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浸润式课程文化滋养多元化发展潜能
2018-01-23叶薇芳
叶薇芳
上海市华东师大一附中实验小学是一所随着教育改革的脚步发展起来的颇具特色的现代化学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校坚持以“为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教育”为办学理念,以“调整课程结构、强化科技教育、开发学生潜能、创建办学特色”为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在深入调研、分析校情的基础上,直面教育发展的新形势、现实问题和新挑战,坚持“以项目为中心”的实践导向和“以问题为中心”的創新导向,积极营造自主探究、互动高效、快乐体验的浸润式课程文化氛围,满足学生的内在发展需求,滋养多元化发展潜能,全面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一、“四多与四有”:优化课程框架结构
在深入推进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学校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指导,以有效学习为核心,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着力建构多层次、多种类、高质量的学校课程体系,打造“为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教育”的浸润式课程文化。
浸润式课程文化建设的魅力在于系统生态性。为了构建浸润式课程文化系统,学校从三方面提升课程领导力:其一,理解和把握课程方案,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提升学校课程规划能力;其二,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提高创造性落实课程方案的能力;其三,有效开展课堂评价,提升课程更新与评价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具有“多特征、多维度、多元化、多形式”特征的课程体系。
浸润式课程文化建设的魅力在于结构有机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校强调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环境课程之间有机结合,同时还关注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环境课程内部的有效协同。在学科课程方面,加大基础型课程的执行力度,强调规范;加宽拓展型课程的拓展广度,增加门类;加强探究型课程的研究深度,选择项目。如学校先后自主研发了《科学与未来》《健身与锻炼》《小剪刀,大艺术》《纺锦织绣》等十多本校本教材及相应课程,丰富了学生的课堂活动,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又如,学校以“创智天地,生态乐园”为主题,坚持课程建设的自主创新、课题选择的科学前沿、内容取舍的生活趣味等原则。
浸润式课程文化建设的魅力在于功能实用性。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着力贯彻课程质量管理“四有”功能标准:一是“有情”标准,即教学气氛温馨,实现师生情感和谐、教学互动、教学相长的目标;二是“有趣”标准,即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生动活泼、气氛热烈,有趣味性;三是“有益”标准,即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选择对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具有促进意义;四是“有效”标准,即教学投入与效果产出的性价比高,实效明显。实践证明“四有”功能标准符合小学课程建设需要,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助推了学校的特色发展。
二、“生活与实践”:彰显科技教育特色
坚持开展了三十多年的科技教育,是学校浸润式课程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渠道。上海华东师大一附中实验小学作为“上海市科技教育特色示范学校”,秉承科技教育的优良传统,以“学会科技、学会创新”教育主题为引领,始终把科技教育作为培育学生科学素养、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发展学生个性的重要抓手和发展平台。学校依托自身资源优势,推进科技教育课程化,致力于校本课程建设,先后自主研发了《航海》《环境科技》《源动力》《幻方》《仿生模型制作与探究》以及《生活中的OM周周乐》等系列微课程,不断丰富拓展型和探究型课程的内容和科目,与时代脉搏相连、与社会需求相衔、与学生成长相应,使科技教育迸发出强大的吸引力,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更宽、更高的平台。科技教育特色在学校内涵发展中成就了教育的新篇章,形成了学校自主办学的教育特色。
学校还以环境科技教育和生活科技教育为突破口,拓宽课程实施渠道,引入社会资源,以多元活动满足学生的发展。成立创新模型俱乐部,吸引了大批小科迷。每学期两次,组织学生到博物馆、科普教育基地、农科院实践基地等参观学习,动手实践,让学生走出教室,在社会大课堂里沐浴科普阳光,启迪科技梦想。如今,一年一度的学校科技节已成为学生的科技盛宴。在学校课程文化的浸润下,一批“科学小达人”“创新小能手”脱颖而出,并在市、区级的科技竞赛中屡屡获奖。
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学校逐步形成了科技教育的创新模式。一是培养兴趣,以兴趣为导向,因趣生情,培养学生爱科学的情感;二是学习探究,以探求知识、提高技能为基础,在学科学的进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三是学会创造,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目标,在应用科学的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校把三大环节进行深度融合,形成了科技课程文化的“浸润”特色,即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它成为学生求知的动力;鼓励学生好问,让它成为学生质疑原有认知、探求求知领域的起点;引导学生好思,让它成为引发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价值取向。
三、“一课四环六策略”:创新课堂教学过程
浸润式课程文化建设的核心是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关键在于追求高效的课堂。为此,在师生关系的处理上要以学生为主体,在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取舍上要以学生发展为主题。课堂强调的是教学氛围的温馨,教学过程的情趣,教学结果的有效。在这个理念的指引下,学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主创新,积极探索和完善“基于有意义学习的小学课堂‘一课四环教学方法的研究”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课四环”课堂教学模式是指教师紧扣教学目标,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激活旧知、求证新知、点拨运用、融会贯通”这四个环节,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这个模式以聚焦教学目标、解读学习任务作为教学的核心,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激活旧知”。即教师在教学时紧扣教学目标进行预设,从原知识结构中提取经验,激活学生的旧知,引导学生“同化”和“顺应”知识结构。
二是“求证新知”。即教师紧扣教学目标施教,指导学生发现新、旧知识结构的联系,让学生能够推演与建构新知。
三是“点拨运用”。即教师紧扣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运用新知识结构,并能够自主尝试运用。endprint
四是“融会贯通”。即教师紧扣教学目标,检测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能力,让学生对新知识能够融汇、举一反三。
以上四个环节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而每个环节的设置都依据学习过程的基本规律,服务于教学内容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达成。通过这四个教学环节的展开,构成了一个完整、有序、科学、规范、高效的教学过程。同时,教师在课堂上也发挥着引领、启发、对话和协助作用;学生则是课堂学习的主角,围绕知识建构的基本脉络,进行认知结构的同化、顺应与平衡,体验知识的逻辑结构和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与教师进行有效互动,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进行“浸润式”的深度学习。教师走进学生,及时了解、把控他们的学习情况,给予适当的点拨和指导。
“一课四环”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本质上是追求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的一致性,突显“教”与“学”的同步递进,促进学生进行有意义的深度学习。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每位教师还结合“先行组织”“同化扩容”“环节优化”“知识迁移”“顺应转化”和“关系建构”等多元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不断优化教学环节,推动教学进程,提高教学质量。
四、“全程规准工具”:引领课程教学评价
教学与评价是课程实施的不可分离的两个方面。学校严格按照市教委的要求,并积极进行“调研规准”,坚持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努力使用教研备课工具、作业工具、考试工具、学校课程计划工具、拓展型课程工具、课程与教学常规管理工具和课堂教学观察工具,全程实施规准工具的校本化应用,引领课程教学评价新模式。
一是制订完善的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上海市教委的文件精神,学校制订了《关于推进“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就实施目标、主要任务、具体步骤、操作方法和保障措施均作了明确规定和要求,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贯穿于教师“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的教学实践中,为在学校层面全面、扎实、深入、有序地推进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是构建高效的运作机制。为了推动《方案》的有效实施,学校构建了三级教学改革实践管理体系(校领导小组统领决策、教导处统筹协调、教研组负责实施),以确保浸润式课程的实施取得实效。学校在《方案》实施过程中进一步推行精细化教学常规五项流程管理(精心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精心设计板书、精心设计问题、精心设计练习和作业),以加快推进“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价”的过程。
三是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成立校“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推进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协调、组织、监督《方案》的实施。学校根据《方案》提出的目标任务,加强对教师“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进行全过程、全覆盖监管,为《方案》的有效实施提供了組织保障。
未来几年,学校将结合布卢姆认知目标评价、学科双向细目评价和学业成绩统计评价,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为浸润式课程文化建设导航,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基。
(责任编辑 郭向和)endprint