节到教育培养再到人才输出,各个环节都应强调从实际出发,形成以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出发点的培养目标。提倡学生进校前自主选择专业,在校期间打好专业知识基础,接触更多相关领域的知识,形成“宽口径,厚基础”的知识层面,加强综合能力素质的逐步培养,进入工作单位后能够在实践中再强化各方面能力,构建基于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培养模式。换句话说,学院不能只负责“生产”毕业生这一种人力资源,更要充分考虑人才的“销售”问题,必须要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订单式”的人才培养。endprint
2、加强实践教学,设立新型教育教学模式
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必须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方式和模式,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培养学生的能力,因而未来必须设立一种新的教育教学的实践模式。
医患矛盾是现如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在教学环节中,注重实施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中,摒弃传统“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开展案例分析教学,进行诸如医患纠纷案件的现场模式;课堂之外,积极组织讲座、鼓励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调查,到相应单位多见习、多实习、多锻炼,重点培养学生在处理卫生管理实践问题方面的能力,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的紧密配合,践行参与式教学,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批判性思维方式,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及创造性。
总之,要实现新医改提出的“建立一支职业化的卫生事业管理队伍”的目标,要求我校在人才培培养方案即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方面积极进行不断的探索与改革,以缩小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构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3、强化师资队伍建设,豐富教学经验
实力强大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师资队伍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之一,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主体,为了满足社会对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必须加强师资队伍的有效建设。
定期对在职教师进行专业化培训,鼓励到成果显著的单位进修,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实现授课教师的多元化,不间断的邀请兄弟院校的知名教授、各附属医院的院长和医药公司的高管等专家来给学生们开展讲座和培训。[3]
【参考文献】
[1] 刘瑞明,廖云峰.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研究[J].卫生软科学,2008(8)236-238.
[2] 夏晓红,张亚玲.需求导向下的卫生事业管理人才供给侧研究[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7(8)606-608.
[3] 李 丽,孙振球.我国医学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培养体系现状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48(6)000-000.
【作者简介】
李秀芹(1976-)女,副教授,主要从事医院管理及卫生事业管理相关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